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基因组变异与纤维品质和产量遗传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8-05-15
  • 5月8日,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家完成的一项在棉花基因组变异和纤维性状遗传领域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首次对来自中、美、澳等主要植棉国的419份陆地棉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重测序,确定了一系列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过程中,与棉花纤维长度、强度、铃重、衣分等重要性状相关的基因组变异和位点及其分布规律,为棉花重要性状定向育种提供了较为精准的标记和基因资源。

    该研究通过对上述419份陆地棉核心种质进行深度达6.55倍的基因组重测序,鉴定出366503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研究人员通过与陆地棉野生种系全基因组功能基因SNP变异比较,首次发现23876个(33.88%)基因无任何SNP变异,表明这些基因在长期驯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发现33899(40.10%)和6957(9.87%)个基因分别表现为SNP变异数减少和增加,暗示这些基因应是育种改良予以重点关注的基因。同时,研究人员在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3大棉区6个地点12个环境鉴定了与纤维长度、强度、铃重、衣分等13个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获得了近20万个表型数据。基于测定的3665030个SNP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人员共鉴定出11026个与13个性状显著关联的SNP,并找到了多个与纤维长度、强度等显著关联的SNP所在的基因位点。

    因其广泛适应性和高产特性,陆地棉的种植占全球棉花的90%以上。马峙英告诉记者,深入挖掘不同种类种质资源特别是核心种质的基因组变异仍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特别是随着纺织工艺的改进,人们对棉花纤维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深化对种质资源表型变异的分子基础研究和优异遗传变异位点发掘,实现棉花品质、产量等重要性状的有效选择与改良仍然是棉花育种的重大科学问题。

    据了解,参与这一长期研究的研究者全部为中国科学家,他们来自于河北农业大学华北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马峙英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杜雄明研究员团队等8个单位。

相关报告
  • 《遗传发育所等在棉花抗黄萎病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丁倩
    • 发布时间:2016-07-13
    •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植物病原真菌,寄主非常广泛,能够侵染多达4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很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农作物,全世界范围内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黄萎病损失每年超过数十亿美元。大丽轮枝菌引起的棉花黄萎病是世界棉花种植区危害最为严重的真菌病害,不仅显著降低棉花产量而且大大降低纤维质量,一般发生会减产10%~30%,严重棉田减产可达80%以上,甚至绝收。 1935年由美国引进斯字棉时将大丽轮枝菌带入我国,随后迅速传播。目前,我国棉花种植区一半左右面积都受黄萎病害影响,成为棉花生产中最严重的病害,经济损失每年达15-20亿元,损失巨大。 大丽轮枝菌属于土传病菌,在土壤中形成微菌核抵抗不良环境存活达十年以上,至今生产上没有任何有效杀菌剂,因此,培育抗病棉花品种被认为是防治黄萎病的重要手段,但因缺乏有效抗源,目前为止尚未成功培育高抗品种。因此,黄萎病一直被认为是棉花的“癌症”。 天麻(Gastrodia elata Bl.)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药用历史。天麻生活史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地下,没有叶片,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因此,需要与多种真菌,特别是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营共生生活,在共生过程中,天麻需要依赖蜜环菌侵染提供营养,同时天麻又进化出一套有效的防御体系来抑制真菌在其体内的过度侵染。研究发现,在天麻块茎的表皮和皮层薄壁细胞中存在一种小分子量的天麻抗真菌蛋白(Gastrodia antifungal proteins, GAFPs) 是这一防御体系的基础。离体抗真菌活性实验表明,GAFPs具有非常广谱的抑菌活性,对很多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预示着其在植物抗真菌病基因工程中具有很大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义琴通过用蛋白提纯、测序和cDNA文库筛选等方法从天麻中克隆到一个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命名为GAFP,并证明GAFP对包括黄萎病在内的多种真菌具有较好抗性,进一步筛选天麻基因组文库发现,天麻中存在着四个GAFP基因。通过对四个成员的活性比较研究发现,一个新的成员GAFP4在体内和体外都具有最强的抑菌活性,且带有胞间质定位的信号肽可以明显增强抗性。通过和中国农科院棉花所研究员李付广课题组、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简桂良课题组和山西农科院棉花所研究员焦改丽课题组长达十余年的合作,将GAFP4转入2个陆地棉栽培品种,并在山西运城、河南安阳和河北廊坊三地黄萎病病圃中进行连续三年黄萎病鉴定试验表明,GAFP4对不同生理型黄萎病菌株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抗性,是一个有效的高抗棉花黄萎病蛋白(如图)。尤为重要的是,GAFP4转基因棉花在纤维产量上也有20.7% -51.7%的增加,因此,这项研究成果为通过植物基因工程手段攻克棉花的“不治之症”提供了可能。
  • 《干旱下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协同改良的遗传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9-11
    •      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棉花遗传改良团队题为“Dissecting the Superior Drivers for the Simultaneous Improvement of Fiber Quality and Yield under Drought Stress Via Genome-Wide Artificial Introgressions of Gossypium barbadense into Gossypium hirsutum”的研究论文。研究基于陆地棉栽培种鄂棉22(E22,产量高)为背景的海岛棉3-79(纤维品质优)的种间染色体置换系(CSSLs)群体,利用多种定位方法鉴定到多个干旱下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协同的QTL,并解析了棉花抗旱关键基因DRR1和DRT1的生物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