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风“储”来 能源向“新”打造绿色引擎》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10
  • ◎经济参考报记者 王璐 李紫薇 王铭禹

    从戈壁荒漠变身“能源新蓝海”,到闲置盐穴担当“大型充电宝”,当前我国能源转型“绿”潮涌动,风电光伏跃升发展,新型储能、氢能等新业态加快培育,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发展海上风电,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通道建设。

    多位代表委员认为,随着我国能源科技创新不断突破和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将越来越明显。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新产业新业态将加快步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以“质”竞速:风电光伏跃升发展

    初春的青海,乍暖还寒,柴达木格尔木东沙漠基地电源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热火朝天。

    2月26日,这个目前国内规划建设容量最大、总投资最大、新能源占比最高的“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电源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建成投运后,每年可通过“青桂直流”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向广西输送约365亿千瓦时清洁电力,相当于广西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的14%。

    “中国华电可再生能源装机已超过1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6.2%。”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毅说,“我们必须把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全力推进青海柴达木格尔木东沙漠等一批‘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项目以及西南水风光一体化、海上风电集群项目开发建设,全力做大以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新能源为主体的增量规模。”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重构全球能源版图,大力发展新能源成为我国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

    以“沙戈荒”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是新能源发展的主阵地,到2030年规划建设总装机容量为4.55亿千瓦。截至2024年底,第一批基地建成9199万千瓦、投产9079万千瓦。第二批、第三批基地也在加紧建设。

    看大江南北,戈壁沙漠崛起“光伏蓝海”,海上“风车林立”转出新动能,勾勒出一幅跃升发展的生动图景。

    2024年,我国全年新增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3.6亿千瓦,占新增总装机比重超过82%,总装机规模突破14亿千瓦。

    这一“绿色加速度”背后,是能源体系从资源依赖到技术驱动的根本性转变。

    高效晶体硅、钙钛矿等光伏电池技术转换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量产先进晶体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超过25%;风电叶片、高塔架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海上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达18兆瓦……

    通过建设光伏领跑者基地和开发新能源大基地等举措,我国推动新技术示范应用和产品快速迭代升级,已经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设备生产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绿色能源技术是大国科技竞争的焦点,我国光伏产业技术发展已进入‘无人区’,实现突围要靠自主创新的原创技术。”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建议,鼓励高效先进技术光伏产品的应用,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鼓励企业增加原创技术研发投入。

    以“新”谋局:加速拓展未来产业

    在华能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发电二期项目,曾经的闲置盐穴,正被建设为“地下充电宝”。这个全球最大的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实现核心设备100%国产化。“项目建成后,充电一次可储存280万千瓦时电量,能满足1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华能金坛公司工程安质部主管陈辉说。

    当前,虽然新能源逐步成为我国电力装机主体,风电光伏“绿色”属性明显,但仍不得不“靠天吃饭”,具有明显的间歇性、随机性和波动性,大规模、高比例接入和消纳需要储能等调节性电源作为支撑。

    受此驱动,包括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在内的新型储能发展驶入快车道。截至2024年底,装机规模达到7376万千瓦,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以“新”谋局,加速拓展未来产业,多能互补、多态融合、多元互动成为关键词。

    全国政协委员、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院长孙予罕在走访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的多家大型能源企业后,将加强新能源就地消纳的目光投向了氢能。“氢能既可直接应用于交通、工业等领域,也可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并长周期储存,可有效解决风光发电的间歇性问题。应支持发展绿氢消纳与储能。”

    目前,我国已掌握制氢、储氢、燃料电池等众多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初步形成了“制储输用”全链条产业体系,氢气供给能力、加氢站数量和燃料电池商用车数量均居全球首位。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根据规划,新型储能将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将从‘示范推广’迈向‘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强判断。

    瞄准万亿级的市场空间,地方和企业加快布局,打造经济发展绿色新引擎。

    “甘肃发展氢能产业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具备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河西‘绿氢走廊’雏形已逐渐形成。”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黄宝荣说。

    今年出台的甘肃省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行动方案提出,加快电解水制氢装备、高压气态储氢容器等产品研发试制及推广应用,推动氢能在交通、冶金等领域应用。

    “目前,新能源、新型储能、氢能正加速成为中国能建的核心产业、核心生产力、核心利润来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海良判断,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风光新能源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伴随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和消纳,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储能行业会有较大的市场空间。此外,随着全社会深度脱碳,氢能将成为电能的有效补充,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以“改”赋能:释放红利激发活力

    培育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课题,也是改革课题。

    202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正式施行,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提供法治保障。这部法律提出要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并首次将氢能明确纳入能源管理体系,同时推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

    宋海良建议,推动建设高能级新能源催化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全力突破储热(冷)、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储氢、氢燃料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鼓励开展一批新能源多元转化利用试点示范项目。同时,将新能源多元转化利用纳入有关重大规划和“双碳”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微电网等项目管理、调度运行和市场交易机制,健全促进绿色能源消费的激励和考核制度。

    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密集释放信号,加大力度鼓励支持更多民营企业参与能源领域开发建设,促进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新型储能、智能微电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加大产业链民营企业融资发展支持力度”“推进氢能在工业及电力等领域的多元化示范应用”……张国强的调研笔记本里,写满了关于行业发展的思考。他建议,鼓励各类投资机构设立主要投向氢能领域民营企业的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为氢能领域民营企业提供创新型信贷产品、专项债券和担保支持等金融服务。

    新能源领域“大门”越开越大,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多,健全完善市场体系势在必行。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查的计划报告提出,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优化电力系统调节性资源市场化价格机制,健全输配电价监管制度。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山西代表团有关推动新能源全面入市加快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称,新能源保供、转型、稳价“三大挑战”日益突出,建议相关部门设计新能源全面入市路径,明确新能源市场化消纳方向,扩大市场化消纳新能源规模,引导提升新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此外,推动新能源行业公平承担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成本,推动分布式新能源通过绿电绿证市场获得收益。

    乘势而上,蓄势而起。立足新发展阶段,把能源革命引向深入,推动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一个更绿色、更稳定、更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正在加速构建,将为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guangfu/2025/03/10/detail_20250310203379.html
相关报告
  • 《综述:以绿色氢创新助力非洲能源之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4-09
    • 通过投资绿色氢,撒哈拉以南非洲可以利用其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建立一个有弹性和可持续的能源未来。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数百万人依靠昂贵且污染严重的柴油发电机,或者完全没有电可用,因为可靠的电力供应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离网太阳能解决方案已经成为弥合这一能源缺口的变革性工具。 纳米比亚人力资源公司的经理Julien Karambua说,绿色氢可以为非洲的能源独立之路提供动力。 虽然由于地形复杂和距离城市中心很远,扩大电网基础设施往往成本高昂且不切实际,但分布式能源系统,如离网太阳能解决方案,改善了家庭、企业、医疗保健设施和学校的电力供应,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然而,太阳能本质上是间歇性的,依赖于阳光的可用性。 能量存储对于确保可靠性至关重要,但传统的电池储能解决方案价格昂贵且需要频繁维护。 改变游戏规则的解决方案 绿色储氢为太阳能的间歇性挑战提供了创新和环境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当太阳能电池板在白天产生多余的电力时,这些能量可以通过电解将水分解成氢和氧。 氢气可以储存起来,然后在需要的时候使用燃料电池将其转化为电能。 与传统电池不同,氢存储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退化,从而允许长期的储能和更大的弹性。 氢技术提供了卓越的可扩展性,使其成为一种灵活的解决方案,可以为从个人家庭到整个社区的任何东西供电。 它最大的优点之一是能够长时间储存能量。与存储容量有限的普通电池不同,氢可以储存能量数周甚至数月,以确保持续供电。 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绿色氢显著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有助于降低碳排放,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此外,它还通过在阴天和夜间提供可靠的备份来增强能源安全,稳定离网太阳能系统并确保持续运行。 除了环境效益外,氢一体化还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随着绿色氢项目的扩大,它们在工程、建筑和维护方面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技能的发展,并有助于经济的恢复。 合作共创可持续未来 要释放氢集成太阳能解决方案的全部潜力,投资和支持性政策框架的结合至关重要。 各国政府必须加大力度,提供税收减免和补贴等激励措施,鼓励对氢能源储存的投资。 公私伙伴关系可以推动创新,降低成本,并开发必要的基础设施,包括电解供水系统和储存氢的分配网络。 国际资金也将在启动试点项目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以证明氢技术在非洲的可行性和可扩展性。 这些项目将作为概念的证明,吸引更多的投资并加速采用。 政府、私人投资者和国际组织必须合作,加速向绿色氢动力太阳能系统的过渡。 政策制定者需要建立监管框架,使储氢项目对投资者具有吸引力。 私营公司可以为大型太阳能氢项目提供资金,利用规模经济来降低成本。反过来,国际组织可以提供技术专长、培训计划和财政支持,以确保可持续实施。 将氢能整合到离网太阳能解决方案中不仅仅是一种能源转型。 这是一个推动经济增长、加强能源安全、在非洲各地创造数千个技术岗位的机会。 通过投资绿色氢,撒哈拉以南非洲可以利用其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建立一个有弹性和可持续的能源未来。 有了正确的政策和投资,绿色氢可以真正成为未来的燃料,不仅为家庭和企业提供动力,也为该地区的长期发展和繁荣提供动力。
  • 《海南州:借 “光” 生 “金” 激活绿色储能发展新引擎》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4-24
    • 近年来,海南州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建成集光伏、光热、风电、装备制造、电力基地设施智能化运维为一体的集中连片、统一开发综合示范园区,初步形成风、光、水、地热、储能“五子登科”新格局,一举实现了由传统农牧业向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绿色新型产业的重大转型。截至2024年底,海南州清洁能源并网装机达3066万千瓦,累计投资达1671亿元,实现了“三个千万千瓦级”目标。走进海南州共和县塔拉滩,便能看到一片蔚为壮观的景象:全球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塔拉滩光伏园区坐落于此,其光伏装机达1773万千瓦,规模宏大,令人震撼。该园区不仅装机容量惊人,还创下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是清洁能源领域的标志性存在。在这里,一排排整齐的光伏板在阳光下闪耀,它们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电网中,为能源供应贡献着巨大力量。据统计,2024年,海南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光伏发电量达178.986亿千瓦时,而塔拉滩光伏园区作为其中的核心部分,发电量十分可观,这些清洁电能相当于减少了大量的传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不言而喻。除了太阳能,海南州在储能领域同样成绩斐然。华能集团在海南州投运的150兆瓦/600兆瓦时高压直挂储能项目,是技术与创新的结晶。该项目单机容量25兆瓦/100兆瓦时,充电一次可储存60万千瓦时电量,并且能实现10毫秒级快速响应,这一特性极大地提升了电网调峰能力,保障了电力供应的稳定。与传统储能技术不同,该技术无需工频变压器,系统效率提高了4%-6%,为高海拔地区储能提供了标杆方案,成为行业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海南州的能源发展并非单一维度的推进,而是“水、风、光、储、热”多能互补格局的成功构建。已建成的全球首个电源侧调相机群(21台)、31万千瓦时电化学储能实证基地,以及地热供暖项目,共同构成了一个高效、稳定的能源体系。其中,地热供暖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1.89万吨,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温暖,还为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共和县地热供暖覆盖88.3万平方米,其中居民供暖面积32.4万平方米,供暖费每平方米降至5.1元,每年为群众节省开支48.6万元,真正实现了惠民与环保的双赢。在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方面,海南州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塔拉滩光伏板下植被盖度恢复至80%以上,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减少30%,形成了“板上发电、板间种草、板下养羊”的创新模式,并培育出“光伏羊”品牌,带动了32座生态牧场的发展,辐射带动18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持续增收。投资3.44亿元建设装机容量50.5兆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扶持带动全州5县173个脱贫村7269户脱贫户,每年各村集体增加收入30万元左右。达成清洁能源“三个千万千瓦级”目标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和保护生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多重目标。 从经济效益来看,海南州清洁能源的发展成果显著。清洁能源累计发电量达3802亿千瓦时,通过青豫特高压直流工程向河南输送绿电68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6780万吨,为我国的“双碳”目标贡献了重要力量。截至目前,全州清洁能源完成投资1671亿元,吸引了68家光伏企业入驻,形成了“装备制造 + 智能运维”产业链,年产值超百亿元。这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在供电保障方面,光热电站单日发电可满足10万户居民24小时用电,储能项目有效保障了电网调峰需求,为稳定供电提供了坚实支撑。贵南县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青海新能源消纳能力,助力“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让清洁能源在更广阔的区域发挥作用。 站在绿色发展的新起点上,海南州正以清洁能源为笔,以生态保护为墨,在雪域高原上擘画着可持续发展的壮美画卷。从光伏蓝海到风电矩阵,从储能革新到多能互补,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正将清洁能源的发展潜力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守护绿水青山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