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发育所等在棉花抗黄萎病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丁倩
  • 发布时间:2016-07-13
  •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植物病原真菌,寄主非常广泛,能够侵染多达4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很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农作物,全世界范围内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黄萎病损失每年超过数十亿美元。大丽轮枝菌引起的棉花黄萎病是世界棉花种植区危害最为严重的真菌病害,不仅显著降低棉花产量而且大大降低纤维质量,一般发生会减产10%~30%,严重棉田减产可达80%以上,甚至绝收。

    1935年由美国引进斯字棉时将大丽轮枝菌带入我国,随后迅速传播。目前,我国棉花种植区一半左右面积都受黄萎病害影响,成为棉花生产中最严重的病害,经济损失每年达15-20亿元,损失巨大。

    大丽轮枝菌属于土传病菌,在土壤中形成微菌核抵抗不良环境存活达十年以上,至今生产上没有任何有效杀菌剂,因此,培育抗病棉花品种被认为是防治黄萎病的重要手段,但因缺乏有效抗源,目前为止尚未成功培育高抗品种。因此,黄萎病一直被认为是棉花的“癌症”。

    天麻(Gastrodia elata Bl.)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药用历史。天麻生活史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地下,没有叶片,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因此,需要与多种真菌,特别是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营共生生活,在共生过程中,天麻需要依赖蜜环菌侵染提供营养,同时天麻又进化出一套有效的防御体系来抑制真菌在其体内的过度侵染。研究发现,在天麻块茎的表皮和皮层薄壁细胞中存在一种小分子量的天麻抗真菌蛋白(Gastrodia antifungal proteins, GAFPs) 是这一防御体系的基础。离体抗真菌活性实验表明,GAFPs具有非常广谱的抑菌活性,对很多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预示着其在植物抗真菌病基因工程中具有很大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义琴通过用蛋白提纯、测序和cDNA文库筛选等方法从天麻中克隆到一个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命名为GAFP,并证明GAFP对包括黄萎病在内的多种真菌具有较好抗性,进一步筛选天麻基因组文库发现,天麻中存在着四个GAFP基因。通过对四个成员的活性比较研究发现,一个新的成员GAFP4在体内和体外都具有最强的抑菌活性,且带有胞间质定位的信号肽可以明显增强抗性。通过和中国农科院棉花所研究员李付广课题组、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简桂良课题组和山西农科院棉花所研究员焦改丽课题组长达十余年的合作,将GAFP4转入2个陆地棉栽培品种,并在山西运城、河南安阳和河北廊坊三地黄萎病病圃中进行连续三年黄萎病鉴定试验表明,GAFP4对不同生理型黄萎病菌株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抗性,是一个有效的高抗棉花黄萎病蛋白(如图)。尤为重要的是,GAFP4转基因棉花在纤维产量上也有20.7% -51.7%的增加,因此,这项研究成果为通过植物基因工程手段攻克棉花的“不治之症”提供了可能。

  • 原文来源: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4205216301265
相关报告
  • 《遗传发育所在小麦再生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05-12
    •     植物的基因功能研究和遗传改良都离不开遗传转化,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可以使用“滴花转化”的方式轻松实现遗传转化,而大部分的作物中,例如小麦、水稻、玉米等都需要长时间的组织培养才能获得遗传转化植株,效率较低。在小麦中通常以未成熟的幼胚为外植体,首先将带有目的载体的农杆菌与幼胚共培养,随后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分化长出新的植株。这其中的任何一环都会影响最终的遗传转化效率,例如外植体的取材窗口、农杆菌侵染后引起细胞免疫反应、愈伤组织的异质性、生根长芽的品种依赖性等等。     组织培养的过程是一个植株再生的过程,拟南芥中的研究表明,植物激素,特别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能够直接影响植物再生。此外在拟南芥中还鉴定到很多关键的转录因子和表观调控因子参与再生过程。     为了更好地理解小麦的再生过程,探究其中的转录和染色质动态变化,以及鉴定提高小麦转化效率的新基因,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肖军团队联合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宪省团队利用RNA-seq、ATAC-seq、CUT&Tag等技术手段,通过多组学联合分析的方式绘制了小麦再生过程的转录及染色质动态图谱,并搭建了一个顺序的转录调控网络,最终通过与拟南芥再生过程的比较分析鉴定出2个能提高小麦遗传转化效率的新因子。     研究人员以遗传转化效率最高的小麦品种Fielder作为材料,对其诱导0天、3天、6天、9天和12天的材料进行RNA-seq、ATAC-seq以及CUT&Tag(H3K27me3, H3K27ac, H3K4me3)建库。通过聚类分析,研究发现小麦再生过程中存在着顺序的基因表达,并且这种顺序的基因表达与染色质可及性高度相关。此外,H3K27me3的减少和H3K4me3的增加对于某些再生的关键基因在愈伤组织诱导后期的激活息息相关。基于小麦再生过程中转录与染色质可及性的高度相关,研究人员利用RNA-seq和ATAC-seq数据搭建了一个转录调控网络,该网络中不同聚类的基因之间存在顺序的调控关系。研究从中鉴定到446个核心转录因子,并推测它们可能参与介导小麦遗传转化效率的品种差异。通过与拟南芥再生过程的比较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在愈伤组织早期被激活的转录因子家族存在差异。在小麦中最早被激活的为DOF和G2-like家族成员,而在拟南芥中最早被激活的为NAC和LBD家族成员。拟南芥中过表达NAC家族和LBD家族成员都能够促进再生,因此研究人员在小麦中测试了2个DOF家族的转录因子。结果显示,它们都能显著提高小麦多个品种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遗传转化效率,可以在小麦遗传转化过程中应用。     相关研究成果以Uncovering th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network involved in boosting wheat regen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为题于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资助。
  • 《遗传发育所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2-05
    •        玉米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作物之一。玉米用途广泛,除作为饲料外,还有各种工业用途,并为人类提供优质的蛋白和淀粉。玉米雌雄同株异花,天然异交率高达95%以上,因此杂交种制种和专用玉米的生产需要严格隔离。常规的时间和空间隔离措施费时费力、难度大。如何利用科学的方式实现玉米无隔离生产,是亟需解决的生产难题。一般情况下,玉米自交和杂交都能够结实,但自然界存在少数玉米不接受其他玉米花粉的现象,称为玉米的单向杂交不亲和(Unilateral cross-incompatibility, UCI)。有研究在玉米中报道了Ga1、Ga2和Tcb1三个UCI位点,分别由花粉和花丝决定因子构成。自然界中的玉米根据UCI位点的结构与功能分为三种类型:S型(Ga1-S、Ga2-S和Tcb1-S),同时含有花粉和花丝决定因子基因;M型(Ga1-M、Ga2-M和Tcb1-M),只含有花粉决定因子基因;普通类型(ga1、ga2和tcb1),既不包含花粉又没有花丝决定因子基因。UCI控制单倍体配子的有性传递方向,可用于不同类型玉米间的生殖隔离。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陈化榜研究组致力于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研究,先后报道了Ga1和Ga2位点的花粉和花丝因子基因及其应用(Zhang et al., 2012;Zhang et al., 2018,Chen et al., 2022;Cai et al., 2022)。近期,该团队在玉米不亲和研究方面再次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克隆了Tcb1位点的花粉决定因子Tcb-m。这是玉米不亲和系统“最后一个”被克隆的决定因子基因。至此,三个不亲和位点的所有关键决定因子均被克隆验证,为玉米不亲和系统之间共性和特异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1月16日,相关研究成果以A pollen expressed PME gene at Tcb1 locus confers maize unilateral cross-incompatibility为题,在线发表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研究发现,玉米Tcb1位点的花粉因子Tcb1-m编码果胶甲酯酶(Pectin Methylesterases,PME),在Tcb1-S型材料的花粉中特异表达。研究显示,通过转基因的方式在普通玉米中表达Tcb1-m基因,可使其为Tcb1-S型材料授粉结实。Tcb1位点和Ga1位点紧密连锁,它们的花粉之间和花丝因子之间高度相似,两个位点是串联重复关系。然而,Tcb1位点只存在于玉米原始祖先大刍草中,而Ga1位点同时存在于大刍草和玉米中,表明两个位点在玉米驯化以后发生分化,并产生了特异性。自然界中的普通玉米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含有Ga1或Ga2位点的材料,会降低玉米UCI位点的应用价值。该研究将含有三个位点的材料进行不同形式的位点组合,创制了同时含有两个或三个不亲和位点的聚合材料,不仅能够更加有效的阻碍普通玉米的花粉,并且能够有效防止含有单一不亲和位点的材料穿透的风险,进一步提高了玉米不亲和在无隔离制种和生产中的应用。该研究为不亲和系统的机理解析奠定了材料基础。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