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现深海热液微生物基于硫化镉纳米颗粒利用光能新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8-28
  • 8月20日,国际微生物学期刊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在线刊发题为“Formation of cadmium sulfide nanoparticles mediates cadmium resistance and light utilization of the deep-sea bacterium Idiomarina sp. OT37-5b”的文章,报道了海洋所孙超岷研究组关于深海热液细菌基于硫化镉纳米颗粒利用光能的新发现,为解释深海微生物是否能够利用光能及发展新型光学纳米材料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物质基础。

    深海热液口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极端生境,温度高、重金属含量高,但同时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类群,是研究深海生物极端环境适应机制乃至生命起源的理想场所。深海热液口在活跃状态下不断喷发热量并产生微弱的光,被认为可能是光合生物的起源地,也可能孕育其它特殊光能利用生物,但一直没有得到证实。

    孙超岷研究组在沙忠利研究员提供的深海热液样品中分离到一株细菌Idiomarina sp. OT37-5b,在前期研究中发现该菌能耐受并脱除较高浓度的镉离子,在额外添加半胱氨酸的情况下,耐受及脱除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并形成了大量硫化镉纳米颗粒。借助分子微生物、蛋白组学等手段,研究人员确定了介导微生物形成硫化镉纳米颗粒的酶分子,为后期高效生产硫化镉光学纳米材料提供了良好的功能酶。最令人惊奇的是,研究人员偶然发现该菌能够借助形成的硫化镉纳米颗粒利用光能进行能量合成,以更好地适应深海贫瘠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借助蛋白组学手段,研究人员发现该菌能够驱动硫化镉纳米颗粒吸收光电子并进入氧化磷酸化过程进而产生能量。该研究首次发现热液口微生物在适应重金属胁迫的同时能够巧妙利用纳米光学材料的光电子吸收特性,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为适应深海极端环境进化出了一种特别的光能利用机制,也为探索深海光能利用潜在途径乃至是否存在特殊光合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材料和新视角。

    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马宁为文章第一作者,孙超岷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及大洋协会“深海生物资源计划”等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DOI: 10.1111/1462-2920.15205;

    论文链接:https://sfam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462-2920.15205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008/t20200820_5663736.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现深海微生物新物种并揭示其元素循环驱动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3-06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地球系统科学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对碳、氮、磷、硫及重金属等元素在地球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进行描述、示踪和预测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地球各种生命形式中,微生物因其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物质代谢方式丰富,在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关键的驱动作用。深海微生物具有丰富的遗传与代谢多样性,但由于采样和培养条件的限制,目前对深海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元素循环中的基础性作用仍知之甚少。因此,揭示不同深海环境(如深渊、热液、冷泉等)微生物驱动元素循环的机制,有助于阐明深海微生物对海洋乃至整个地球范围元素循环的贡献。 为了解深海微生物驱动元素循环的机制,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孙超岷研究团队针对热液、冷泉及深渊三种典型深海生境的微生物,结合宏基因组测序、微生物纯培养及各种组学技术系统揭示了三类深海典型微生物驱动碳、氮、磷、硫及镉等元素循环的机制,同时发现并命名了一类古菌新门及一类典型硫酸盐还原细菌新种。以上研究为深海微生物新物种的发现及其驱动的元素循环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范例。 在对深海热液沉积物样品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后发现,一类叫做DPANN的古菌的丰度非常高。基于宏基因组序列组装信息发现所研究热液口包括5个已知门类的DPANN古菌,还包括一个新门类,为致谢“科学”号科考船,特将该新门古菌命名为“Kexuearchaeota”,即“科学门”。进一步分析发现,DPANN古菌尽管基因组非常小,但仍然保留了同化氮、硫等元素的能力,还能利用环境中的核酸和氨基酸用于代谢,进而促进氮、磷等元素的循环。在对冷泉样品进行微生物分离培养的时候,获得一株典型的硫酸盐还原细菌新种,命名为Pseudodesulfovibrio cashew。该新种能够通过还原硫酸盐生成硫离子,进而同环境中的镉、钴等重金属离子形成不溶性矿物质,在去除重金属胁迫的同时有效促进了环境中硫及各种重金属的元素循环。在对一株深渊(马里亚纳海沟)假单胞细菌研究中发现,该菌能通过代谢半胱氨酸形成硫化氢进而和环境中的镉离子形成硫化镉纳米颗粒,既增强了耐受镉离子的能力,又促进了环境中硫和镉的元素循环进程。总之,各种不同生境的深海微生物都进化出了不同驱动元素循环的机制,针对这些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将促进研究人员更好的了解微生物物质代谢和元素循环之间的关系。 上述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了微生物学专业期刊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Microorganisms及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Reports上面,第一作者分别为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博士研究生蔡瑞宁、郑日宽和马宁,通讯作者为孙超岷研究员。相关研究研究得到了大洋协会“深海生物资源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等项目联合资助。 相关研究论文: 1. Ruining Cai, Jing Zhang, Rui Liu, Chaomin Sun*. Meta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metabolisms and ecologic functions of abundant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 DPANN archaea.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21. doi: 10.1128/AEM.03009-20. 2. Rikuan Zheng, Shimei Wu, Chaomin Sun*. Pseudodesulfovibrio cashew sp. nov., a novel deep-sea sul-fate-reducing bacterium, linking heavy metal resistance and sulfur cycle. Microorganisms 2021, 9. https://doi.org/10.3390/microorganisms9020429. 3. Ning Ma, Chaomin Sun*. Cadmium sulfide nanoparticle biomineralization and biofilm formation mediate cadmium resistance of the deep-sea bacterium Pseudoalteromonas sp. MT33b.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Reports, 2021. doi: 10.1111/1758-2229.12933.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深海硫氧化细菌单质硫形成与光能利用耦合新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4-02
    • 近日,国际分子生物学期刊The EMBO Journal(Nature index)刊发了题为“Blue light promotes zero-valent sulfur production in a deep-sea bacterium”的论文,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孙超岷课题组在深海硫氧化细菌硫代谢和光能利用耦合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认知和评估微生物对深海硫元素循环的驱动作用和贡献提供了新角度,也为解释我国南海冷泉喷口广泛分布硫单质的成因提供了新思路。 在深海生命形式中,微生物类型最为多样,对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挥关键的驱动作用。在众多元素中,硫元素参与了许多重要生命活动,与多个元素循环通路相耦联,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一直是了解深海物质能量循环的关注点。单质硫作为硫元素循环过程的重要中间代谢产物,可为微生物暂时储存能量。在前期科考调查中,海洋所张鑫团队基于拉曼光谱观测到我国南海冷泉环境中单质硫含量丰富,但是形成原因不清晰。孙超岷课题组发现一株冷泉细菌Erythrobacter flavus 21-3能基于一条新型硫氧化途径将硫代硫酸钠转化成单质硫,该硫氧化途径在很多深海微生物中都存在(ISME J, 2020),在深海原位被证实也能真实发生(mBio, 2022),对深海硫元素循环有重要贡献。 一次偶然机会,研究人员发现蓝光可以显著提升该菌株产生单质硫的效率,这促使他们开展了更深入的探索性工作,并最终证实了一条蓝光促进深海硫氧化细菌形成单质硫的新通路。在该通路中,LOV组氨酸激酶LOV-1477是E. flavus 21-3光硫耦合通路中的重要蓝光感受器;LOV组氨酸激酶LOV-1477接收到外界蓝光刺激后,进一步激活二鸟苷酸环化酶DGC-2902,使其释放c-di-GMP调控下游通路;c-di-GMP进一步与含PilZ蛋白结构域的mPilZ-1753结合,增强其与硫代硫酸盐脱氢酶TsdA的相互作用,而后引起硫代硫酸盐代谢能力的增强,最终导致单质硫的产量增加。该团队还发现,在该菌株的光硫耦合通路中,硫代硫酸盐在TsdA的作用下转化为连四硫酸盐后,两个功能相同、可互为替代的硫氧化蛋白SoxB(SoxB-277和SoxB-285)能进一步将连四硫酸盐水解,驱动单质硫的生成。 作为一株来自深海冷泉的非光合细菌,E. flavus 21-3的单质硫产生为何会对光作出响应?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深海是否有光以及深海微生物是否有利用光的能力。深海被认为是一个黑暗的、由化学能支撑维系的生态系统,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深海存在不同形式的地质光(如热液区的热辐射光)或生物发光。相应地,孙超岷团队近年来陆续发现多种深海微生物能感知或利用光能。比如,热液非光合细菌正黄胞球菌可以通过光敏色素感知红外光(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21);热液非光合细菌海源杆菌能借助形成的硫化镉纳米颗粒利用光能(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21);冷泉非光合细菌海绵杆菌能感知蓝光(mSystems, 2022);冷泉绿弯菌新分支在实验室和深海原位环境均能进行光合作用(mBio, 2022)。上述这些成果充分证实了“深海有光且深海微生物具有利用光的能力”。那么,深海硫氧化细菌E. flavus 21-3的光响应能力会为它的生存带来哪些优势呢? 研究人员推测,由于单质硫可以用来储存能量,光硫耦合通路的存在会让E. flavus 21-3在蓝光出现时合成更多的单质硫,用于支持后期的生长代谢。该研究揭示了一种此前鲜有关注的深海微生物中光响应及硫代谢之间的耦联,对于后续探索深海微生物介导的元素循环与特殊能量代谢之间的耦合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号科考船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无论是样品采集还是深海原位实验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彰显了大科学装置在深海研究中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博士研究生蔡瑞宁为第一作者,研究员孙超岷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委重大计划、山东省“十四五”重大项目等联合资助,同时也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鑫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高贝乐团队的大力支持。     相关论文:Ruining Cai, Wanying He, Jing Zhang, Rui Liu, Ziyu Yin, Xin Zhang, Chaomin Sun*. Blue light promotes zero-valent sulfur production in a deep-sea bacterium. The EMBO Journal, 2023,e112514. DOI: 10.15252/embj.2022112514.    论文链接:https://www.embopress.org/doi/full/10.15252/embj.202211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