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发现深海微生物抵御重金属胁迫新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0-18
  • 重金属在深海环境中广泛存在,深海微生物进化出了成熟且多样的抵御重金属胁迫的方式以维持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加强对深海微生物耐受重金属的机制研究有利于从新的视角了解其特殊环境适应机制,同时也为发展去除重金属污染生物制品提供理论依据和候选材料。

    9月17日和10月12日,国际微生物学期刊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在线连续刊发了题为“Calcium protects bacteria against cadmium stress via reducing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and increasing iron acquisition”及“MerF is a novel regulator of deep-sea Pseudomonas stutzeri flagellum biogenesis and motility”的文章,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超岷研究组关于深海冷泉和海山生境细菌应对重金属镉及汞的新机制。

    其中,一株深海冷泉芽孢杆菌在受到因重金属镉存在而产生的大量一氧化氮(NO)活性氧的胁迫时,能够通过吸收钙离子促进铁离子吸收,进而激活NO双加氧酶活性将NO转化为NO3-,随后促进硝酸根还原酶、亚硝酸根还原酶等一系列与氮元素循环相关的关键酶活性,最终巧妙地将NO活性氧压力转化为氮循环的驱动力,从而有效增强细菌应对镉胁迫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添加钙离子也能同时有效提升细菌耐受其它重金属如铜、铬、锰等金属离子的能力、增加斑马鱼在镉环境中的存活率,说明钙离子增强生物抵御重金属胁迫的能力是普遍存在的。

    另外,在研究一株分离自深海海山环境的细菌转化高毒性汞离子为低毒性单质汞的分子机制过程中,发现该细菌编码的一个汞离子转运蛋白MerF的真正功能是调控细菌鞭毛形成和运动能力,这在所有微生物中都是首次发现。研究人员进一步结合分子遗传、转录组和蛋白组及其他生物化学手段,系统揭示了MerF的作用机制是调控细菌鞭毛形成重要因子FliS的表达,直接作用靶点是fliS基因的启动子。且MerF也能有效提高细菌耐受其它重金属如镉、镍、钴等金属离子的能力,显示其调控功能的普遍性。该研究为了解深海微生物耐受重金属的关键基因的功能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材料。

    孙超岷研究组近年来围绕深海微生物耐受重金属胁迫机制进行了系列研究,在前期研究深海热液环境微生物耐受镉胁迫的过程中,发现一株深海热液细菌能有效代谢半胱氨酸形成硫化氢,进而将环境中高毒性的镉离子转化为几乎无毒性的硫化镉矿物质,而且还能利用硫化镉纳米颗粒的光吸收特性吸收环境中存在的光能,也是微生物一种非常独特的抵御并有效利用重金属胁迫的新型机制(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20,doi: 10.1111/1462-2920.15205)。综上可见,不同生境的深海微生物已经进化出了多样的策略应对,甚至有效利用环境中存在的重金属危害,相关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加以利用,为发展新型生物修复制品提供了新思路。

    上述两篇论文的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孙超岷研究员,第一作者分别为硕士研究生吴作栋和博士研究生郑日宽。相关研究得到了大洋协会“深海生物资源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等项目联合资助。

    本文涉及的研究论文:

     (1) Zuodong Wu, Rikuan Zheng, Ge Liu, Rui Liu, Shimei Wu*, Chaomin Sun *. Calcium protects bacteria against cadmium stress via reducing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and increasing iron acquisition.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20, doi: 10.1111/1462-2920.15205(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815245/).

     (2) Rikuan Zheng, Shimei Wu, Chaomin Sun*. MerF is a novel regulator of deep-sea Pseudomonas stutzeri flagellum biogenesis and motility.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20, doi: 10.1111/EMI.15275

    (https://doi.org/10.1111/1462-2920.15275).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010/t20201014_5716089.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现深海热液微生物基于硫化镉纳米颗粒利用光能新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8-28
    • 8月20日,国际微生物学期刊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在线刊发题为“Formation of cadmium sulfide nanoparticles mediates cadmium resistance and light utilization of the deep-sea bacterium Idiomarina sp. OT37-5b”的文章,报道了海洋所孙超岷研究组关于深海热液细菌基于硫化镉纳米颗粒利用光能的新发现,为解释深海微生物是否能够利用光能及发展新型光学纳米材料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物质基础。 深海热液口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极端生境,温度高、重金属含量高,但同时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类群,是研究深海生物极端环境适应机制乃至生命起源的理想场所。深海热液口在活跃状态下不断喷发热量并产生微弱的光,被认为可能是光合生物的起源地,也可能孕育其它特殊光能利用生物,但一直没有得到证实。 孙超岷研究组在沙忠利研究员提供的深海热液样品中分离到一株细菌Idiomarina sp. OT37-5b,在前期研究中发现该菌能耐受并脱除较高浓度的镉离子,在额外添加半胱氨酸的情况下,耐受及脱除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并形成了大量硫化镉纳米颗粒。借助分子微生物、蛋白组学等手段,研究人员确定了介导微生物形成硫化镉纳米颗粒的酶分子,为后期高效生产硫化镉光学纳米材料提供了良好的功能酶。最令人惊奇的是,研究人员偶然发现该菌能够借助形成的硫化镉纳米颗粒利用光能进行能量合成,以更好地适应深海贫瘠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借助蛋白组学手段,研究人员发现该菌能够驱动硫化镉纳米颗粒吸收光电子并进入氧化磷酸化过程进而产生能量。该研究首次发现热液口微生物在适应重金属胁迫的同时能够巧妙利用纳米光学材料的光电子吸收特性,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为适应深海极端环境进化出了一种特别的光能利用机制,也为探索深海光能利用潜在途径乃至是否存在特殊光合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材料和新视角。 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马宁为文章第一作者,孙超岷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及大洋协会“深海生物资源计划”等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DOI: 10.1111/1462-2920.15205; 论文链接:https://sfam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462-2920.15205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发现长江口砷迁移的微生物地球化学新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8-05
    • 近日,宋金明、袁华茂研究团队在揭示季节性氧化还原变化下长江口沉积物-水界面砷(As)迁移转化的微生物地球化学介导新机制上获得新进展,这对探明海洋重金属As的生态毒理效应评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砷是一种有毒元素,其在沉积物-水界面(SWI)的迁移对于生态系统健康至关重要,是评估海洋溶解态As的累积是否达到潜在毒性水平的重要过程之一。目前关于季节性氧化还原变化对海洋沉积物-水界面As迁移转化的微生物和地球化学过程影响效应知之甚少。 该研究聚焦不同季节、不同底栖氧化还原条件下长江口SWI上As的迁移过程,获得了一些新发现。研究表明,As的释放与铁-硫氧化还原和微生物过程密切相关。在含氧层,As主要以As(V)形式存在,并与铁氧化物结合,导致溶解态As浓度较低。在As(V)还原层,微生物通过呼吸还原和细胞质还原两种途径将As(V)还原为As(III),As(III)随后重新吸附到新形成的晶体铁氧化物上,限制了As的释放。在Fe(III)还原层,增强的Fe(Ⅲ)还原促进了As的释放,沉积物中的As(V)主要通过Geobacter菌还原Fe(III)氧化物释放而到间隙水中的,随后携带arrA基因的微生物将释放的As(Ⅴ)还原为As(III)。在硫酸盐还原层,低As-高Fe-高SO42-导致As通过吸附到黄铁矿上而被去除。 研究还发现季节性的氧化还原条件、温度和有机物活性是导致长江口As迁移季节性和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夏季微生物还原在控制As迁移中起主导作用,而秋冬季铁氧化还原反应成为主要控制因素。这种主导途径的转变归因于夏季温度升高和有机物活性增加。 该研究首次提出了沉积物-水界面Fe(Ⅲ)还原层中As的释放还原机制,揭示了不同季节长江口沉积物-水界面As迁移转化微生物地球化学主控过程的变化状况,为深入研究长江口沉积物-水界面As的季节性迁移提供了新的见解,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段丽琴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    相关论文和链接:  Liqin Duan, Jinming Song, Yuting Zhang, Meiling Yin, Huamao Yuan, Xuegang Li, 2024. Unraveling seasonal shifts in microbial and geochemical mediated arsenic mobilization at the estuarin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under redox change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912, 168939.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3.168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