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国家动用储备抑制农产品涨价》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10-10-21
  • 2010-10-21 讯:针对居高不下的糖价,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财政部决定分批安排投放国家储备糖,将于10月22日安排本榨季第一批21万吨投放市场,并根据情况加大投放数量。 对于目前价格大幅波动的农产品,有关部门开始使用差异化的储备策略进行价格调控。针对居高不下的糖价,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财政部决定分批安排投放国家储备糖,将于10月22日安排本榨季第一批21万吨投放市场,并根据情况加大投放数量。商务部亦在公告中指出:“目前国家储备糖库存充裕”。同时,对于价格从一路飙升到出现回落的玉米,有消息人士透露,今年国家将停止在东北地区收储玉米。
  • 原文来源:http://www.21food.cn/html/news/12/599195.htm
相关报告
  • 《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中心》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04-12-14
    • 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批准,依托天津市农科院组建的,集科研和开发于一体的企业化管理试点单位,在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登记注册的天津绿达保鲜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心”的经营实体。   “中心”现已具国家工程中心科研、孵化、生产、开发一条龙产业化工程体系,下设农产品加工研究室、果品蔬菜采后生理及调控技术研究室、采后病理及控制技术研究室、贮运保鲜新材料研究室、贮运保鲜新设备研究室、农产品安全与质量检测室等6个研究室。所属企业天津绿达保鲜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下设供应部、生产部、市场部、科技部与财务部。   “中心”及天津绿达保鲜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现有员工187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30名,(有8名博士,9名硕士)。“中心”是中国农产品保鲜工程协会和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也是农业部全国名特优果品协作组组长单位,并以此组织了57名全国同行专家组成农产品保鲜技术教授级讲师团,还聘请国外7名保鲜专家做顾问。“小中心,大网络”是“中心”科研产业化的特色。   “中心”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根据多年从事果蔬贮藏及加工研究的基础和实践,研究与开发出的“绿达”牌果蔬防腐保鲜剂十多个品种,是具有广谱、高效杀菌保鲜作用且安全无毒的食品添加剂级保鲜剂,可延长几十种果蔬的贮藏保鲜期限。该系列保鲜剂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果品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所获成果转化的产品,该项目也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葡萄保鲜剂获第十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并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   “中心”研制的系列果蔬保鲜膜,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产品在低温下柔软,防结露,具有气体自动调控等功能。果蔬保鲜膜研制项目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产品在第八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获金奖。利用该保鲜膜贮藏的果蔬,效果显著优于普通塑料薄膜。   “中心”开发的微型节能保鲜库、微型减压库及其配套设备,已获多项国家专利,符合中国国情,深受产地农民欢迎。此设施因地制宜,实行设计、安装、使用管理、技术培训一条龙服务。   “中心”研制的系列果实袋,具有疏水度高、透气度大、抗风雨能力和防病防虫等特点。该产品在西北高海拔旱塬产区、西北低海拔地区、环渤海湾近产区、环渤海湾产区以及我国的黄河故道产区,已被大量推广应用。   “中心”于2000年创刊《保鲜与加工》期刊(公开发行号ISSN),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以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技术期刊,主要设置增加农产品产后附加值的有关研究与综述、新技术与新成果、新产品与新材料、以及相关的信息与市场需求等栏目。该刊作为中国农产品保鲜工程协会会刊、中国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会刊、中国园艺学会科学技术分会会刊,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也获得了产后贮藏与加工行业的认同,目前全国年发行量近万册。   “中心”创建的“中国保鲜网”(www.luda.com.cn)是宣传和普及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知识、推荐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综合性网站。该网站在新浪、Google、Sohu等大型门户网站搜索中,在保鲜行业名列前茅。   天津绿达保鲜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中心”的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为技术支持,生产的注册商标为“绿达”牌的微型节能保鲜库、系列果蔬保鲜膜和保鲜剂、果实袋等4大类产品,在中国已经辐射到30个省市及自治区,葡萄保鲜剂在中国约占同类保鲜剂市场份额的60%以上。
  • 《重磅消息!国家发改委定调煤价,“煤电顶牛”有解了》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2-25
    • 2月24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下称《通知》)。价格司司长万劲松在会上表示,从目前阶段看,秦皇岛港下水煤5500千卡中长期交易含税价格在每吨570-770元之间较为合理,这也是行业普遍共识。考虑中间环节流通费用等因素,明确了山西、陕西、内蒙古三个重点产区煤炭出矿环节中长期交易价格合理区间。将综合采取措施,引导煤炭价格在上述合理区间运行。 《通知》同时明确了合理区间内煤、电价格可以有效传导。万劲松表示,目前,燃煤发电执行“基准价+上下浮动不超过20%”的市场化电价机制。这次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与燃煤发电价格机制相衔接,实现了“区间对区间”,燃煤发电企业可在基准价上下浮动不超过20%范围内及时合理传导燃料成本变化。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彭绍宗表示,这次完善机制就是要着力解决“煤电顶牛”难题。该“老大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煤、电价格形成机制不够完善,难以有效衔接。去年10月,经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真正构建起“能涨能跌”的市场化电价机制,实现了上网电价、用户电价通过市场化方式有效联动。这次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是进一步“追本溯源”,提出煤炭价格合理区间,实现与燃煤发电“基准价+上下浮动不超过20%”电价区间的有效衔接。这样,煤价、上网电价、用户电价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了“三价联动”,从根本上理顺了煤、电价格关系,破解了“煤电顶牛”难题。 据了解,从多年市场运行情况看,煤炭市场价格客观上存在一个合理区间。本次是在充分考虑成本基础上确定的,兼顾煤、电上下游利益,并与煤电市场化电价机制作了妥善衔接,可以有效实现“上限保电、下限保煤”。当煤价达到区间上限每吨770元时,燃煤发电企业在充分传导燃料成本、上网电价合理浮动后,能够保障正常发电运行。当煤价触及区间下限每吨570元时,煤炭企业能够维持稳定生产。同时留出了足够空间,使煤价能充分反映市场供需变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后续,国家发改委将统筹考虑煤炭生产成本变化、能源行业发展等因素,及时充分听取行业和社会各方面意见建议,适时评估完善。 为确保运行,《通知》提出三项保障措施:一是提升煤炭供需调节能力。保障煤炭产能合理充裕,完善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进一步增强政府可调度储煤能力,完善储备调节机制。二是强化市场预期管理。进一步健全煤炭生产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制度,规范煤炭价格指数编制发布行为。煤炭价格超出合理区间时,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引导煤炭价格合理回归。三是加强煤、电市场监管。严禁对合理区间内的煤、电价格进行不当行政干预,同时加强煤、电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强化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和反垄断监管,及时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 国家发改委方面还强调,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既不是重回政府定价,也不是放任自流。目的是在坚持煤价由市场形成的基础上,建立价格区间调控机制,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防止煤价大起大落。也就是说,当价格在合理区间内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放手让市场主体自主交易形成价格,政府监管要“到位不越位”,不得进行不当行政干预;一旦价格超出合理区间,立即采取调控监管措施,促进煤价回归合理区间。明确价格合理区间、强化区间调控,也有充分的法律法规依据。实质上是一种预期管理手段,是煤炭价格调控目标,通俗的说就是“打明牌、划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