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2019:《2019年中国污水处理产业全景图谱》》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 郑春晓
  • 发布时间:2019-05-14
  • 一直以来,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问题严重,同时废水排放量居高不下,水环境亟待改善。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水十条”、“十三五”等一系列支持性政策的出台给污水处理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未来几年在PPP模式进一步规范和专项行动持续加码、打好“碧水攻坚战”以及环保大会召开的背景下,污水处理的市场需求将加速释放,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污水处理产业链及历程概述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

      我国污水处理行业产业链包括上游污水处理科研、规划设计,中游污水处理设备制造、采购及工程建设以及下游的运营、管理、监督和维护。

      回顾中国污水处理的发展进程,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国开始自行投资兴建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污水处理厂全部为国有事业单位,运营能力差,绝大部分污水厂为一级处理,污水处理厂运行专业人员极度缺乏。

      2002年以后,中国城市污水处理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建设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为国内外投资人提供了明确的政策预期和法律保障,为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各类主体规定了行为准则。

      中国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在探索中前进,2014年以来,污水处理行业的PPP模式逐渐兴起,该模式以“利益共享,风险分担,长期合作”为基础,促进政府和公司在污水处理设施方面的基础建设。

      人均水资源稀少,水污染问题严重

      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严峻。根据水利部发布的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水资源总量2796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为2004立方米/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联合国13个贫水国之一,特别是北方和部分东部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严重偏低。

      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根据201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河流优良(Ⅰ-Ⅲ类)水质、Ⅳ-Ⅴ类水和劣Ⅴ类的占比分别为78.5%、13.2%、8.3%;全年总体水质为Ⅰ-Ⅲ类的湖泊有32个,Ⅳ-Ⅴ类湖泊67个,劣Ⅴ类湖泊24个,分别占评价湖泊总数的26.0%、54.5%和19.5%;全年总体水质为Ⅰ-Ⅲ类的水库有920座,Ⅳ-Ⅴ类水库120座,劣Ⅴ类水库24座,分别占评价水库总数的86.4%、11.3%和2.3%。综合来看,水资源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污水排放量巨大,生活污水成主要来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用水量持续增加。近年来,我国的总用水量基本维持在稳定水平,从2014年6095亿立方米变动为2018年的6110亿立方米。同时,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作为最主要的用水方式近5年的用水量在缓慢降低。而生活用水量则相反,近年来逐年递增,从2014年的768亿立方米持续增长至2018年的850亿立方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废水排放总量为699.7亿吨,较2016年稍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污水处理工作刻不容缓,2018年随着我国总用水量的增加,废水排放总量将会有所上升。在2017年的所有废水排放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81.6亿吨,占总排放量的26.0%;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517.8亿吨,占总排放量的74.0%,城镇生活污水占比逐年升高,已经成为污水的主要来源。

      政策扶持力度大,处理能力持续增强

      近年来,政府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推出了很多支持性政策,这对环保行业的发展来讲无疑是特别有利的。作为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水环境治理同样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陆续下发,积极开展水污染治理行动。

      最近几年来国家不断推出政策加强环境保护力度,作为环保行业中的重要内容,污水处理行业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近几年发展态势较好。根据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从2011年的11303万立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15743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厂座数也相应地从1588座增加到2209座,7年增长了39.1%,增长迅速。

      县城污水日处理能力也从2011年的2409万立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3218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从70.41%增加至90.21%,污水处理厂座数也从1303座增加到1572座。

      区域分布差异明显、四川居全国榜首

      截至2017年底,全国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8591座,其中城市建成2209座,县城建成1572座,全国建制镇建成4810座。从全国污水处理厂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2017年底有3065座(城市703座、县城332座,建制镇2030座),约占全国污水处理厂数量的35.68%;其次为西南地区,2017年底有2111座(城市281座、县城286座,建制镇1544座),约占全国污水处理厂数量的24.57%。其他区域分布情况如下:

      从污水处理厂具体省份分布情况来看,截至2017年,全国污水处理厂数量最多的为四川省,达到942座,其中建制镇拥有720座,占比76.4%;江苏省和山东省分别以871和861座位列第二和第三。其他地区均在700座以下。

      PPP模式逐渐兴起,政策规范利好民营企业

      为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推进市场化进程,2014年起财政部和发改委开始大规模推广PPP模式,从2014年至今,PPP经历了快速的扩张。同时,从2014年12月开始,财政部陆续公布了四批PPP示范项目,总数目达到1093个,总投资2.6万亿元。其中,2018年2月最新公布的第四批PPP示范项目共396个,其中污水处理项目达到36个,占比9.09%,比例达到新高,总投资约150亿元。随着这些项目的逐步开展,将带动大批社会资本投入到污水处理行业中,有利于污水处理企业的发展壮大。

      2017年7月,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政府参与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的通知》,要求政府参与的新建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有序推进存量项目向PPP转型,PPP模式将继续深化并加速落地。

      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内容,污水处理行业近年来发展状态良好,势头强劲,在PPP模式催化订单加速释放和社会资本投资力度不断增强的驱动力下,行业内公司业绩保持稳步增长,特别是博世科和国祯环保,2018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均高达50%以上。

      国有企业把持,拟在建项目规模巨大

      近年来,中国污水处理业迅速成长,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目前中国规模以上的污水处理企业有336家,行业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

      目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其他性质企业数量占整个污水处理行业企业数量的比例达到96%。从中国污水处理行业的竞争格局来看,国有企业目前市场份额(按销售收入)最高,其次是其他性质企业,不过国有企业在中国污水处理市场近几年的份额略有所下降。

      根据市场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第三季度,市场共发布 846项,总投资约3077.37亿元,其中污水处理拟在建项目数量最多的为广东、四川和贵州,分别为86、79、60个,其余地区均在60个以下。以第三季度投资情况来看,我国污水处理是一个万亿级的投资市场。

      投资额方面,辽宁省位列第一,合计为738.74亿元,主要受“兵器工业集团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投资额巨大影响,单个投资额达到了695亿元;广东省和湖北省则分别以244.96亿元和220.01亿元为例第二和第三,其余省市则均在200亿元以下。

      市场竞争激烈,并购整合之风日盛

      在国内,随着领先企业实力不断壮大,通过投资兼并重组来抢占市场份额已成为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行业并购整合之风日盛。与此同时,国有资本也开始进入该领域。

      由于污水处理行业目前比较分散,尚未出现标杆性的龙头企业,它们需要借助并购整合迅速成长。近年来,专业化水务公司以其运营效果佳和优良服务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市场认可,污水处理市场的区域壁垒呈现松动迹象,一些龙头水务公司逐渐走出本地市场进入其他地区。而在全国攻城略地的过程中,一些公司还结合自身优势逐渐打造出污水处理企业并购重组的不同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模式分析如:

      国内污水企业近年来正处于整合阶段,兼并和重组类案例较多。

      随着环境监管及消费结构的变化,污水处理行业的“黄金时代”刚刚开始。显然,无论是资本还是水环境治理企业都意识到,该领域跑马圈地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能够抢占先机而后立稳脚跟的行业翘楚,正在定义污水处理领域新的排行榜。未来3-5年,污水处理行业的整合、重构必然会成为趋势,恒者恒强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城镇污水处理接近饱和,乡镇污水处理成蓝海

      城镇污水处理率接近饱和。截至2017年底,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为94.54%,距离“十三五”规划的目标95%已非常接近,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21%,“十三五”规划的相应要求基本已实现,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均已达到较高水平,所以增加污水处理率已经不再是污水处理行业的主攻方向。

      乡镇污水处理成蓝海,高速增长阶段即将开启。与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情况不同,我国乡镇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再加上环保意识不强,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使得乡镇污水处理率偏低。在2017年,全国建制镇的污水处理率仅为49.35%,与“十三五”规划中70%的目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集中处理率也仅为39.56%。在全国所有的建制镇中,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数量仅占总数的47.06%,污水处理覆盖率较低。在乡村中,这一情况更为严重,全国污水处理率仅为17.19%,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的比率只有8.20%,污水处理厂个数也只有874座。从数量上看,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乡村仅占25.13%,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

      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在政策以大力支持。在2017年2月生态环境部联合财政部印发的《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表示到2020年,新增完成环境综合整治的建制村13万个,结合水质改善要求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十三五”期间,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为“好水”和“差水”周边的村庄,涉及1805个县(市、区)12.82万个建制村,约占全国整治任务的92%。

相关报告
  • 《2019年中国水污染治理行业投资不断增长 市场规模将保持较高增速》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19-12-31
    • 近年来,国家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重大战略思想出发,把提高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率作为实施“节能减排”的重要硬性指标,不仅加快了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的步伐,还提升了污水处理的理念和技术路线,使污水处理开始从推进达标排放向推进“低排放”以及污水再生利用转变。 水处理是指通过一系列水处理设备,使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去除水中一些对生产、生活不需要的有害物质,为适用特定用途而对水进行的沉降、过滤、混凝、絮凝,以及缓蚀、阻垢等水质调理的过程。截止到“十二五”期末统计数据,我国“十二五”期间,用于废水处理的投资达4,500亿元;根据我国“十三五”废水治理行业规划,“十三五”时期的废水处理投资规模将达到13,922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三倍以上。 1、行业现状 水是组成生命世界和生态环境的基础要素,是任何其他物质都无法代替的。目前国内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随着城乡一体化以及工业化持续、长期、快速的发展,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用水需求不断上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7年,我国废水排放总量分别为716.18亿吨、735.32亿吨、711.09亿吨和699.67亿吨。 我国在环境污染治理上的投资从2001年的1,106.70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9,538.95亿元,17年间该支出增长了8.62倍,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41%。按此增速估算,至2020年,我国在环境污染治理上的投资将达到1.42万亿元。 目前全国环保产业从业单位约3.5万家,从业人员近300万人,产业收入总额近10,000亿元。随着环保投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我国环保产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环保装备“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环保装备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2015年达到5,000亿元,迅猛发展的环保产业也必将带动水处理行业的快速发展。 就水环境污染来讲,大致可以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和内源污染三大来源,而工业污水是重要的污染点源。从2015年“水十条”要求提出后,工业污染源防治是作为水体污染防治的全盘任务之一在考虑,同时通过对工业企业进行约束,也倒逼其自身进行环境保护和升级改造。 2、行业规模及发展前景 就整个污水处理行业而言,在国家政策的引导、水体污染情况严重导致的处理需求量增大、水处理技术的突破有效提升了污水处理效率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水处理行业仍将继续保持一个较高速度的增长。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预测,2017年我国整个水处理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800亿元,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3.25%,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790亿元。 目前我国的水处理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逐步迎来更广阔的市场。根据中国水网在《中国水业政策与市场分析》中预测,城市污水将成为污水处理重中之重,“2010年至2015年期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的投资需求为7,000亿元(含污泥处理投资1,500亿元),平均每年新增投资1,100亿元;污水再生利用投资为300亿元”,中国污水处理将在未来10年仍保持高增长。 随着各地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治理的需要,许多省市都提出了“退城入园”的工业发展战略,加大工业园区内的企业组群的污染集中控制及治理,水处理服务也从为单一企的点源向整个园区的系统施治,以及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随着工业园区数量和规模的扩大以及工业废水处理标准的提高,工业园区的综合水处理业务将有巨大市场空间。
  • 《污水处理行业简史以及我国水污染处理现状》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20-12-07
    • 北极星水处理网讯:污水处理的需求是伴随着城市的诞生而产生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历经数百年变迁,从最初的一级处理发展到现在的三级处理,从简单的消毒沉淀到有机物去除、脱氮除磷再到深度处理回用。污水处理的的每一次发展与进步都为人类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动力。而我国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生产力不断提升,城市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加,未来我国污水排放量也将随之增大,因此,对于污水处理的需求也必将进一步扩大今天在这里小编特地编辑整理了我国水污染处理的发展简史以及行业现状。 早期行业发展阶段 我国最早的污水处理历史是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1923年建成的上海北区污水处理厂的建立拉开的中国近代污水处理的序幕。 上海北区污水处理厂是中国第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该厂占地0.84公顷,日处理能力为3500立方米,尾水排入沙泾港。此后几年,东区污水处理厂和西区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日处理量分别为1.7万立方米和1.5万立方米,处理后尾水分别排入黄浦江和苏州河。但是在此之后中国再无新的污水厂建立而且排水管道建设也很少。到1949年,全国排水管道总长度仅为6034千米,各地主要靠明渠或河道排处雨污水。 初步发展阶段 1949年建国以后,中国的污水处理行业经历了初步的发展,主要集中于脏乱差的老城区污水收集管道建设,污水截留,城市黑臭河湖整治改造等。著名的综合整治工程有北京龙须沟、天津赤龙河和四通河、上海肇家滨、南京秦淮河、武汉黄孝河等。与此同时在此期间中国还建设或开始建设了一批一级污水处理厂。如北京高碑店一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可达40万立方米。但是于此同时国内的污水处理技术依旧停留在较初级的阶段,多利用水体的自净或者较初级的水处理方式,没有把污水处理作为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技术上也没有较大的发展,仍处在相对比较落后的状况下。 污水土地利用改造阶段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由于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污水农业灌溉的观念得到发展,此时污水污染程度较低许多缺水地区将污水灌溉利用作为经验进行推广如北京东南郊污水灌溉区、天津武宝宁污水灌溉区等。在1980年直接利用污水灌溉的农田更是达到133.3万公顷。极高的提高了我国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的缓解了当时水资源短缺和污水污染的问题。1957年,当时的建工部与农业部及卫生等部门把污水灌溉列入了国家科研计划。60年代,有关部门还曾在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召开了“亚、非、拉国际污水灌溉研讨会”。鉴于污水灌溉的风险,1972年,国家在石家庄召开的全国污水灌溉会议,提出了“积极慎重”的污灌方针,并制定了污水灌溉暂行水质标准,以应对污水灌溉的风险。 全面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国开始日益重视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1979年9月我国第一部环境法(简称《环保法》)诞生,这标志着污水处理正式处于法律法规的管理之下。《环保法》明确规定了我国几种基本环境制度,如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和排污收费制度等。1982年“六五”计划正式把“加强环境保护,遏制环境污染的进一步加重”定为国家发展的十项基本任务之一。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水污染防治法》。国家在环境保护、污水处理领域的政策日趋完善。这一时期,我国污水处理行业开始与国际接轨,并实现快速发展。 快速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全面加大了水污染治理力度。2002年出台了首个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该标准的实施,有力促进了国内城镇污水处理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国家陆续将淮河、海河、辽河和太湖、巢湖、滇池(三河三湖),松花江流域、三峡库区及上游(一江一库),以及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等流域列为国家重点水污染防治地区,这些流域内的污水处理厂得以迅速建设。 另一方面,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开始实施了“节能减排”战略,提出在“十一五”末期将化学需氧量(COD)总排放量在“十五”末的基础上降低10%,并将减排指标层层落实到各省、市、县。为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指标,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加速建设污水处理厂,全国污水处理步入高速发展状态。 到2010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和县城共建成2842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为1.28亿立方米/日。全国有1034个县的城关镇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占县城总数的63.2%,16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实现了“每个县(市)建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 2010年,全国污水实际总处理量343.7亿立方米,日均处理量1.01亿立方米,负荷率78.78%。全年COD消减量921万吨,BOD消减量395万吨,氨氮消减量70.4万吨,总氮消减量57.6万吨,总磷消减量10.5万吨,产生了巨大的环境效益。“十一五”期间,中国污水处理能力平均以2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加,创造了污水处理的世界最快建设速度。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空前的政治高度,推动了我国的环境政策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国家水安全,多项政策法规相继出台。2014年制定出台“最严环保法”;2015年,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长江生态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2019年4月,住建部、生态环境部、发改委联合印发《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 污水处理行业现状分析 1、污水年排放量增加 近几年,我国我国的污水排放总量持续增长。2014年中国城市污水年排放量445.34亿平方米,2018年增至521.12亿平方米。 数据来源:住建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污水处理厂数量增多 目前我国工业废水排出以后基本进入城市污水管道,在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据《2018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4年污水处理厂数量1807座,2016年污水处理厂突破2000座,2018年污水处理厂数量进一步增加达到2321座。 3、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提高 “十二五”以来,我国明确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政府密集出台各项环保政策(如“水十条”),我国污水处理规模已具备一定规模,水污染治理能力效果显着。我国污水处理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我国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13087万立方米/日,2018年处理能力提升至16881万立方米/日。 数据来源:住建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4、污水年处理量增加 随着污水处理厂数量增加,污水处理能力提升,我国污水年处理量大幅提升。2014年污水年处理量401.62亿立方米,2018年逼近500亿立方米。 目前,我国水处理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成熟的污水处理工艺,污水处理率持续提升。2014年污水处理率90.18%,2018年达到95.49%。随着污水处理技术进步,预计我国污水处理率将进一步提升。 5、我国污水处理区域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相对较强,人民群众收入水平较高,对环境保护和清洁环境的需求较大。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集聚功能强,人口较为密集,城镇化水平较高,也更适宜于规模化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因此,我国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较为健全,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相对较快。 中西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由于财政综合实力有限、人口较为分散等原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仍十分落后。 污水处理行业发展趋势 1、智慧水务市场潜力亟待释放 智慧水务将海量水务信息进行及时分析与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处理结果辅助决策建议,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水务系统的整个生产、管理和服务流程,从而达到“智慧”的状态。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不断融入传统行业的各个环节,新兴技术和智能工业的不断融合,智慧水务行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前景。 2、农村污水处理成蓝海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限制以及居民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许多村庄缺乏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直排现象普遍。同时行政村污水垃圾治理相对缓慢,与城市、县城相比,污水垃圾等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因此,城镇污水处理市场已趋于饱和,而村镇污水处理市场呈现一片蓝海。经测算,到2020年农村水环境治理剩余市场空间将超1298亿,长期市场则高达万亿体量。 3、污水资源化带来新机遇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提出缺水地区、水环境敏感区域,要结合水资源禀赋、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技术经济条件,开展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积极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推广再生水用于市政杂用、工业用水和生态补水等。 截至2018年,全国再生水生产能力3578万立方米/日,利用率 15.98%,距《国家节水行动方案》目标到2020年20%、2022年22%存在较大差距。若2025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预计“十四五”期间新增5023万立方米/日,新增再生水投资约528亿~891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