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噬菌体衣壳蛋白促进细菌超感染排除和噬菌体防御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4-23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晓雪团队解析了丝状噬菌体编码的衣壳蛋白在细菌宿主超感染排除和噬菌体防御方面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环境微生物领域期刊《环境微生物学》(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噬菌体是一种侵染细菌的病毒。烈性噬菌体在侵染细菌宿主后会迅速繁殖,以裂解细胞的方式从细菌宿主中释放。温和噬菌体在侵染细菌后会将自己的基因组整合到细菌基因组上,随细菌的复制而复制,成为原噬菌体,与细菌“和平共处”。在受外界环境因子刺激或细菌自身基因表达变化的情况下,原噬菌体会从细菌基因组上切离并复制,最终包装成噬菌体粒子从细菌宿主中释放。铜绿假单胞菌PAO1中的丝状原噬菌体Pf(Pseudomonas filamentous prophage)在生物膜的发育过程中被激活并被释放出来,而且释放的丝状噬菌体粒子可以重新侵染宿主细胞并大量繁殖,这一特殊的过程被定义为噬菌体的超感染(phage superinfection)。

    超感染对于细菌宿主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宿主为了生存会进化出相应的对抗机制,但目前对于宿主如何排除超感染Pf噬菌体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丝状原噬菌体Pf4编码的噬菌体结构蛋白可以通过干扰IV型菌毛(T4P) 功能来产生超感染的抗性。T4P是包括丝状噬菌体在内的多种噬菌体的受体,是噬菌体识别、吸附并入侵宿主的第一步。研究发现,噬菌体的次要衣壳蛋白pVII可以与T4P元件中的PilC和PilJ直接互作,干扰T4P的功能。次要衣壳蛋白pIII与PilJ和TolR/TolA蛋白相互作用,提供部分超感染噬菌体抗性。此外,环境中存在很多铜绿假单胞菌的烈性噬菌体。研究发现,对于T4P依赖型烈性噬菌体的感染,pVII 可以提供完全的宿主保护;而对于非T4P依赖型烈性噬菌体的感染,pIII 则可以提供部分保护。

    近年来,抗生素抗性在致病菌间广泛传播,由于烈性噬菌体对致病菌的专一快速杀灭作用而引起科学家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中。该项研究表明,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被诱导激活的丝状原噬菌体在噬菌体防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很可能加速病原菌在噬菌体疗法中产生烈性噬菌体抗性。因此,在筛选可以用于噬菌体疗法的烈性噬菌体时,需要慎重考虑铜绿假单胞菌在感染过程中生物膜的形成情况,非菌毛依赖型烈性噬菌对于治疗生物膜状态下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2017级直博生王伟权与2016级博士研究生李阳梅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由王晓雪研究员和郭云学副研究员指导完成。本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本土创新团队、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重大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1462-2920.15991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204/t20220421_6434270.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发现新颖毒素-抗毒素系统具有控制温和噬菌体激活和防御噬菌体的双重功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9-13
    • 8月23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晓雪团队联合哈佛医学院Matthew K. Waldor团队,发现了温和噬菌体编码的新颖的三组分的毒素-抗毒素系统,并解析了这一新系统在温和噬菌体溶原裂解转化和噬菌体防御方面的双重功能,相关研究成果以“Control of lysogeny and antiphage defense by a prophage-encoded kinase-phosphatase module”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南海海洋所研究员郭云学、副研究员汤开浩,哈佛医学院Brandon Sit和南海海洋所2022级博士研究生古嘉瑜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南海海洋所研究员王晓雪和哈佛医学院教授Matthew K. Waldor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还包括哈佛大学Hongbo R. Luo团队。 在微生物世界中,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丝状噬菌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以侵染细菌和古菌宿主。假单胞菌属的Pf丝状噬菌体在生物膜形成和毒力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关于Pf原噬菌体在生物膜中激活的机制仍是一个谜。揭示这些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对于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发现和认识丝状噬菌体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报道了铜绿假单胞菌中的丝状温和噬菌体携带的三组分毒素-抗毒素系统KKP(kinase-kinase-phosphatase)的双重功能。原噬菌体诱导通常通过控制噬菌体阻遏蛋白活性进行调节,例如宿主因子对阻遏蛋白的特异性切割使其失活来激活噬菌体的裂解途径。毒素KK的其中一个靶标是宿主的拟核结合蛋白MvaU。KKP通过激酶和磷酸酶活性之间的平衡控制MvaU的磷酸化水平,从而调控丝状噬菌体的溶原-裂解转化及噬菌体颗粒的产生。此外,研究发现抗毒素活性被烈性噬菌体的复制蛋白抑制,激活毒素KK活性,抑制了烈性噬菌体的繁殖。 KKP的发现将毒素-抗毒素系统引入了宿主-噬菌体相互作用的模型,作为控制温和噬菌体裂解的开关和烈性噬菌体入侵的盾牌,通过可逆翻译后修饰发挥功能,位于环境信号、噬菌体复制和宿主生理状态的交汇中心。 KKP基因簇在超过1000种不同的温和原噬菌体存在。KKP代表了一种基于磷酸化的温和噬体激活和防御噬菌体的机制,揭示了毒素-抗毒素系统是自然界温和噬菌体和烈性噬菌体两大类噬菌体之间博弈的筹码。 本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本土创新团队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Yunxue Guo#, Kaihao Tang#, Brandon Sit#, Jiayu Gu#, Ran Chen, Xinqi Shao, Shituan Lin, Zixian Huang, Zhaolong Nie, Jianzhong Lin, Xiaoxiao Liu, Weiquan Wang, Xinyu Gao, Tianlang Liu, Fei Liu, Hongbo R. Luo, Matthew K. Waldor*, Xiaoxue Wang*. Control of lysogeny and antiphage defense by a prophage-encoded kinase-phosphatase module. 2024, 15(1):7244. doi: 10.1038/s41467-024-51617-x.
  • 《Nature | CRISPR 效应子 Cam1 介导噬菌体防御的膜去极化》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15
    • 2024年1月10日,洛克菲勒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The CRISPR effector Cam1 mediates membrane depolarization for phage defence的文章。 原核 III 型 CRISPR-Cas 系统使用 CRISPR 相关罗斯曼折叠 (CARF) 蛋白效应子提供对病毒和质粒的免疫力。使用与CRISPR RNA向导互补的序列识别这些入侵者的转录本会导致环状寡腺苷酸第二信使的产生,其结合CARF结构域并触发效应结构域的活性。虽然大多数效应子会降解宿主和入侵者核酸,但预计有些效应子含有没有酶促功能的跨膜螺旋。这些CARF-跨膜螺旋融合蛋白是否以及如何促进III型CRISPR-Cas免疫反应仍未知。 该研究表明了环状寡腺苷酸活化膜蛋白 1 (Cam1) 在 III 型 CRISPR 免疫中的作用。结构和生化分析表明,Cam1二聚体的CARF结构域结合环状四腺苷酸第二信使。在体内,Cam1 定位于膜上,预计形成四聚体跨膜孔,并通过诱导膜去极化和生长停滞来防御病毒感染。这些结果表明,CRISPR免疫并不总是通过核酸的降解起作用,而是通过更广泛的细胞反应来介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