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变速驱动器在水下成功测试》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17-12-24
  • 测试模拟严酷的水环境到水下变速驱动器(VSD),并证明了概念的可靠性,因为联合工业项目团队推动了传统产品开发的边界。

    在芬兰瓦萨的一个隐蔽的港口成功地测试了一种水下变速驱动器的第一个全尺寸原型,它将一种全电力的水下处理设备的构想向现实迈进了一步。为了提高工艺的生产率,提高能源效率和降低电力设备的维修成本,需要一个变速驱动器。

    该试验是2013年启动的5年联合工业项目(JIP)中的最新一项,该项目由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道达尔(Total)、雪佛龙(Chevron)和ABB公司(ABB)共同开发,目的是开发海底泵和气体压缩机的传输、分布和动力转换系统,在3000米深的水下作业。通过提供更靠近水库的大功率,由于水流的增加和压力,生产得到改善。

    subsea变速驱动器是为水下气体压缩而设计的,在2017年11月的三周内,在没有电机负载的情况下,直接与电网进行背靠背的配置。这种所谓的“回路电源”测试,意味着只有几百千瓦的损失需要从电网中提供。

    ABB的CTO Bazmi Husain说:“水测试是顺利进行的,并完成了所有设定的目标。”“我们已经证明了在许多高应力条件下的成功和可靠的操作。这一成就突显了我们将技术推向极限的能力。

    水下VSD的特点是压力补偿设计,它的所有动力部件都被淹没在油中冷却。水试验证明,电子元器件能满足热工性能要求。在测试之前,在特隆赫姆的Statoil公司的研发机构中,主要的驱动子总成和部件都是压力测试的,这个测试是为了证明驱动可以承受压力环境。

    这是解决这一重大挑战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它把技术从实验室带到一个有组织的资质和实际的过程中,通过原型和多次的演示,”Bazmi Husain说。

    从陆上到海床的电力分配,高达100兆瓦的容量传输600公里,释放了有限空间的上层安装。通过将一根电缆分配给许多海底负载,成本就降低了。此外,降低了运营成本,降低了能源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减少了海洋污染,简化了排放。

    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必须是可靠的,并为长期的生命设计,如果有的话,需要进行维护或维修。“我们必须向我们的客户证明,整个装置将是非常可靠的,因为从3000米的设备上拉出设备要花很多钱,”ABB的石油、天然气和化学品业务的常务董事埃里克•霍斯滕解释道。

    这个团队正在推动传统产品开发的边界,特别是要达到尽可能高的可靠性。此外,为了确保成本竞争的水下处理设施,安装需要低重量和小,使简化的物流。

    在测试成功后,JIP现在正准备进行一个3000小时的浅水测试,该系统有两个变速驱动器,并与水下开关设备和控制系统相结合,目标是在2018年年底开始。新海底电力系统的第一次安装预计将于2020年开始。

    虽然这些技术发展和项目进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验、技术和交付能力,关键因素是所有联合行业项目成员之间的协作。它通过在多个层面上运行的规则和深度合作伙伴的参与而得到增强,”埃里克解释道。

    ABB(ABBN:SIX Swiss Ex)是电气化产品、机器人和移动、工业自动化和电网领域的先驱技术领导者,在全球公用事业、工业和运输和基础设施领域为客户服务。今天,ABB公司持续超过125年的创新历史,正在书写工业数字化的未来,推动能源和第四次工业革命。ABB在100多个国家运营,员工约13.6万人。

    ——文章发布于2017年12月14日

相关报告
  • 《WHOI 水下成像技术展望—3D浸入式视角观测海底地形及沉船残骸》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8-03
    • 在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与海洋成像技术公司(Marine Imaging Technologies)合作的先进成像和可视化实验室(AIVL)开发出一种革命性的新型多功能水下成像系统,能够生成超高清晰度电视视频、2D马赛克图像和海底物体和环境的3D光学模型。科学家正针对该技术在美国和欧洲的几个水下沉船地点进行实地测试。 AIVL的主任WilliamLange说:“新的成像系统可以将海底的广阔区域和以前无法获得的光学分辨率图像显示出来。”这一尖端技术能够快速生成三维立体光学模型,并将其放大,在物体或海洋环境中进行视觉探索,而三维模型有助于改变科学家们对研究领域的研究,例如珊瑚礁、海洋保护区、海洋遗产,甚至是有害物质区域。 这种近毫米精确的3-D模型采用数字光学成像,而不是激光器。与3-D图像不同,这些模型能够以全方位的高分辨率来展示物体,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接近于人类在空气中看到物体的视觉体验。Lange说:“这项新技术将使我们能够探索水下世界,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水下物体的结构和寿命。” 目前,该模型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在实验室中进行处理,但是新的水下成像系统将使模型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改良,甚至在海洋探险期间就能实现。“这些高分辨率的三维模型将使我们能够直观地穿过海底景观生物群落中,就像一个野生动物生物学家穿过雨林。”通常,在海洋研究考察之后,科学家们会花费数周的时间来研究水下航行器或其他设备收集到的图像和视频。Lange说,这些新模型将有助于简化解释数据的过程。通过整合以往任务中收集到的二维光学数据,这些模型还可以让研究人员了解一个点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此方法已被应用于泰坦尼克号海事遗产遗址的持续时间序列和考古现场评估工作中。 (刘思青 编译)
  • 《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成功投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18
    • 7月17日,中国海油宣布,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开发项目在渤海海域锦州31-1气田点火成功,深埋于地下2000多米的天然气气龙通过水下采油树系统稳定输送到平台火炬臂,单井试采气量达31万方/天,可供1500个家庭使用1年。 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开发项目在渤海海域锦州31-1气田点火成功 渤海油田是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油田所在渤海海域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渔业、航运和油气开发产业发达,海区多功能重叠。 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开发项目在渤海海域锦州31-1气田点火成功 为了解决用海问题,保障油气增储上产,自2019年起,中国海油就着手开展浅水水下生产系统技术攻关,探索渤海油田新的开发模式,计划通过水下生产系统来代替海面上的导管架平台,从而实现在不影响航运等用海需求的情况下有效开发油气资源。 据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喻贵民介绍,目前渤海有十余个油气区块的储量动用受到限制,浅水水下采油树的成功研发应用,可释放更多油气探明储量,将为渤海油田上产4000万吨油当量贡献十分重要的力量。 水下采油树是水下生产系统不可或缺的核心设备之一,它连接了来自地层深处的油气和外部的油气运输管道,可以控制油气的开采速度、实时监测和调整生产情况,就像是油气田井口的智能“水龙头”。长期以来,全球仅有少数几家欧美公司掌握水下采油树的设计制造。 蛙人潜水员与水下采油树同时下水 自主研发我国首个浅水水下采油树面临着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高难度挑战。为此,中国海油组建了联合攻关团队,历时三年,与材料工程、焊接工艺、水下防腐、海生物防治等10余个专业配合,制作图纸1264份、编制技术规范450份,整合国内外100余家供应链,完成国产化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的1358个零部件的设计、加工、组装和测试工作,攻克了浅水水下生产系统技术难题,国产化率达到88%。 该水下采油树总成长宽为3.3米,在高度上仅2.65米,整体重量24.8吨,相较于常规水下采油树高度降低近25%,重量降低35%,具备紧凑型、轻量化特点,同时还专门设计了“全包裹”型外部的防护装置,可有效避免渔网拖挂和船舶抛锚下砸等安全风险,更加适合浅水使用。整体设计理念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整套系统可以在海底正常运行15年。 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 该系统于5月23日开始实施水下安装,由于渤海海域所使用的钻井装备和水下环境相较于深水有很大不同,现有的钻完井和水下安装技术无法满足渤海实际需求。此次水下采油树的安装攻克了自升式钻井平台改造、潜水员水下安装和多系统联合作业等多项技术难题,在超过80次潜水作业的配合下,在水下能见度不到50公分的作业环境下,高质量完成了浅水水下采油树的海底安装。 中海油研究总院院长米立军表示,我国首套国产化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的成功自主研发,是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的切实举措,实现了我国浅水海域水下模式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不仅解决了渤海油气开发的难题,还可为国内外其他海域同类型油气田的开发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对于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