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在菱属泛基因组和结构变异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10-18
  • 水稻、玉米和小麦为三大主粮作物,占据了世界粮食产量的 80%以上,主粮来源单一也成为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安全的隐患,对“孤儿作物”(orphan crop)的重视利用是应对粮食安全危机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随着城乡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现代集约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孤儿作物”野生种和地方品种资源正日趋减少,与主粮作物相比,其种质资源的研究及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严重滞后。菱角就是一种典型的“孤儿作物”,自新石器时代以来,长江流域的先民开始有意识地大规模采集、驯化菱角,在南宋时期已成为江南地区的主粮之一,仅太湖地区就形成了包括“乌菱”、“南湖菱”等20多个栽培品种。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泛基因组研究已成为全面理解作物重要性状形成机制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作物育种改良。近日,武汉植物园东亚植物演化、保护与利用学科组邱英雄研究员团队在Horticulture Research期刊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Pangenome of water caltrop reveals structural variations and asymmetric subgenome divergence after allopolyploidization”的研究论文。

      菱属(Trapa L.)包含欧菱(T. natans)和细果野菱(T. incisa)两个种,其中欧菱包括异源四倍体(AABB)与二倍体(AA)两种倍性,而细果野菱(BB)为二倍体,栽培菱角即驯化于形态较大的二倍体欧菱(图1)。本论文组装了菱属两个二倍体物种的高质量基因组,结合已发表的四个(亚)基因组,构建了基于基因家族的泛基因组(图2),结果显示:在全部基因家族中,核心基因家族(core gene clusters)、可变基因家族(dispensable gene clusters)与私有基因家族(private gene clusters)分别占所有基因家族的48.05%、28.92%和23.03%。同时,该研究还以栽培南湖菱(欧菱)基因组(TnA_NL)为骨架,基于211,598个非冗余的插入缺失变异(PAVs)构建了菱属的图形化基因组,这种图形化基因组为结构变异的精确分型提供了平台。为了探究PAVs是否与二倍体种之间的表型差异有关,研究团队进一步鉴定到了40,453个PAVs在A/B两种基因组类型间完全分化,这些PAVs涉及2,570个基因。GO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基因的功能主要包括器官生长发育、有机物代谢过程、响应外界刺激三类,且在多个器官中呈现差异表达,表明了这些基因可能在二倍体种间表型分化和生殖隔离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图3)。此外,基于亚基因组和亲本基因组之间的比较和泛转座子(TE)分析,我们发现异源四倍体欧菱经历了亚基因组不对称演化,其中B亚基因组为显性亚基因组,而不平衡的PAVs、TE扩增、部分同源互换以及基因表达差异等因素共同驱动了异源多倍体的亚基因组不对称演化(图4)。总之,菱属泛基因组构建和结构变异鉴定为菱角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平台,研究结果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多倍化过程中基因组演化的认识,也为菱角种质资源的遗传评价和种质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浙江大学/武汉植物园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张心怡和陈阳(现任职宁波市农科院)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邱英雄研究员和金华市农科院郑寨生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研究中心陈媛媛副研究员参与部分工作,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组研究所周永锋研究员为该研究结果解读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讨论。该研究得到浙江省金华市农科院院地合作项目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whiob.ac.cn/xwdt/kydt/yjjz/202310/t20231018_6903403.html;https://academic.oup.com/hr/advancearticle/doi/10.1093/hr/uhad203/7311037?searchresult=1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莲NAC转录因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7-06
    • NAC转录因子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界广泛存在,参与调节植物的各种生物学过程,例如器官发生、组织发育以及胁迫应答响应等。然而,莲中NAC转录因子家族尚未报道。   近日,Frontiers in genetics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科组题为“Genome-Wide Characterization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NAC Transcription Factor Family in Nelumbo nucifera”的文章。该研究在亚洲莲的基因组中鉴定到82个NnNAC基因,并对这些NnNAC基因的序列特征、进化和转录激活活性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同源基因对表现出相似的保守基序和基因结构特征。NnNAC蛋白广泛的转录激活能力是由高度分化的C端激活域(AD)介导。该研究还鉴定到30和29个NnNAC候选基因分别参与莲子发育进程和莲水淹胁迫响应。本研究扩展了我们对NnNAC基因家族的认识,为今后莲的分子育种和种质资源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在读博士生宋贺云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杨美研究员、孙恒助理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计划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 《武汉植物园在野生番茄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7-03
    • 多毛番茄(S. habrochaites)和加拉帕戈斯番茄(S. galapagense)是栽培番茄的两种重要野生近缘种,具有多种优良的抗病抗逆性状,在现代番茄育种中应用广泛。解析多毛番茄和加拉帕戈斯番茄基因组,对充分挖掘其育种潜力和价值,促进番茄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近日,Horticulture Research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和康奈尔大学、浙江大学合作完成的题为“Chromosome-scale genome assemblies of wild tomato relatives Solanum habrochaites and S. galapagense reveal structural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stress tolerance and terpene biosynthesi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完成了多毛番茄、加拉帕戈斯番茄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为番茄重要性状改良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该研究采用PacBio HiFi和Hi-C技术对多毛番茄(LA0407品系)和加拉帕戈斯番茄(LA0317品系)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出两个染色体水平的参考基因组,基因组大小分别是950.7Mb和859.9Mb。通过与栽培番茄Heinz 1706参考基因组的比较分析,在多毛番茄和加拉帕戈斯番茄中分别鉴定到336,319个和98,443个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tion, SV)。多毛番茄中插入(insertions)和扩张(expansions)SV相关基因富集于胁迫响应、防御响应、萜类化合物合成与代谢等,转录组分析显示其中122个基因参与低温胁迫响应。在加拉帕戈斯番茄中插入和扩张相关基因富集于防御响应、嘧啶核苷酸代谢和脂质代谢通路等。这些插入和扩张的特异序列可能与这两个野生番茄具有较高抗性相关。   此外,该研究还通过对番茄中萜类合成酶基因家族(Terpene synthase genes, TPSs)的鉴定和分析发现,多毛番茄TPS-a亚家族发生了基因扩张,这可能与多毛番茄独特及多样化的倍半萜类合成相关。本研究还对5个已发表的栽培和野生番茄参考基因组开展了抗病基因类似物(Resistance gene analogs, RGAs)鉴定。这些结果为番茄萜类化合物合成和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於晓芬博士和博士生曲明昊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高磊研究员、郭素敏博士、康奈尔大学Boyce Thompson Institute费章君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2170395)、湖北省洪山实验室基金(2021hszd017)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