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系统影响:12个月,单中心随机试验》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内分泌代谢
  • 编译者: 李永洁2
  • 发布时间:2018-11-19
  • 慢性炎症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的主要机制。牙周炎是全身性炎症的原因。我们的目的是评估牙周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在这12个月,单中心,平行组,研究者掩盖的随机试验中,我们招募了2型糖尿病患者,中重度牙周炎患者,以及来自4家当地医院和15名医疗或牙科的至少15颗牙齿的患者在英国的做法。我们使用计算机生成的表随机分配患者(1:1)接受强化牙周治疗(IPT;全口龈下刮治,手术牙周治疗[如果参与者表现出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否则再次进行牙科清洁]和支持性牙周治疗每3个月治疗一次,直至完成研究)或控制牙周治疗(CPT;超牙龈鳞屑和与IPT组相同的时间点进行抛光)。治疗分配包括糖尿病发病,吸烟状况,性别和牙周炎严重程度最小化的过程。治疗分配隐藏在不透明的信封中,并在第一次治疗当天向临床医生透露。除了进行治疗和临床检查的牙科工作人员外,所有研究调查员都被掩盖了分组。主要结果是在意向治疗人群中12个月时HbA1c的组间差异。本研究在ISRCTN注册处注册,编号为ISRCTN83229304。

    在2008年10月1日至2012年10月31日期间,我们随机分配了264名患者进行IPT(n = 133)或CPT(n = 131),所有患者均被纳入意向治疗人群。在基线时,两组的平均HbA1c均为8·1%(SD1.7)。 12个月后,CPT组未调整平均HbA1c为8.3%(SE 0·2),IPT组为7·8%(0·2);通过调整基线HbA1c,年龄,性别,种族,吸烟状况,糖尿病病程和BMI,IPT中HbA1c降低了0.6%(95%CI 0·3-0.9; p <0.0001)小组比CPT小组。 IPT组133例患者中30例(23%)报告至少有一例不良事件,CPT组131例患者中有23例(18%)报告了不良事件。 IPT组11例(8%)患者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其中1例(1%)死亡,CPT组11例(8%),其中3例(2%)死亡。 提出修改建议

相关报告
  • 《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中随机参与者的基线特征:比较疗效研究》

    • 来源专题:新药创制
    • 编译者:李永洁2
    • 发布时间:2019-11-01
    • 目的:分级(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的方法:一项比较有效性研究)是一项36个中心的,不加对照的、平行治疗组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估2型糖尿病(T2DM)患者在二甲双胍中添加的四种糖尿病药物。我们报告基线特征,并将GRADE参与者与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队列进行比较。 研究设计和方法:参与者在诊断时年龄≥30岁,T2DM持续时间<10岁,HbA1c 6.8-8.5%(51-69 mmol/mol),处方二甲双胍单药治疗,随机分为格列美脲,西他列汀,利拉鲁肽或甘精胰岛素。 结果:在基线时,GRADE的5,047名随机参与者的年龄为57.2±10.0岁,其中63.6%为男性,种族/民族细分为65.7%为白人,19.8%为非洲裔美国人,3.6%为亚裔,2.7%为印第安人,7.6%为其他或未知人种,18.4%为西班牙裔/拉丁裔。糖尿病病程为4.2±2.8年,平均HbA1c为7.5±0.5%(58±5.3 mmol/mol),BMI为34.3±6.8 kg/m2,二甲双胍的剂量为1944±204 mg /day。在队列中,有67%的人有高血压病史,72%有高脂血症病史,6.5%有心脏病或中风病史。将GRADE纳入标准应用于NHANES,表明有代表性的T2DM队列接受二甲双胍单药治疗(NHANES队列平均年龄57.9岁;平均HbA1c,7.4%[57 mmol / mol]; BMI,33.2 kg / m2;病程,4.2±2.5年;7.2%有心血管疾病史)。 结论:GRADE队列代表二甲双胍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二次糖尿病药物治疗。GRADE将决定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增加四类糖尿病药物的临床疗效。
  • 《糖尿病患者抗结核治疗的最佳疗程:半年还是9个月?》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5-04-01
    • 已知糖尿病能够增加结核病复发风险,但目前仍不清楚与6个月抗结核疗程相比,9个月疗程是否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在抗结核治疗结束后2年内的肺结核复发风险。为了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重点评估直接观察下的短程抗结核治疗(DOTs)对于此类肺结核患者的疗效,来自台北医科大学医学院及万方医院的Jann-Yuan Wang等人开展了一项研究,其相关成果发表在chest杂志2015年147卷第2期上。 研究者首先从台湾国民医疗保险研究数据库中选择2002年至2010年间接受173天至277天抗结核治疗的肺结核(不包括肺外结核)患者为分析样本;然后从中挑选出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并根据抗结核疗程(6个月和9个月)将其分成两组;接下来,研究者采用Cox回归分析方法来探讨可预测上述2组患者2年内肺结核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12688名伴有糖尿病和43195名不伴糖尿病的肺结核患者的2年内肺结核复发率分别为2.20%和1.38%(P<0.001);实施DOTs后,伴有糖尿病患者的复发率从3.54%下降至1.19%;共有4506名伴有糖尿病的肺结核患者(35.5%)接受了为期9个月的抗结核治疗。尽管9个月抗结核治疗与较低的复发率相关(风险比为0.76,95%CI:0.59-0.97),但在实施DOTs后,这种获益即消失(风险比为0.69,95%CI:0.43-1.11)。此外,其它可预测复发的影响因素包括高龄、男性、恶性肿瘤、肺结核诊断年份较早、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痰培养阳性以及所用抗结核治疗方案与标准治疗方案之间的一致性≤80%等。 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台湾地区伴有糖尿病的肺结核患者2年内肺结核复发率更高,但结合DOTs方案的抗结核治疗可减少这种复发率的增加;若不能依照DOTs行抗结核治疗,则应将抗结核治疗方案延长至9个月以降低此类患者的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