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蠕虫可能会阻碍朊病毒向大脑的传播—爱丁堡大学》

  • 来源专题:动植物疫病
  • 编译者: 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19-06-01
  • 朊病毒疾病,包括人体中的变异克雅氏病(vCJD)和牛中的牛海绵状脑病(BSE),是影响人和动物的传染性脑病。朊病毒感染是由异常形状的蛋白质引起的,并且可以通过食用受污染的肉来传播。以前的研究表明,人体对肠道蠕虫感染的免疫反应可以改变对其他病原体感染的易感性,例如沙门氏菌和诺如病毒。因此,由罗斯林研究所的Neil Mabbott教授领导的一个团队调查了肠道蠕虫是否也会影响朊病毒感染的风险。研究表明,如果动物先前感染了肠道蠕虫,朊病毒疾病进展到大脑的速度会有所减缓。在朊病毒感染期间,朊病毒在肠道的特定区域积聚,称为Peyer's斑块。研究小组观察到,先前感染的肠道蠕虫会减少这种积聚,阻碍朊病毒扩散到大脑导致神经细胞受损的能力。

相关报告
  • 《肠道细菌可能改变蠕虫的行为,影响饮食习惯》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20-06-22
    • 肠道细菌很小,但可能不仅对宿主动物的消化健康,而且对它们的整体健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根据《自然》杂志的一项新研究,蛔虫体内的特定肠道细菌可能会改变这种动物的行为,指导它的进食决定。这项研究部分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神经紊乱和中风研究所(NINDS)的项目主管罗伯特·里德尔博士说:“我们不断发现肠道细菌在胃之外发挥着令人惊讶的作用。”“在这里,肠道细菌影响着动物感知环境的方式,并导致它向具有相同细菌的外部来源移动。肠道细菌确实让它们的物种对动物来说更美味。” 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市的布兰代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博士后研究员和论文第一作者Michael O'Donnell博士和生物学教授Piali Sengupta博士的带领下,对肠道细菌是否可能控制宿主动物的行为很感兴趣。该小组研究了肠道细菌对蠕虫(秀丽隐杆线虫)如何嗅出并选择它们的下一餐的影响。 细菌是蠕虫的主要食物。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测量了蠕虫是如何喂养对辛醇有反应的不同菌株的。辛醇是一些细菌分泌的一种大型酒精分子,当辛醇浓度很高时,蠕虫通常会避开辛醇。 奥唐奈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与生长在其他细菌上的动物相比,生长在JUb39上的蠕虫不太可能避免辛醇。奇怪的是,他们发现在向辛醇移动的蠕虫肠道中存在JUb39活菌,这表明这种行为可能部分是由这些细菌产生的一种物质决定的。 接下来,研究人员想知道细菌是如何控制蠕虫的。 奥唐奈博士说:“我们能够把从微生物到行为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并确定参与这一过程的整个途径。” 大脑中的化学物质酪胺可能在这种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蠕虫体内,酪胺被转化为化学物质章鱼胺,它针对控制回避行为的感觉神经元上的受体。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细菌产生的酪胺增加了章鱼胺的水平,而章鱼胺通过抑制这些神经元对辛醇的排斥,使蠕虫对辛醇更有耐受力。 通过其他行为测试,研究人员发现,对蠕虫进行基因改造使其不产生酪氨酸,并不会影响它们在JUb39上生长时对辛醇的抑制。这表明细菌产生的酪胺可以弥补这些动物体内缺失的内源性酪胺。 另外的实验表明,在JUb39上生长的蠕虫更喜欢吃这种细菌,而不是其他的细菌食物来源。由细菌产生的酪胺也被发现是这个决定所必需的。 “通过这种方式,细菌可以控制宿主动物的感官决策过程,从而影响它们对气味的反应,并可能影响它们对食物的选择,”森古普塔博士说。 未来的研究将发现细菌产生的其他大脑化学物质可能与改变其他蠕虫的行为有关。此外,肠道中存在的特定菌株组合是否会导致对环境线索的不同反应尚不清楚。尽管蠕虫和哺乳动物有许多相同的基因和生化过程,但我们不知道在高级动物中是否存在类似的途径和结果。
  • 《Viruses:基因编辑蚊子有助于阻止寨卡病毒传播》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21-02-01
    • 2021年1月27日 讯 /生物谷BIOON/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寨卡病毒流行称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原因是该病毒除了造成神经系统问题外,还会导致孕妇先天性缺陷。从那时起,研究人员就为控制寨卡病毒的传播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而寨卡病毒的传播是通过雌性蚊虫叮咬传播给人类的。 目前,一种预防寨卡病毒传播的方法已获得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的批准,该方法将在2021年和2022年向佛罗里达礁岛释放超过7.5亿只经过基因改造的蚊子。这些“自杀性蚊子”经过基因改变,无法产生后代,或其后代无法存活到成年阶段,因此丧失了传播疾病的能力。 但是,清除后代蚊子可能会导致环境复杂化,例如可能破坏食物链。密苏里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对蚊子进行基因改造以使其完全抵抗寨卡病毒。 MU兽医学院副教授Alexander Franz通过使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产生了寨卡病毒无法在其体内复制的蚊子,因此无法通过咬人感染人类。 Franz说:“我们通过将人工基因插入到它们的基因组中,从而触发了一种免疫途径来识别和破坏寨卡病毒的RNA基因组。通过开发这些对病毒具有抵抗力的蚊子,疾病传播链条被阻断,因此不再可能传播给人类。” Franz补充说,这种基因修饰是可遗传的,因此后代蚊子也将对寨卡病毒产生抗性。 Franz说:“我们对控制昆虫媒介(例如蚊子)的策略感兴趣,蚊子传播各种影响人类健康的病毒。如果能够找到一种方法来阻止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的病原体的传播,那将是个好消息。我们已经证明这是在实验室环境中对蚊子进行基因改造的可行选择。”(生物谷Bioon.com) 资讯出处:Genetically-modified mosquitoes key to stopping Zika virus spread 原始出处:Adeline E. Williams et al, The Antiviral Small-Interfering RNA Pathway Induces Zika Virus Resistance in Transgenic Aedes aegypti, Viruses (2020). DOI: 10.3390/v121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