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万人真实世界研究,疫苗比感染产生的抗体更有效》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12-28
  • 新冠病毒,通常通过呼吸道感染人类,并造成呼吸系统和人体各个器官的损伤。自2019年底首次爆发至今,新型冠状病毒仍在全球肆虐,对世界经济、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接种疫苗和感染新冠,身体都能产生抗体,都能防止感染,哪个效果更好呢?

    2022年12月14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公共卫生杂志》(AJPH)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SARS-CoV-2 Infection,Hospitalization,and Death in Vaccinated and Infected Individuals by Age Groups in Indiana,2021-2022 "的研究论文。

    这项大型真实世界研究显示,接种疫苗的保护性大于感染产生的抗体,接种疫苗的全因死亡率低37%,急诊就诊率低24%,住院率低37%,凸显了疫苗接种在现实世界中的益处。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2020年11月29日至2022年2月9日期间印第安纳州患者护理网络(INPC)数据库中54万名参与者,年龄在12-110岁之间,其中267847名为疫苗接种者,另一半为匹配的相同数量的新冠感染者,比较了疫苗与自然免疫在预防全因死亡、住院和急诊就诊方面的有效性。

    总的来讲,对于所有年龄段的人,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益处都大于感染中获得的自然免疫力,对于60岁或以上的人来说,接种疫苗的人死亡率尤其低。

    从感染率方面,在6个月内,接种疫苗的参与者有6.7%出现感染,而以前感染过的人有2.9%出现感染。

    尽管接种疫苗的感染率高于以前感染过的人,重要的是,疫苗可预防严重疾病,而自然免疫并没有带来同样的好处。

    从全因死亡和住院率来看,与以前感染过的人相比,接种疫苗的人低37%。此外,接种疫苗的人因各种原因就诊的急诊率比以前感染的人低24%。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真实世界证实了,疫苗降低了急诊、住院率,并降低了全因死亡的可能性,在任何年龄段都更有效果。

    总之,这项研究为人们消除了接种疫苗的疑虑,表明接种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高,不应该依赖自然免疫,接种疫苗的人急诊率、住院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凸显了疫苗接种在现实世界中的好处。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359e5376047.html
相关报告
  • 《抗体产生率高达97%!艾滋疫苗要来了?》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2-16
    • 众所周知,HIV病毒相较于其他病毒的可怕之处是能够直接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当人体的免疫系统逐步走向崩溃时,也就到了艾滋病患者的发病期,这时,人体除了遭受HIV病毒的大肆攻击,还要面对其他趁虚而入的病毒细菌,患者的生命也通常在这一时期走到终点。   更糟糕的是,在科学家分离出HIV病毒的近四十年里,仍然没有一款有效的艾滋病疫苗诞生。这是因为HIV属于逆转录RNA病毒,本身就有很高的基因突变率,其次,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时首先需要把RNA逆转录成DNA,而逆转录过程出错率很高,这使得HIV病毒的外壳(膜蛋白)也很容易发生变异,甚至同一个患者身上早期和晚期的病毒都有所不同,因疫苗产生的抗体也就随之失效了。再者,HIV病毒外层的特异性刺突膜蛋白的糖基化程度很高,这就相当于给HIV的抗原又套上了一层“糖盾”,能够逃脱人体免疫细胞的识别和攻击。此外,HIV病毒可以潜伏在细胞内,并通过细胞之间的接触“足不出户”就完成感染,这使得抗体根本没有用武之地。缺少合适的动物模型也是疫苗难以研发的原因之一。   不过,研究发现,世界上有一小部分HIV感染者会产生一种抗HIV的广谱中和抗体(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ies,bnAbs)。这种抗体不仅能够抵抗他们体内存在的HIV毒株,对全世界传播的其他HIV亚型也有效果,这相当于一把对抗HIV病毒的“万能钥匙”。但这种抗体的产出极为困难。   为此,科学家希望能够找到一款疫苗,能在人体内诱导bnAbs的生成。目前这一领域主要存在三种诱导bnAbs的策略,包括:(1)B细胞谱系疫苗设计,即从天然HIV感染者体内分离出bnAbs,然后使用计算衍生的克隆谱系作为模板设计HIV疫苗免疫原;(2)种系靶向疫苗设计,首先刺激bnAbs前体B细胞,然后用一系列合理设计的增强免疫原,引导B细胞从原始的幼稚B细胞(或种系)状态成熟,从而诱导bnAbs生成;(3)以表位为中心的疫苗设计,即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在体外合成HIV病毒的表位(epitope,能够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直接作为疫苗使用。   不论哪种策略,诱导bnAbs的关键都在于如何用疫苗刺激那些稀有的能够生成bnAbs的B细胞前体,即能否从未成熟的幼稚B细胞中挑选出一批最有潜力的“精锐力量”完成进一步发育。这一步类似于一个“启动”阶段,难点在于,这批“精锐部队”只占B细胞总数的百万分之一!   “启动”阶段的重要性在种系靶向疫苗设计策略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等“启动”完成后,再使用与天然糖蛋白越来越相似的免疫原逐步加强,引导B细胞发生体细胞超突变,而bnAbs也将在这一过程中变得极具抗原亲和力,最终达到有效抵抗入侵的HIV病毒的结果。   12月2日,在发表于Science的一篇文章“Vaccination induces HIV 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y precursors in humans”中,研究人员验证了种系靶向疫苗设计策略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显示,在接种了两剂疫苗的36人中,有35人(97%)产生了抗体,且未发生严重的副作用。 研究人员共招募了48名健康的参与者,其中18名参与者接受注射了两剂低剂量的疫苗,18名接受两针高剂量疫苗,其余12名接受两剂安慰剂,两次接种的时间间隔为8周。该疫苗旨在激活HIV VRC01类bnAbs的B细胞前体,VRC01是目前研究得比较多的一种HIV病毒广谱中和抗体。 研究人员在参与者接种疫苗/安慰剂的前后20周时间内,选择不同时间点多次采集了参与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记忆B细胞和浆母细胞,以及通过淋巴结穿刺获得的GC(germinal centers,生发中心)B细胞。通过表位特异性B细胞分选、B细胞受体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统计分析,研究人员发现: ■ 在接受疫苗的36人中,97%的人在研究结束时产生了VRC01类bnAbs; ■ 接受高剂量疫苗的参与者与接受低剂量疫苗的参与者相比,抗体水平略高; ■ 所有48名参与者中,98%的人出现了轻微的副作用,多数在1-2天内消失,与其他疫苗一致。 德克萨斯大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副教授Gary Kobinger评价以上结果表示:“这篇论文描述了我见过的最好的 HIV 疫苗接种 B 细胞免疫反应。”不过,根据产生的抗体水平,Kobinger预测,可能需要两剂以上的注射才能预防感染。   Kobinger还对这种疫苗设计策略抱有极大的期望,认为该方法也能够运用到开发其他快速变异病毒的疫苗中去:“如果它能成功,那将会成为疫苗学家武器库中对抗高突变率病毒的一种新工具。”   此外,在今年1月,Moderna和国际艾滋病疫苗行动组织宣布,已经开始了一种mRNA艾滋病疫苗的人体试验,预计第1期临床试验将于2023年完成。强生公司与哈佛大学合作的复合疫苗三期临床试验的结果预计将在2022/2023年发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也基于双方研制疫苗的良好互补性,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开展中美HIV疫苗联合临床试验。相信在国内外科学家的多方努力下,安全有效的艾滋疫苗就在离我们并不遥远的未来!
  • 《为何会重复感染新冠?研究显示,感染或接种新冠疫苗并未有效提高鼻腔抗体水平》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2-22
    • 肌肉注射新冠疫苗能够有效预防新冠住院、重症和死亡风险,但随着突变株,尤其是Omicron的出现,新冠疫苗对新冠病毒的感染和传播的预防能力显著降低。 作为一种通过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人体的鼻腔黏膜提供了抵御新冠病毒的第一道免疫防线,鼻腔中产生的抗体(免疫球蛋白A,简称IgA)可以在新冠病毒首次进入呼吸道时阻断病毒,它们在阻止病毒进入细胞并引起感染方面非常有效。 鼻腔中的IgA抗体是有效中和上呼吸道病毒的关键,了解感染新冠病毒或接种新冠疫苗后鼻腔IgA的变化,对于开发预防感染和传播的疫苗至关重要。 2022年12月19日,帝国理工学院、利物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其下期刊 EBiomedicine 上发表了题为:SARS-CoV-2-specific nasal IgA wanes 9 months after hospitalisation with COVID-19 and is not induced by subsequent vaccination 的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发现,在感染新冠病毒或接种新冠疫苗后,对鼻腔中的IgA水平的增加有限,且仅持续9个月时间就开始下降,而血液中产生的抗体至少会持续1年时间。这项研究也提示了我们,接种疫苗在产生和增强血液中的抗体方面非常有效,这可以预防新冠重症和死亡,但并没有显著提高鼻腔IgA抗体水平,这解释了为什么感染新冠后的康复者有重复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奥密克戎及其亚型。 研究团队呼吁下一代新冠疫苗应当包括能够更有效提高鼻腔IgA抗体水平的鼻喷或吸入式疫苗,这可能会更有效地减少感染并防止传播。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国家心肺研究所的 Felicity Liew 博士表示,在这项研究之前,不清楚这些重要的鼻腔中的抗体能持续多久。而这项研究发现,在感染或接种疫苗后,会在血液中产生持久的免疫反应,但鼻腔中的抗体存在时间短。血液中的抗体有助于对抗新冠,但鼻腔中的抗体可以防止感染,这可能是新冠病毒能够重复感染的重要因素。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国家心肺研究所的 Peter Openshaw 教授表示,这项研究结果强调了鼻喷疫苗的必要性,这种疫苗可以增强鼻子和肺部的局部抗体水平,可能能够防止人们感染新冠病毒,并减少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从而帮助更好地控制大流行,并阻止新的突变株出现。 他还表示,目前的新冠疫苗旨在减少感染后的重症和死亡风险,而且在这方面非常有效。但现在还必须开发鼻喷疫苗,以提供更好的预防感染效果。目前的新冠疫苗很好地减少了重症和死亡风险,如果能防止感染和传播,就更好了。 该研究分析了参与者的抗体,以了解他们的鼻腔中的抗体与血液中的抗体的持续时间。还研究了随后接种的新冠疫苗对鼻腔和血液中抗体的影响。这些样本分别在参与者住院时、六个月和一年后采集。由于大多数人在研究期间接种了疫苗,因此在接种前后也采集了样本。研究团队测量了抗体中和新冠病毒原始毒株以及Delta和Omicron突变株的效果,以观察抗体在感染或接种疫苗后的有效时间。 这项研究包括446名在大流行早期住院的人,其中141人在研究开始时以及6个月和12个月后提供了样本。对于在12个月的研究期间只采集了一个样本的参与者,研究人员使用建模来评估平均抗体反应如何随时间变化。 在那些确认是否接种过疫苗的人中(323人),95%的人(307人)在研究随访期间第一次接种了疫苗。这导致了所有鼻腔抗体和血液抗体的增加,但发挥一线防御的鼻腔抗体(IgA)的增加水平很小,而且是暂时的。研究团队发现,参与者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和年龄对他们的鼻腔免疫持续时间没有影响。他们还发现,参与者的血液抗体在感染一年后继续结合原始毒株以及Delta和Omicron突变株,但需要加强疫苗来维持这种免疫力。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人体针对病原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与其他免疫防线是分开的,尽管会在感染或接种疫苗后增强,但这种增强只能存在9个月时间。接种疫苗虽然对第一道免疫防线的帮助有限,但能够非常有效地防止重症和死亡风险,因此,接种新冠疫苗非常重要。这项研究同时也提示了我们,开发鼻喷疫苗以增强鼻腔中的抗体水平,可能能够防止人们感染新冠病毒,并减少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从而帮助更好地控制大流行,并阻止新的突变株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