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污水处理行业产业链分析 中下游趋势向好》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 王阳
  • 发布时间:2018-07-17
  •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

    我国污水处理行业产业链包括上游污水处理科研、规划设计,中游污水处理设备制造、采购及工程建设以及下游的运营、管理、监督和维护。

    • 上游专利申请增速波动

    污水处理产业链上游包括污水处理产业的科研、规划设计等。科研指污水处理产业中若干环节的研究,技术、工艺、专利等;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城市给水工程规划、城市排水工程、再生水利用规划、城市节水规划、防洪与雨洪利用规划、水资源战略、水资源管理体制和制度以及水资源的权属管理等内容。

    2011-2017年我国污水处理行业专利申请数量累计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增速呈现波动变化,说明这几年来新专利申请数量上下波动较大。2017年,污水处理行业相关发明专利累计申请11217项,比上一年2016年增加1567项,累计申请量比上年增长16.24%。

    • 中游设备需求有望增加

    污水处理产业链中游包括涉及污水处理产业的产品设备制造、采购,以及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产品如污水设备、机械过滤器、滤膜、污泥压滤机、除氧设备和离心机等的制造和采购;污水处理工程包括污水处理主体工程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等。

    根据住建部最新发布的城乡建设统计公告显示,2016年,中国城市污水处理率提升到了93.44%,这说明了中国对污水处理的逐渐重视。根据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政策,要求到2020年,中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水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未来中国污水排放量也将随之增大,在污水处理率与污水排放量双增的有利条件下,污水处理能力得相应地得到提高,中国水污染防治专用设备行业将迎来一个上升的发展时期。

    • 下游PPP模式需求增长

    污水处理产业链下游是指污水处理工程或设施设备投入运营之后的运营、管理、监督、维护等以及其他管理性质工作,属于服务业的范畴:如污水处理设施的服务外包,多种形式的委托经营等工作。

    当前,污水处理项目主要以BOT方式建设和运营,单纯的管理或维护市场份额较小。从市场化的模式来看,BOT、TOT、BT、托管分别占29%、5%、2%和8%,BOT模式是已投入运营污水处理厂市场化投资的主流模式。

    不过,目前对城市工业水污染的处理已经达到了90%以上,已经没有上升的空间了。未来几年,以工程建设为主的商业模式将被以运营和PPP模式为主的商业模式所取代。因此,污水处理项目管理和维护市场需求将快速增长,已建成的大量污水处理项目需要专业的管理企业来提供相应服务。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2023年中国污水处理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相关报告
  • 《预见2019:《2019年中国污水处理产业全景图谱》》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郑春晓
    • 发布时间:2019-05-14
    • 一直以来,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问题严重,同时废水排放量居高不下,水环境亟待改善。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水十条”、“十三五”等一系列支持性政策的出台给污水处理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未来几年在PPP模式进一步规范和专项行动持续加码、打好“碧水攻坚战”以及环保大会召开的背景下,污水处理的市场需求将加速释放,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污水处理产业链及历程概述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   我国污水处理行业产业链包括上游污水处理科研、规划设计,中游污水处理设备制造、采购及工程建设以及下游的运营、管理、监督和维护。   回顾中国污水处理的发展进程,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国开始自行投资兴建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污水处理厂全部为国有事业单位,运营能力差,绝大部分污水厂为一级处理,污水处理厂运行专业人员极度缺乏。   2002年以后,中国城市污水处理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建设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为国内外投资人提供了明确的政策预期和法律保障,为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各类主体规定了行为准则。   中国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在探索中前进,2014年以来,污水处理行业的PPP模式逐渐兴起,该模式以“利益共享,风险分担,长期合作”为基础,促进政府和公司在污水处理设施方面的基础建设。   人均水资源稀少,水污染问题严重   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严峻。根据水利部发布的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水资源总量2796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为2004立方米/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联合国13个贫水国之一,特别是北方和部分东部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严重偏低。   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根据201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河流优良(Ⅰ-Ⅲ类)水质、Ⅳ-Ⅴ类水和劣Ⅴ类的占比分别为78.5%、13.2%、8.3%;全年总体水质为Ⅰ-Ⅲ类的湖泊有32个,Ⅳ-Ⅴ类湖泊67个,劣Ⅴ类湖泊24个,分别占评价湖泊总数的26.0%、54.5%和19.5%;全年总体水质为Ⅰ-Ⅲ类的水库有920座,Ⅳ-Ⅴ类水库120座,劣Ⅴ类水库24座,分别占评价水库总数的86.4%、11.3%和2.3%。综合来看,水资源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污水排放量巨大,生活污水成主要来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用水量持续增加。近年来,我国的总用水量基本维持在稳定水平,从2014年6095亿立方米变动为2018年的6110亿立方米。同时,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作为最主要的用水方式近5年的用水量在缓慢降低。而生活用水量则相反,近年来逐年递增,从2014年的768亿立方米持续增长至2018年的850亿立方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废水排放总量为699.7亿吨,较2016年稍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污水处理工作刻不容缓,2018年随着我国总用水量的增加,废水排放总量将会有所上升。在2017年的所有废水排放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81.6亿吨,占总排放量的26.0%;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517.8亿吨,占总排放量的74.0%,城镇生活污水占比逐年升高,已经成为污水的主要来源。   政策扶持力度大,处理能力持续增强   近年来,政府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推出了很多支持性政策,这对环保行业的发展来讲无疑是特别有利的。作为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水环境治理同样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陆续下发,积极开展水污染治理行动。   最近几年来国家不断推出政策加强环境保护力度,作为环保行业中的重要内容,污水处理行业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近几年发展态势较好。根据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从2011年的11303万立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15743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厂座数也相应地从1588座增加到2209座,7年增长了39.1%,增长迅速。   县城污水日处理能力也从2011年的2409万立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3218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从70.41%增加至90.21%,污水处理厂座数也从1303座增加到1572座。   区域分布差异明显、四川居全国榜首   截至2017年底,全国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8591座,其中城市建成2209座,县城建成1572座,全国建制镇建成4810座。从全国污水处理厂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2017年底有3065座(城市703座、县城332座,建制镇2030座),约占全国污水处理厂数量的35.68%;其次为西南地区,2017年底有2111座(城市281座、县城286座,建制镇1544座),约占全国污水处理厂数量的24.57%。其他区域分布情况如下:   从污水处理厂具体省份分布情况来看,截至2017年,全国污水处理厂数量最多的为四川省,达到942座,其中建制镇拥有720座,占比76.4%;江苏省和山东省分别以871和861座位列第二和第三。其他地区均在700座以下。   PPP模式逐渐兴起,政策规范利好民营企业   为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推进市场化进程,2014年起财政部和发改委开始大规模推广PPP模式,从2014年至今,PPP经历了快速的扩张。同时,从2014年12月开始,财政部陆续公布了四批PPP示范项目,总数目达到1093个,总投资2.6万亿元。其中,2018年2月最新公布的第四批PPP示范项目共396个,其中污水处理项目达到36个,占比9.09%,比例达到新高,总投资约150亿元。随着这些项目的逐步开展,将带动大批社会资本投入到污水处理行业中,有利于污水处理企业的发展壮大。   2017年7月,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政府参与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的通知》,要求政府参与的新建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有序推进存量项目向PPP转型,PPP模式将继续深化并加速落地。   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内容,污水处理行业近年来发展状态良好,势头强劲,在PPP模式催化订单加速释放和社会资本投资力度不断增强的驱动力下,行业内公司业绩保持稳步增长,特别是博世科和国祯环保,2018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均高达50%以上。   国有企业把持,拟在建项目规模巨大   近年来,中国污水处理业迅速成长,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目前中国规模以上的污水处理企业有336家,行业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   目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其他性质企业数量占整个污水处理行业企业数量的比例达到96%。从中国污水处理行业的竞争格局来看,国有企业目前市场份额(按销售收入)最高,其次是其他性质企业,不过国有企业在中国污水处理市场近几年的份额略有所下降。   根据市场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第三季度,市场共发布 846项,总投资约3077.37亿元,其中污水处理拟在建项目数量最多的为广东、四川和贵州,分别为86、79、60个,其余地区均在60个以下。以第三季度投资情况来看,我国污水处理是一个万亿级的投资市场。   投资额方面,辽宁省位列第一,合计为738.74亿元,主要受“兵器工业集团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投资额巨大影响,单个投资额达到了695亿元;广东省和湖北省则分别以244.96亿元和220.01亿元为例第二和第三,其余省市则均在200亿元以下。   市场竞争激烈,并购整合之风日盛   在国内,随着领先企业实力不断壮大,通过投资兼并重组来抢占市场份额已成为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行业并购整合之风日盛。与此同时,国有资本也开始进入该领域。   由于污水处理行业目前比较分散,尚未出现标杆性的龙头企业,它们需要借助并购整合迅速成长。近年来,专业化水务公司以其运营效果佳和优良服务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市场认可,污水处理市场的区域壁垒呈现松动迹象,一些龙头水务公司逐渐走出本地市场进入其他地区。而在全国攻城略地的过程中,一些公司还结合自身优势逐渐打造出污水处理企业并购重组的不同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模式分析如:   国内污水企业近年来正处于整合阶段,兼并和重组类案例较多。   随着环境监管及消费结构的变化,污水处理行业的“黄金时代”刚刚开始。显然,无论是资本还是水环境治理企业都意识到,该领域跑马圈地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能够抢占先机而后立稳脚跟的行业翘楚,正在定义污水处理领域新的排行榜。未来3-5年,污水处理行业的整合、重构必然会成为趋势,恒者恒强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城镇污水处理接近饱和,乡镇污水处理成蓝海   城镇污水处理率接近饱和。截至2017年底,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为94.54%,距离“十三五”规划的目标95%已非常接近,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21%,“十三五”规划的相应要求基本已实现,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均已达到较高水平,所以增加污水处理率已经不再是污水处理行业的主攻方向。   乡镇污水处理成蓝海,高速增长阶段即将开启。与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情况不同,我国乡镇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再加上环保意识不强,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使得乡镇污水处理率偏低。在2017年,全国建制镇的污水处理率仅为49.35%,与“十三五”规划中70%的目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集中处理率也仅为39.56%。在全国所有的建制镇中,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数量仅占总数的47.06%,污水处理覆盖率较低。在乡村中,这一情况更为严重,全国污水处理率仅为17.19%,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的比率只有8.20%,污水处理厂个数也只有874座。从数量上看,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乡村仅占25.13%,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   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在政策以大力支持。在2017年2月生态环境部联合财政部印发的《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表示到2020年,新增完成环境综合整治的建制村13万个,结合水质改善要求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十三五”期间,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为“好水”和“差水”周边的村庄,涉及1805个县(市、区)12.82万个建制村,约占全国整治任务的92%。
  • 《2018年污泥处理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19-01-16
    • 污泥处理是指对污泥进行稳定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的过程。污泥处理包括浓缩、脱水、厌氧消化、好氧发酵以及干化等工艺过程。污泥处置是污泥经处理后的产物,回归自然环境或再利用,能够达到长期稳定并对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的最终消纳方式。污泥处置包括土地利用、填埋、焚烧以及建材利用等不同的方式,污泥焚烧后的灰渣可填埋,也可进行建材等方面的综合利用。 目前中国废水排放总量越来越大,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逐渐减少,城市生活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大。2017年,中国城市生活废水约为590亿吨,则相应保守污泥产量为2950万吨。 近几年,国家对工业生产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各工业企业节约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废水产出量。从国家公布的历年数据来看,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逐年下降。工业污泥产量减少使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减少,从而减少二次污染源。虽然我国在工业污泥处理与利用方面虽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离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距离更大。 自上世纪末国内第一座污水处理厂污泥消化池落成以来,由于环保和城市用水的需要,污泥消化池的建设数量急剧增多。但是,国内建设的污泥消化处理系统运转的技术水平至今仍然较低。目前,中国在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污泥方面,主要有四种方式。其中,污泥厌氧消化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污泥生物处理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应用于大型污水处理厂中较为经济的污泥处理方法。 技术的限制使污泥处理的成本升高,效率较低。污泥处理的总成本包括建设投资成本和经营成本。综合来看,焚烧和热干化处理污泥总成本最高,每吨处理成本在330-470元之间,相对来说,好氧发酵和填埋的总成本则较低,每吨处理最高成本不到150元。 环境治理是必要 资源化发展是趋势 2014年2月份以来,雾霾持续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笼罩我国约七分之一的国土面积,数亿人口身陷“十面霾伏”之中。雾霾的背后就是我国异常严峻的环境恶化问题,而我们每个人都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为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政府提出了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生态环境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虽然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想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克服资源环境的约束,同时也要将地下水污染等困扰民生、损害健康的问题放在首位。 在政策的监管下,对污泥的处理更加严格,中国对污泥治理行业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会为污泥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在消费渠道方面,污泥处理费会作为污水处理费中的项目进行征收,收费效率提高。随着污泥处理资金的投入增加,价费政策和激励机制的完善,污泥处理将会成为治理污染的首要切入点。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使污泥中氮、磷等有机物质含量将上升,会使污泥行业向资源化发展。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使污染治理的效用最大化。 以上数据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污泥处理处置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