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液氢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启动建设!》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11
  • 12月8日上午,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01所牵头的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液氢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启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龙乐豪院士,集团公司科技委谭永华副主任,航天六院王万军院长、李斌副院长、朱奇副院长、王枫总经济师,北京科技创新促进中心徐琤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黄忠德校长助理、大连理工大学毕明树教授、晖石能源公司陈曙光董事,101所王成刚所长、李亚裕党委书记,以及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华能集团、东方电气、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联盟、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航天六院相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出席启动仪式。会议由101所常务副所长、实验室副主任杨思锋主持。

    今年,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十四五”第一批“赛马争先”创新平台认定名单,101所牵头,携手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晖石能源公司共同申报的国家能源液氢技术重点实验室成功入围。研发创新平台主要围绕液氢的制取、储(贮)存、运输、加注、应用及安全等方面开展工作。本次启动会为今后推动氢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高效协调沟通交流机制奠定基础,支撑引领液氢技术进步。

    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由包为民院士担任,委员会由多名院士和行业专家共计33人组成。启动会上,4家共建单位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宣布机构设置,王万军和黄忠德为第一届组织机构人员代表颁发聘书。随后国家能源液氢技术重点实验室2023年战略咨询委员会暨学术委员会会议召开。

    包为民对国家能源液氢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启动建设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航天科技集团围绕氢能产业链,积极开展技术孵化、产品化攻关、产业化示范,实现航天先进新能源技术向国民经济领域转化。他希望研发创新平台要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着力发挥示范项目共建作用,积极发挥人才培育作用。

    王万军对研发创新平台的启动建设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航天六院作为中国航天液体动力的国家队,是国内航天领域制氢、储氢、运氢、供氢和用氢的主要单位。希望研发创新平台建立新型运行机制,引领关键技术发展,组建高水平技术创新团队,开启多领域应用示范。

    谭永华担任实验室主任,他表示实验室将发挥技术优势和基础实力,努力开展好引领性技术攻关,推动先进液氢装备技术提升、商业化推广和产业化发展,与共建单位、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实现共同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晖石能源公司作为研发创新平台共建单位,分别介绍了自身在氢能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发展规划,表示将全力支持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工作。

    王成刚对与会领导专家和共建单位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研发创新平台的建设启动标志着液氢作为我国战略能源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对101所长期致力于我国液氢技术工程应用和科技创新的肯定和鼓舞,将与各共建单位携手,在氢液化装备研制、液氢储运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液氢加氢站推广示范以及液氢安全利用等方面与产业链优势企业开展广泛合作。

    近年来,101所围绕国家“双碳”发展目标,布局和谋划氢能项目发展,积极开展氢液化装备、液氢储运、加氢站、车载液氢供气系统及氢能装备检测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成功研制了国产2吨/天氦膨胀制冷氢液化系统,并入选国家能源局第三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建设了国内首座商用氢液化工厂,建成国内首座液态储氢加氢站,研制了国内首套车载液氢供气系统,建立了国内首个氢液化设备测试平台等。制定了17项液氢国家、行业标准,形成了以液氢为技术路线的系统级和零部件级产品型谱,培育和孵化了专业的产业化公司——航天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国产5吨/天氢液化系统冷箱研制,持续推动液氢技术向国民经济领域转化,带动了行业技术进步。

    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是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重要途径,是能源领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后续,研发创新平台将在国家能源局的指导下,按照集团公司和六院的战略部署,紧密围绕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战略需求,在液氢领域加大研发创新力度,聚焦创新资源,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关键装备研制和应用场景示范,形成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体系和产业集群,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航天力量。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29531.shtml
相关报告
  • 《国内首家“氨—氢”绿色能源产业创新平台在闽启建》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28
    • 一项颠覆性关键技术的突破,迎来了国内首家“氨-氢”绿色能源重大产业创新平台的启动建设。近日,记者从福州大学举行的绿色能源重大产业项目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获悉,该校江莉龙研发团队率先实现了新型的低温“氨分解制氢”催化剂的产业化,探索了以氨为氢能载体的颠覆传统高压储氢方式,为发展“氨-氢”绿色能源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国际能源署预计,2040年全球“绿氢和蓝氢”需求将达7500万吨。发展氢能产业是实施“双碳”战略的重要抓手,然而氢气储运难和安全性差等问题制约了其产业化发展。研究发现,氨作为高效储氢介质,具有高能量密度、易液化储运、安全性高和无碳排放等优势。作为我国氨工业催化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创新平台,2018年,福州大学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北京三聚环保公司等开发出世界首套以煤为原料的低碳安全高效“铁钌接力催化”合成氨成套新技术,实现在年产20万吨合成氨装置上工业应用,打破了国外近30年的技术垄断。 在此基础上,该中心进行“氨-氢”绿色能源重大技术攻关,创制出使氨高效分解的新型低温催化剂,使传统高温“氨分解制氢”的温度大幅下降,并设计开发出氨低温制氢加氢站装置和新型“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攻克了“氨-氢”能源循环的关键技术瓶颈,有望发展一条契合我国能源结构特点的“清洁高效合成氨—安全低成本储运氨—无碳产氢用氢”的全链条特色氢能经济路线,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一条崭新的解决方案。 据了解,此次福州大学、北京三聚环保公司、紫金矿业集团将出资约2.67亿元成立合资公司,由新公司出资约3千万元购买福州大学的技术服务。合作三方将进一步聚焦我国发展氢能产业化存在的“卡脖子”难题,充分利用福州大学在合成氨及“氨-氢”转化催化技术领先优势,坚持产学研用融合,打造一支国家级“氨-氢”能源产业创新团队,共同建设氨工业催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加快发展集绿氨产业、氢能产业及可再生能源产业于一体的“零碳循环”的万亿级产业链,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许晓凤 蓝 苗 本报记者 谢开飞
  • 《储能技术列入《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管理办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9-14
    • 9月11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管理办法》,其中能源创新平台的认定技术领域主要包括:先进可再生能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以及储能、氢能等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等。文件鼓励能源领域优势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建立创新联合体,共同申报建设能源创新平台。 以下是政策原文: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能发科技〔2020〕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能源局,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能源企业,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各国家能源研发中心、国家能源重点实验室,相关行业协会: 为进一步加强对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的管理与考核,结合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新要求及能源科技发展新形势,国家能源局对《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管理办法》(国能科技〔2010〕198号)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管理办法》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 2020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