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需要快速破解电动车电池回收问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01
  • 电动汽车正在接管道路。汽油和柴油车很快就会成为过去,欧盟已经禁止销售汽油和柴油车,以加快向更清洁的交通方式转变,缓解气候变化。事实上,电动汽车在行驶时不会排放任何二氧化碳,但它们的可充电电池正在引起环境和社会的关注。它们含有稀缺和昂贵的金属。而且,一旦电池过期,它们就很难被回收。

    普通的锂离子电池由许多单独的电池组成,重达数百公斤。日产聆风使用的电池组包含192个小袋电池,特斯拉Model S的电池组包含7104个圆柱形电池,所有这些电池都被捆绑成模块,用螺丝、焊接和胶水粘在一起,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控制。随着电池开始堆积,汽车制造商、电池公司和研究人员正试图拯救它们,使之不至于最终被填埋。

    回收商主要对提取电池中的宝贵金属和矿物感兴趣。获取这些材料是复杂而危险的。拆除钢壳后,需要将电池组小心翼翼地拆成单元,以避免刺破任何危险材料。电解液是一种液体,其作用是在阴极和阳极之间移动锂离子,如果受热,可能会起火甚至爆炸。只有当电池组被拆解后,回收者才能安全地提取导电的锂、镍、铜和钴。

    钴用于阴极,是电池中最抢手的材料。这种稀有的蓝灰色金属主要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那里的矿工在危险的条件下工作。世界上主要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远离钴,因为人权侵犯、供应链短缺和价格波动使它们望而却步。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回收商是否仍然认为值得拆解缺乏最有价值成分的较新电池,当你转向更可持续的材料和更低成本的材料时,循环和回收它们的动力就会减少,比如购买一部新的移动电话往往比修理或回收更便宜。

    随着电动车的销售继续激增,废旧电池的数量也将增加。根据2017年售出的100万辆汽车,来自英国法拉第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估计,大约25万吨未加工的电池组将在15至20年内达到其生命的终点。这相当于50万立方米的废旧电池,足以填满200个奥林匹克大小的游泳池,其中一些电池会在汽车车祸时提前退役,或者会在其他行业中重新使用,并在以后被回收。

    根据总部设在伦敦的循环能源储存咨询公司,全球从废旧电池中回收原材料的能力估计为每年830000吨,其中很多都在中国,其他市场无法使用,因为中国禁止进口废电池。中国公司占据了三分之二以上的锂离子电池的供应链。但通过东南亚的回收商可以解决这一禁令。欧洲在电池生产和回收方面都在慢慢追赶,汽车制造商带头回收有价值的材料。IEA预测,到2040年,回收可以满足电动车行业对锂、镍、铜和钴的12%的需求。大众汽车集团,包括奥迪、保时捷和其他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对电动汽车电池进行回收。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
相关报告
  • 《破解动力电池回收课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12
    • 动力电池容量衰减,无法支撑续航里程,换一块新电池却花费不菲。近段时间,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亟待破解的课题。 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看似是一个末端问题,实则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汽车销量中的占比已超过11%。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我国将迎来第一波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潮,大量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将进入报废环节。妥善做好回收利用工作,不仅能促进电池金属原料的循环利用、减少对源头矿产资源的依赖和环境污染,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还有助于更好激发消费意愿、促进汽车消费,培育壮大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近年来,为应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问题,相关部门接连发布一系列政策举措。今年7月初,国家发改委等联合发布通知,提出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体系;今年8月,工信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截至9月底,171家新能源汽车生产及综合利用企业已在全国设立回收服务网点9985个。也应看到,由于处理成本高、赢利困难、管控不严,在正规渠道之外,仍有不少退役的动力电池流入小作坊,带来安全和环保隐患,这一现象的治理需要相关部门及时出手、行业企业同心联手。 规范竞争市场,“有形之手”须积极作为。破解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难题,规范流向渠道是当务之急。既要管好“增量”,让新增动力电池流向有迹可循,也要约束“存量”,以强制举措限制不正规回收企业的野蛮生长,净化电池回收市场。与此同时,收得进来,更要能用得出去,应进一步明晰梯次利用产品的生产、使用、回收利用全过程的相关要求,并大力培育和支持废旧电池梯次和再生利用的企业“能手”,引导退役电池有序回收利用。 提升回收效率,“无形之手”须多主体共同发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涉及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生产商、终端利用企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发展好电池回收这一产业,还需上下游企业“多手联弹”。应该看到,无论是抑制灰色产业链生存发展,还是落实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都需要产业链相关企业采取联合行动,维护良好行业生态,培育梯次利用市场,有效开拓电池回收这片蓝海。 多方出手,是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长远发展“留足后手”。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而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也必须步入规范化发展的正轨。有关部门应从法规政策、技术标准等方面,加快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行稳致远;对于相关企业而言,不妨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加速布局相关产业,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埋下更多“种子”,在未来新一轮竞争中占得先机、大显身手。
  • 《巴斯夫将在芬兰建立电动车电池回收基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3-10
    • 日前,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和俄罗斯矿商Norilsk Nickel公司(Nornickel)、芬兰的Fortum三家公司签署了合作意向书,计划在芬兰建立一个电动车电池回收基地,以重复利用锂离子电池中的的关键金属(例如钴和镍)。 作为全球排名前列的化工巨头,巴斯夫一直致力于开发和生产能量密度更高、性能更可靠的电池正极材料,此次和多家公司合作主要是为了通过电池材料生产和回收闭环实现循环经济,推动电气化发展。芬兰的能源供应商Fortum使用的是新湿法冶金技术,可以回收每块电池中80%以上的材料,而目前市场上的电池回收率约为50%。Fortum公司预计,随着对电动车需求的激增,到2025年,全球电池回收市场市值将达到至少200亿欧元(约合230亿美元,1543亿元人民币)。 回收的钴和镍的金属材料将由俄罗斯矿商Norilsk Nickel公司进一步精炼、再次利用。Fortum回收与废物业务开发主管TeroHolländer说:“通过回收锂离子电池中的贵重金属,我们补充了钴、镍和其他关键金属的供应,从而减少了电动汽车电池对环境的影响。”随着电动车带动的电池产业蓬勃发展,为了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以及资源再利用,电池回收的产业也急需配套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