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家“氨—氢”绿色能源产业创新平台在闽启建》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28
  • 一项颠覆性关键技术的突破,迎来了国内首家“氨-氢”绿色能源重大产业创新平台的启动建设。近日,记者从福州大学举行的绿色能源重大产业项目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获悉,该校江莉龙研发团队率先实现了新型的低温“氨分解制氢”催化剂的产业化,探索了以氨为氢能载体的颠覆传统高压储氢方式,为发展“氨-氢”绿色能源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国际能源署预计,2040年全球“绿氢和蓝氢”需求将达7500万吨。发展氢能产业是实施“双碳”战略的重要抓手,然而氢气储运难和安全性差等问题制约了其产业化发展。研究发现,氨作为高效储氢介质,具有高能量密度、易液化储运、安全性高和无碳排放等优势。作为我国氨工业催化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创新平台,2018年,福州大学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北京三聚环保公司等开发出世界首套以煤为原料的低碳安全高效“铁钌接力催化”合成氨成套新技术,实现在年产20万吨合成氨装置上工业应用,打破了国外近30年的技术垄断。

    在此基础上,该中心进行“氨-氢”绿色能源重大技术攻关,创制出使氨高效分解的新型低温催化剂,使传统高温“氨分解制氢”的温度大幅下降,并设计开发出氨低温制氢加氢站装置和新型“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攻克了“氨-氢”能源循环的关键技术瓶颈,有望发展一条契合我国能源结构特点的“清洁高效合成氨—安全低成本储运氨—无碳产氢用氢”的全链条特色氢能经济路线,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一条崭新的解决方案。

    据了解,此次福州大学、北京三聚环保公司、紫金矿业集团将出资约2.67亿元成立合资公司,由新公司出资约3千万元购买福州大学的技术服务。合作三方将进一步聚焦我国发展氢能产业化存在的“卡脖子”难题,充分利用福州大学在合成氨及“氨-氢”转化催化技术领先优势,坚持产学研用融合,打造一支国家级“氨-氢”能源产业创新团队,共同建设氨工业催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加快发展集绿氨产业、氢能产业及可再生能源产业于一体的“零碳循环”的万亿级产业链,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许晓凤 蓝 苗 本报记者 谢开飞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guonei/2021/12/28/detail_20211228114450.html
相关报告
  • 《国家能源液氢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启动建设!》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11
    • 12月8日上午,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01所牵头的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液氢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启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龙乐豪院士,集团公司科技委谭永华副主任,航天六院王万军院长、李斌副院长、朱奇副院长、王枫总经济师,北京科技创新促进中心徐琤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黄忠德校长助理、大连理工大学毕明树教授、晖石能源公司陈曙光董事,101所王成刚所长、李亚裕党委书记,以及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华能集团、东方电气、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联盟、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航天六院相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出席启动仪式。会议由101所常务副所长、实验室副主任杨思锋主持。 今年,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十四五”第一批“赛马争先”创新平台认定名单,101所牵头,携手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晖石能源公司共同申报的国家能源液氢技术重点实验室成功入围。研发创新平台主要围绕液氢的制取、储(贮)存、运输、加注、应用及安全等方面开展工作。本次启动会为今后推动氢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高效协调沟通交流机制奠定基础,支撑引领液氢技术进步。 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由包为民院士担任,委员会由多名院士和行业专家共计33人组成。启动会上,4家共建单位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宣布机构设置,王万军和黄忠德为第一届组织机构人员代表颁发聘书。随后国家能源液氢技术重点实验室2023年战略咨询委员会暨学术委员会会议召开。 包为民对国家能源液氢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启动建设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航天科技集团围绕氢能产业链,积极开展技术孵化、产品化攻关、产业化示范,实现航天先进新能源技术向国民经济领域转化。他希望研发创新平台要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着力发挥示范项目共建作用,积极发挥人才培育作用。 王万军对研发创新平台的启动建设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航天六院作为中国航天液体动力的国家队,是国内航天领域制氢、储氢、运氢、供氢和用氢的主要单位。希望研发创新平台建立新型运行机制,引领关键技术发展,组建高水平技术创新团队,开启多领域应用示范。 谭永华担任实验室主任,他表示实验室将发挥技术优势和基础实力,努力开展好引领性技术攻关,推动先进液氢装备技术提升、商业化推广和产业化发展,与共建单位、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实现共同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晖石能源公司作为研发创新平台共建单位,分别介绍了自身在氢能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发展规划,表示将全力支持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工作。 王成刚对与会领导专家和共建单位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研发创新平台的建设启动标志着液氢作为我国战略能源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对101所长期致力于我国液氢技术工程应用和科技创新的肯定和鼓舞,将与各共建单位携手,在氢液化装备研制、液氢储运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液氢加氢站推广示范以及液氢安全利用等方面与产业链优势企业开展广泛合作。 近年来,101所围绕国家“双碳”发展目标,布局和谋划氢能项目发展,积极开展氢液化装备、液氢储运、加氢站、车载液氢供气系统及氢能装备检测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成功研制了国产2吨/天氦膨胀制冷氢液化系统,并入选国家能源局第三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建设了国内首座商用氢液化工厂,建成国内首座液态储氢加氢站,研制了国内首套车载液氢供气系统,建立了国内首个氢液化设备测试平台等。制定了17项液氢国家、行业标准,形成了以液氢为技术路线的系统级和零部件级产品型谱,培育和孵化了专业的产业化公司——航天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国产5吨/天氢液化系统冷箱研制,持续推动液氢技术向国民经济领域转化,带动了行业技术进步。 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是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重要途径,是能源领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后续,研发创新平台将在国家能源局的指导下,按照集团公司和六院的战略部署,紧密围绕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战略需求,在液氢领域加大研发创新力度,聚焦创新资源,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关键装备研制和应用场景示范,形成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体系和产业集群,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航天力量。
  • 《用“绿色”制造“绿色”!氢能源产业链这样从示范走向应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9-26
    • 氢能源产业链用“绿色”制造“绿色” 陕西作为能源大省,近年来,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氢能产业,推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氢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燃烧过程只产生水和能量,对环境没有污染。但是氢能源产业链如何能够做到更加“绿色”,则需要结合实际,发展不同的技术路线。 榆林是国家重要的能源保供基地,有丰富的煤、油、气资源,2022年,当地煤炭供应量占全国煤炭供应的13%,石油开采量占全国5%左右,天然气产量也在10%左右。而大型的煤化工的单位GDP的能耗很高,二氧化碳排放也很高。发展氢能,是榆林作为传统能源基地寻找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 王军:在这个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在国家“双碳”战略的这种背景下,加快发展氢能及其他新能源产业,是我们贯彻国家“双创”战略的一种举措和具体的行动。 2019年,陕西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科研创新基地、产业化示范基地、科教融合基地为一体的能源科技创新平台。在目前研究的制氢工艺中,最环保的是“绿氢”,也就是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的近“零碳”氢气。榆林作为中西部城市,风能和太阳能丰富,但这两种能源制氢所面临的困难也不小。 陕西省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卢巍:风电是典型的电力不稳定,风大多一点,风小少一点,然后再就是这个光伏,今天有太阳,可能发得就多一点,今天阴天,可能就发得少一点,甚至不发电。 为了让“看天吃饭”的自然条件变为持续稳定源源不断的制氢动力,榆林中科创新院通过多年的研发,采用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的方式,解决了传统可再生能源制氢设备不适应电源波动性大的难题,目前他们研制的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已经达到兆瓦级。 清洁的高质量氢气制造出来,又应该如何存储呢?榆林创新院因势利导,着眼榆林的镁占全国供应量的70%,利用丰富的镁资源,经过不断的研发试验,终于在固体金属储氢领域取得了突破。 延长化工产业链 布局氢能源生产端创新 陕西自然资源丰富,工业产业实力雄厚,在氢能源发展的机遇面前,有效利用化工产业的副产品——尾气来制氢,此举降低制氢成本的同时,还为上游产业提供充足的氢能源供应,走出一条因地制宜、延链补链的新路。 记者在陕西榆林华秦产业园调研时发现,这里占地102亩,总投资五亿元的一期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而这里的制氢方式独辟蹊径,主要采取利用周边企业的化工尾气提取氢气。 2020年,陕西省榆林市引进华秦新能源公司打造氢能产业园,布局装备制造、制氢、储氢、用氢等氢能利用的全产业链,尾气的二次利用,也延伸了化工产业的生产链条,提高了附加值,而且可以得到价格更低的优质氢气。 陕西省榆林华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行政主管 李卓:一期配套了16000立方米的储氢系统和氢气充装站,可以实现年产四万吨的高纯氢气供应。 据统计,在榆林有超过十万辆传统能源的重卡汽车在周边短途运输线路上,在应用端有广泛的应用场景。目前,华秦联合榆能集团与陕汽集团已经开展首批10辆49吨氢燃料电池重卡车的运行。 2022年陕西省发改委出台《陕西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25年,建设万吨级车用氢气工厂以及投运加氢站100座左右,力争推广各型燃料电池汽车1万辆左右,全产业链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化应用,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 今年9月中旬,中国(西部)氢能大会在陕西榆林举办,榆林签约项目30个、总投资额279.6亿元,占投资额的一半以上。煤化工耦合绿氢、绿甲醇项目,将为榆林打造“零碳化工国际产业园”,风电制氢及氢碳减排示范项目,对提升榆林风电消纳能力、降低碳排放具有重要作用。 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 王军:实际上在包括促进能源化工发展这些产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可以附带成为这个氢的生产的基础,一个方面,落实了“双碳”的这种战略。另外一个方面,也能够培育形成新的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上游的制储运,到中游的能量转换,再到下游的用氢,榆林立足自身产业基础,资源禀赋,逐步打造陕北的氢能供应和应用中心,助推陕西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