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争做绿色发展示范区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8-16
  • 2017-08-14 09:14:33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刘宝红 责编:陈晨

      成都日报讯:如何贯彻落实好成都“西控”战略?对于都江堰未来发展至关重要,8月11日,都江堰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对“西控”战略在都江堰的落地有了细化部署。

      “一张蓝图绘到底”,都江堰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名城的奋斗目标将一以贯之,“西控”的落实,将为建设中的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在发展中增添更多的“绿”。更加注重生态保护,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生态经济”品牌塑造,加快构建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绿色发展能级,努力打造成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中,旅游吸引力最强、旅游业态品质最高、旅游综合服务最完善的旅游产业核心功能区,争做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绿色发展示范区。

      四大目标 打造成都生态涵养核心区

      生态屏障功能更加稳固,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率均保持在100%;全域生态空间秀景融绿,青山、绿水、蓝天成为城市重要名片,到2021年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2%、46%,年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在310天以上。

      打造成都旅游发展支撑极

      充分挖掘都江堰市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旅游精品,大幅提升旅游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到2021年旅游人均消费达到1200元,过夜游客比例达到28%,旅游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35%,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00亿元。

      打造天府文化展示基地

      传承历史文脉,文化街区、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博设施更加完善。文化产业更加繁荣,培育以文博、动漫等产业为主导的文创企业50家以上,打造旅游文化品牌10个以上。良好的城市人文环境成为旅游城市重要吸引。

相关报告
  •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什么》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7-10
    •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什么?怎么建?日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正式公示。总体规划从生态环境、功能格局、创新发展、文化传承、服务与设施支撑等多方面对示范区进行了重塑,为示范区建设描绘了“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的发展愿景。   对标国际标准,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上海市青浦区,被放进了全新坐标系,一体化发展的全新画卷,正在长三角的核心区域铺展开来。   亮点:“世界级”滨水人居   滨水,是示范区生态环境的最大特点。在示范区总体规划划定的2413平方公里区域中,湖泊密布,水网纵横,水域面积超过20%。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示范区现有滨水的“底子”,将转化为理想中“生态城市”的样子。   “而‘世界级’则是其‘生态城市’基本的目标要求。”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胡庆钢说,未来的竞争是城市群的竞争,地处长三角城市群的示范区,经济发达、产业相对集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这里必将直接参与世界城市群的竞争与合作。正是因为示范区的区位特点和发展阶段,决定了它必须冲刺“世界级”。   滨水的生态环境特点,如何在示范区建设中达到“世界级”的目标要求?先行启动区(嘉善)建设领导小组专职常务副主任何剑源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了找灵感,他翻看了许多未来感十足的国外滨水城镇建设案例。   “产业与自然共生,自然为人才提供创意之源。这种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建设理念,值得学习和借鉴。”何剑源拍着自己案头的一批案例资料说,示范区总体规划的世界眼光,拓展了三地的视野,打破了拘泥于一区一县的区域发展认知格局。   正是在这样的区域发展认知格局下,总体规划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域功能与风景共融、创新链与产业链共进、江南风和小镇味共鸣、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共享”五个“共”,描绘了“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愿景的现实图景。   “未来,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将渐行渐成。”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空间规划工作组副组长熊健说。   支点:“生态味”山水格局   “怎样通过规划来锚固生态基底、厚植生态优势、扩展生态容量,是总体规划特别关注的问题。”张忠伟说,未来示范区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将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要达到12%。这些生态指标,保留了示范区湖荡纵横、河网交织、林田共生的自然山水格局,更凸显出示范区擦亮生态底色的决心。   目标引领行动,决心强化落实。这几天,在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嘉善县西塘镇,嘉善县在此推进的“北部湖荡综合整治”项目暂时停了下来。该工程是此前当地推进河湖生态治理的重点工程,但如今与示范区总体规划的要求不太符合。   “比如原来的堤坝建设,主要是以满足防洪要求为主,现在则要兼顾生态性和美观性。”西塘镇副镇长张振伟说,建设生态堤坝,满足示范区建设的生态要求,工程需要重新进行调整报批。   不止嘉善,即便增加“成本”也要保护优化生态已成为示范区三地的共识。在苏州市吴江区,当地通过优化土地结构、腾退低效用地,已累计腾出土地两万亩,有效缓解了全区土地资源瓶颈约束。   “对土地进行腾退,政府回购成本加上‘净地’上市的基础性成本,远大于土地出让金收益。”在吴江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曹月见看来,今天的空间就是明天的红利,不算小账的背后,算的是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大账。   落点:“一体化”生态城市   “示范区总体规划将改变嘉善的县域发展格局,这是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嘉善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盛维忠说,过去做县域规划,往往以镇街为单元编制,“现在要打破这个界线,按示范区总体规划的布局,重新调整生态空间、产业空间,以生态城市为落点推进发展。”   为此,今年5月,嘉善县提前成立了工作专班,实体化运作,推进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建设。嘉善县祥符荡便是建设中的“受益者”。   过去,祥符荡是不起眼的“乡下湖泊”,如今,成了示范区总体规划提出的蓝色珠链上的重要节点之一。嘉善县请来了同济大学的设计团队,重新设计了祥符荡科创绿谷项目,周边环境明显改善。   作为蓝色珠链上的重要节点,祥符荡带来的改变还在不断蔓延。根据总体规划,示范区要依托优美风光、人文底蕴、特色产业,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打造国际一流、绿色高效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更大范围的高质量区域一体产业创新链。随着祥符荡的建设,与祥符荡一脉相连的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的华为研发中心,也正在建设施工之中。   除了项目铺陈助力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还将通过“两张清单”接轨国际标准与技术前沿的“正面清单”和倒逼传统产能退出与升级的“负面清单”,构建创新驱动、高效集约的新发展方式;通过打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此外,作为城市发展的命脉,在示范区综合交通上,总体规划提到要围绕“绿色交通”,强化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筹构建示范区轨道交通网络,进一步打通省界断头路。   未来,从示范区出发有望45分钟到达上海虹桥枢纽,90分钟到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积极推动绿电供应和本地消纳》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8-28
    •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印发《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4—2035年)》的通知,其中提出,积极推广绿电应用。探索建设数智化坚强电网,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路径,加快电网数智化转型升级,全面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推动绿电供应和本地消纳,探索开展工业绿色低碳微电网建设,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鼓励重点企业积极购买绿证、使用绿电,提升生态城重点产品绿色低碳国际竞争力。 加强综合能源管理。支持创新型企业布局综合能源管理业务,深度融合能源互联网、分布式能源、集中供冷、安全储能、充电基础设施等先进技术,开发分布式综合能源调控系统,创新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协同互济。鼓励现有能源服务企业提高能源服务水平,提供绿色能源综合解决方案,升级区域能源管理技术,支持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持续推进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加大绿色能源技术开发力度,鼓励开展高效光伏电池片、电芯技术、海上风电电机、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研发生产。积极推进电化学储能、空气储能、 氢储能等储能技术应用。 加快发展分布式光伏,充分利用新建建筑和存量建筑屋顶进行分布式光伏开发,实现建筑光伏“宜 建则建”。推动高比例智能光伏创新应用,在工业、建筑、交通等 领域开展示范推广。稳步开展氢能利用,在确保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前提下,有序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