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抱团取暖”式协同创新推动储能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5-07
  • 构建生态、全链赋能、用产业创新拉动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4月28日,一场关于储能高质量发展的研讨活动在“中国储能之都”包头市举行。院士专家和行业代表们关于“抱团取暖”的发展共识,对于正在由政策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的中国储能而言,无疑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

    本次锚定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进新时期储能高质量发展会议暨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储能分会成立大会。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委市政府相关政府部门领导,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的业内权威专家、行业领军企业负责人,近300人齐聚一堂,共商储能产业发展大计。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力建设集团首席科学家、科技委副主任张宗亮在线上报告中指出,截至2024年底,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容量突破14.5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43%,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但同时,2024年全国各类型发电机组累计发电量首次突破10万亿千瓦时,风光总发电量合计占比仅18.2%。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风光电市场空间仍将扩展,带动储能持续高增。

    《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和136号文,成为了当天嘉宾们必谈的话题。《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为储能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指明发展方向;136号文的出台则推动新能源全面入市并取消强制配储,意味储能产业将向市场化转变,从拼价格转而拼价值。  

    与会专家表示,市场化转型有利于储能的高质量发展,但也还面临多样挑战,单一企业、单一环节、单一模式和单一学科难以。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建新指出,储能产业目前仍面临无序竞争、市场化机制不完善、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需要通过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重塑产业生态,助力储能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效优先”转变。

    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专家委员会主任钟发平指出,应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市场机制为保障,精准出题、精准答题、精准阅卷,构建产业全生态体系和产品全生命周期闭环,激发储能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为此,钟发平在2024年11月28日组织发起成立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23家成员单位分别来自央国企、上市公司、产业链优秀企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金融与人才服务机构。成立以来,创新联合体以市场需求为牵引,成员互为客户、互为供应商、互为上下游,有效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通过市场需求倒逼,联合体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节点上进行攻关,开展数字化安全诊断技术研究,实现退役锂电池高选择性氯化回收工艺的颠覆性创新,形成了从自然矿山到城市矿山的闭环强链,有效应对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要求、碳排放、生产者责任和电池护照等绿色壁垒。

    储能技术涉及能源、材料、电力电子、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其本质是人才复合能力的竞争。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编制、职业发展预期、人才评价标准与机制的影响,复合型人才入职企业的意愿度普遍较低。为此,钟发平提出“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柔性引才模式,通过“双聘制”“旋转门”实现人才与企业、高校科研人才与企业技术骨干的双向奔赴和多向奔赴,加快培养既懂产业创新又懂科技创新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起,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4A级全国性社会组织。当天,现场还举行了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储能分会揭牌仪式。作为分会电化学板块牵头单位,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将在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指导下,坚持市场导向、场景牵引,促进储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基于独立储能电站的绿电微网整体解决方案,联合体在当天与包头市政府签订了协议,共同打造绿色储运环网大场景,建设绿电微网、储运环网、智能循环三大产业环网。

    从抱团取暖到抱团创新再到抱团出海,中国储能产业正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前行。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也将坚持市场导向,构建紧密且深度的生态体系和高效协同的产业链供应链,落地多个应用场景的整体解决方案,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进新时期储能高质量。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guangfu/2025/05/06/detail_20250506211692.html
相关报告
  • 《科技创新撬动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0-30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翻开我国版图,沿长江经济带是一条重要轴线。目前,中国经济的“沿江发展”正由长三角地区向整个长江流域推进,而长江中游城市群正身处这条主轴之中。 中游畅则长江畅,中部活则全国活。 中游、中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决定了赣鄂湘皖四省会城市的重要地位。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为主体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共饮一江水,合作一体化。 从《武汉共识》到《长沙宣言》,再从《合肥纲要》到《南昌行动》,到朋友圈扩展为八大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点燃科技创新引擎,不断将共享互通向纵深推进,紧紧切合高质量发展时代要求。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湘赣鄂皖共铸第四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强调创新。 科技创新,正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重要关键词。 自2013年2月23日四城举行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以来,四城建立了轮值主席会议召集制度,每年召开一次市际科技联席会议,由四省会城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分管副秘书长率团参加,共同推进四省会城市科技实质性合作。 一年一会商,一年一携手。近年来,武汉、长沙、合肥、南昌等中心城市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围绕着创新驱动,迎着世界科技新变革潮流,协作模式和机制不断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武汉以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信息技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重点。其中,东湖高新区建立以创业服务业为特色,带动武汉、辐射全国的科技服务业产业体系,助力“光谷”走向世界。 长沙主打产业园区发展,形成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9个省级园区。其中,长沙高新区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重点实施科技服务机构聚集工程、科技服务平台提升工程、科技服务业态建设工程、科技服务业生态系统形成工程。 合肥科技服务业发展较快,科技服务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微电子芯片测试平台等多科技服务平台搭建日趋完善。其中,合肥高新区围绕科技服务,为区域产业集群提供集成化科技服务,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水平。 南昌主要布局电子信息、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其中,南昌高新区形成以“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为总体框架,以“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技术转移―产学研―专业配套―科技金融”为服务链条的科技服务产业体系。 抱团发展,打造科技共享协作新模式 合心、合拍、合力;同向、同步、同行。短短几年时间,市场、公共服务、交通等多个重要领域合作“一体化”已成为四市发展的新常态。 据悉,目前,长沙、南昌、合肥三个兄弟城市在武汉投资注册企业累计3300多家,武汉在三个兄弟城市投资注册企业4493家。2017年,长沙、合肥、南昌三市企业在武汉投资近100亿元;武汉企业在三个城市投资达到120亿元。 2018年9月27日,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六届会商会在长沙召开。四城聚首长沙,以科技服务业为抓手,再次开启新一轮谋篇布局的合作。 会上宣布,四座城市将共同搭建政府主导线上线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平台”,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科技服务业合作生态,工作平台常态化,合作机制市场化;四座城市将举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成果展及对接会,一起服务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产业链。 新时代书写“新”文章,长江中游城市群此举的发展举措,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以创新为方向系统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共担共享为机制基础,必能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湖南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主任吴金明所说,如何在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新发展理念下,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不是空地上的新建设,而是在既有的经济结构中进行再调整,并且这种调整要以经济产出能级作为依据,在生态保护下完成。其中,坚持经济能级提升与创新型新产业集群聚集便是重中之重,而这些转变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李亦华) .
  • 《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24
    •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部门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体系加速完备。印发行动方案,旨在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等增长引擎,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行动方案提出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推进等六大专项行动,明确鼓励发展多元化新型储能本体技术,支持突破高效集成和智慧调控技术,重点攻关全生命周期多维度安全技术,鼓励新型储能以独立储能主体参与电力市场,加快建立新型储能电池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 产业体系加速完善。新型储能制造业规模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产业主体集中、区域集聚格局基本形成,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不断完善。 产品性能显著增强。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的新型储能产品和技术供给能力持续增强,新型储能系统能量转化效率显著提高。 应用领域持续拓展。新型储能产品与技术多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更好满足多领域应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