《东莞 新材料产业剑指2000亿元目标》

  • 来源专题: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信息监测平台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20-06-16
  • 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制造城市东莞的经济发展步伐,但抵挡不了东莞新兴产业的大步迈进。来自东莞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末,东莞市场主体累计登记新兴产业4.73万户,增长23.0%,其中新材料产业0.78万户,增长28.3%。

    近年来,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的引领下,东莞新材料产业已崭露头角,东莞先进材料产业链已现雏形,并致力于将东莞建设成为国际先进材料产业的研发高地、先进材料产业化基地和产业集聚区。

    根据东莞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东莞新材料产业产值总规模要超过2000亿元。

    把握新材料风口

    位于东莞松山湖的青鸟金属研发中心,新一代的手机结构件新型材料研发正在火热开展中,下一步这些新材料将会被应用于新款手机终端产品。青鸟金属是一家手机金属结构件供应商,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华为、OPPO、小米等各种智能手机。青鸟金属新材料项目总监陈明向记者介绍称,公司拥有东莞规模最大的新型材料金属冶炼厂,其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成左右。

    陈明表示,智能手机在使用过程中是否过热取决于金属结构件的高导性,而机身是否耐摔等,则要看机身的强度够不够,这些都和金属结构件材料工艺息息相关,也是他们重点攻克的方向。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10%,其中60%的研发成果能实现终端应用。

    记者了解到,手机结构件新型材料产能目前80%就集中在莞深地区。

    青鸟金属只是近年来东莞新材料产业迅猛发展的小小缩影。数据显示,东莞新材料产业市场主体已达7800户,在金属合金、功能玻璃、高分子复合材料、覆铜板、生物医用材料等方面拥有雄厚产业基础。在东莞松山湖,广东光大集团斥资20亿元建设光大We谷项目,提出打造东莞首个新材料产业社区,目前已吸引200多家知名企业入驻。

    产值大踏步迈进

    “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了未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这句名言广为流传。作为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4家省级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立足于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已于去年在东莞动工建设。

    目前,材料实验室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已获重要探索,对新材料产业引领作用初显。5月底,东莞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在东莞塘厦镇揭牌,承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把握新材料产业高地,东莞前进的步伐有序而坚定。东莞市发改局发布的《东莞市重点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显示,东莞已遴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五大领域作为东莞布局的重点新兴领域,重点瞄准包括先进材料在内的十大产业进行突破。

    从东莞重点新兴产业发展预期指标看,东莞对于新材料产业寄予厚望。数据显示,2017年,东莞新材料产业产值达660亿元左右;2020年,预计产值目标超过1200亿元;到2025年,产值目标更将超过200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4.9%。

相关报告
  • 《总投资逾30亿元!济宁新材料产业园签约多个新材料项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1-26
    • 由金乡县人民政府主办、济宁新材料产业园区承办的“济宁(宜兴)新材料产业投资恳谈会”在江苏省宜兴市隆重召开。中国氟硅协会、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华谊集团、同济大学等200多家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新材料行业企业家代表参加会议。 会上,济宁新材料产业园区共签约环保科技、柔性显示材料、功能材料、高端试剂等四个项目,总投资超过30亿元。 据悉,济宁新材料产业园区作为山东发展高端化工产业的综合型龙头园区,始终坚持“五个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和高端化、精细化的发展方向,围绕打造“高端材料、国际一流、千亿产业、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区”的目标,重点发展煤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石墨烯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学品四个产业集群。 其中,凯赛生物的聚酯酰胺、长链二元酸两个项目入选《中国制造2025》和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荣获全国产品单项冠军;金利特拿到了全球首张石墨烯产品认证证书。 园区相继被命名为“中国化工新材料(济宁)产业基地”、“中国新型煤基化工(济宁)产业基地”、“中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山东省石墨烯产业化示范基地”,连续四年承办全国新材料会议,连续六年被评为“中国化工园区20强”,是全国化工园区标准化建设八大示范区之一。 会上,济宁新材料产业园区还聘任中国氟硅工业协会理事长曹先军、中国合成树脂协会理事长郑垲、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会长秦志强为经济发展顾问。
  • 《上海新材料总产值逾1285亿元 计划打造产业高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26
    • 新材料,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航天航空、海洋工程等战略领域的重要基础,对推动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用上海市经信委新材料处处长蒋玮的话来说,就是:“一代装备需要一代材料,一代材料造就一代装备。” 上海正竭力打造新材料产业品牌,以助力现代制造产业集群的发展。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吴金城当天介绍,“十三五”以来,上海市新材料产业保持稳步发展,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数达547家。截至2018年6月底,上海全市新材料总产值达1285.61亿元人民币,占上海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的25.4%。 按计划,上海力争到2020年,培育1至2个前沿新材料,初步形成产业集聚,并不断加强集成电路、汽车、航空、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集群关键材料的配套能力,实现钢铁和石化基础材料工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