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求索三江源绿色发展新路》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8-12
  • 巍巍昆仑山,高耸直入云端;壮美三江源,见证高原巨变。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有“中华水塔”美誉的青海省,矢志不渝地把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扛在肩上,践于行动。

    70年春风化雨,70年砥砺前行。

    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脚步,青海算“绿色账”,走“绿色路”,打“绿色牌”,求索三江源绿色发展新路,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

    完善顶层设计 搭建生态保护四梁八柱

    15年前,三江源牧民更尕南杰住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措里玛村。

    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之受全球气候变化因素的影响,三江源生态系统持续退化,鼠害频发、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及沙漠化程度加深……

    2000年,国家正式成立全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在国家总体规划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后,2004年,政府开始动员生活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人们退牧还草,生态移民。

    更尕南杰成为最早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移民政策的人。当年他和镇上128户407名牧民群众,移民搬迁至格尔木市南郊居住。

    长江源村取名寓意“来自长江源头和饮水思源、不忘党的恩情”,这是老党员更尕南杰一直铭记在心的,他也亲眼见证了家乡绿色发展路。

    15年一晃而过。如今65岁的更尕南杰站在村口广场,说起生态新村变迁路,泪水夺眶而出。

    “刚来这里时,没有连绵的山峦、蜿蜒的河流,没有奔跑的牛羊和扬鞭的牧人,好几次我都想回到生活了半辈子的牧区。”更尕南杰说,后来这里先后建起小学、敬老院、文化广场,村里还有了垃圾填埋场,他和老伴强求卓玛日子过得安心自在,他老家的草场如今成为野驴、马鹿等野生动物的天堂。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提出以生态文明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制定生态立省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确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率先在全国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2013年12月,青海省实施了《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台生态文明建设“总设计图”和“总施工图”的省份;2016年,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三江源地区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面积的31.16%;2018年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明确至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

    截至目前,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累计投入超过180亿元。

    如今,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逐步筑牢,生态环保领域法治建设快马加鞭,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更严厉的法治,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序推进,600万青海儿女深刻认识到: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使命,更是己任。

    再现“千湖美景” 共建青藏高原秀美山川

    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三江源腹地的玛可河林区始建于1965年,这里平均海拔3600米,是青海省长江流域大渡河源头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海拔最高的一片天然原始林区,林区总面积152.7万亩,也是青海西南部重要的高原生物基因库。

    玛可河林业局局长薛长福说,玛可河林区为全国136家重点县级森工企业之一,当年生产商品材总量达70余万立方米,为青海当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老一辈伐木工清晰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该林区每年采伐量超过1万立方米,很多木材出售到青海省会西宁和四川等地。

    1998年停止采伐后,该林区在全省率先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试点工程建设。2006年,玛可河林业局由森工企业转为事业单位,并在全国首个全面完成国有林场转制改革任务。

    “十三五”以来,玛可河林区森林蓄积量由410万立方米提高到483万立方米,林区森林覆盖率由森工生产时期的52.6%增加到69.58%。

    玛可河林区的变化是青海重视国土绿化和生态变迁的缩影。70年来,青海生态持续好转,草原、森林、湿地、冰川、河湖、荒漠等生态功能和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全面提升。

    数据显示,1949年青海省森林覆盖率仅为0.29%,2018年青海完成营造林406万亩,新创建3个森林城镇、5个森林乡村、5个全国生态文化村,建设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1.29万亩,封禁保护沙化土地34.65万亩。

    从青海东部湟水谷地到西部柴达木戈壁,从北部祁连山麓到南部雪域江源,国土绿化等行动不断提速。荒山披上了绿装,沙地变成了绿洲,绿色给古老的高原带来生机。

    ——“中华水塔”丰盈充沛。从果洛州玛多县城出发,沿214国道向玉树三江源腹地行驶,便可看见星罗棋布的湖泊和沼泽。放眼望去,绵延的草原上,金光闪闪的湖泊如星辰散落大地,让人目不暇接,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作为三江源头,青海每年向下游输送约600亿方源头活水,惠及全国20个省区和缅甸等澜(沧江)湄(公河)流域5个国家。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青海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15年来,青海湖增加的面积相当于56个西湖,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4%,全省涵盖水面、湿地、林草的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

    ——野生动物数量增长。藏羚羊、普氏原羚种群数量比保护初期增长2倍以上,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藏野驴、雪豹、白唇鹿等濒危动物种群数量恢复性增长,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比2002年增长34倍。

    目前,青海正开展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探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经验。

    同护绿色江源 筑牢清水东流生态屏障

    夏日的玉树草原天气多变,牧民永塔骑着马,戴着印有“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字样的红色袖章进行草原巡护,风雨无阻。

    永塔家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杂多县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处澜沧江源头,目前被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

    “过去我只看看家里的牧草长势,以及牛羊壮不壮。现在草场被网格化划分,在我负责的区域里,这里的山水林田湖草和野生动物都是我日常巡护的对象。”永塔说。

    经过政府多年生态治理,目前三江源草地退化趋势得以遏制,水资源量、草地覆盖面积持续增加,雪豹等野生动物也经常在永塔家乡出没。

    “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资产评估”项目成果显示,全省生态资产总价值为18.39万亿元,其中,三江源区生态资产价值12.66万亿元,占68.9%。

    保护好生态就是最大的民生。截至2017年底,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已设置生态公益岗位超过1万个,户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他们一半以上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

    看到变化的,还有来自可可西里的巡山队员龙周才加。2年前,在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位于三江源长江源园区的可可西里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保护好可可西里这片净土是青海向世界的庄严承诺。

    2年过去,龙周才加和队员们巡山的道路不再孤单,更多人参与到可可西里生态保护的行列。

    19岁的袁毅恒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今年7月28日,他和同行者一起来到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做志愿者。

    “可可西里是无人区,看到还有这么多巡山队员坚守在这里让我们感动,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向世界展示中国为保护生态所付出的努力。”袁毅恒说。

    70年弹指一挥间,沧海变桑田,但不变的是高原人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大美江源”的初心。

    如今,生态文明已成为青海干部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各族群众用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绿色消费的实际行动,奏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绚丽乐章。

    “从三江源一期工程启动,二期工程有序推进,又到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实施,青海在生态保护建设中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以三江源生态保护为标志的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实现历史性大跨越。”青海省林草局局长李晓南说。

    青海省委主要负责人指出,经过长期不懈努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步显现,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提高,草原生态系统功能有效恢复,湿地生态系统面积明显增加,荒漠生态系统面积持续缩减,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作出了青海贡献。

相关报告
  • 《清洁能源,为青海发展插上绿色之翼》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7-28
    • 第二十一届青洽会举办前期,青海践行生态环保、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启动实施“绿电三江源”百日系列活动,在践行“一优两高”的过程中,在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的征途上再创新举。 自5月9日0时至8月16日24时,青海电网正式启动连续100天对三江源16个县和1个镇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期间,上述地区所有用电均来自水电、太阳能以及风力发电产生的清洁能源,实现用电零排放。 这是继2017年以来,青海连续三年实施绿电7日、9日、15日全清洁能源供电实践后,再次刷新并保持的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是青海清洁能源转型发展递出的又一张“金名片”。 青海成为全国新能源装机占比最高的省份 本届青洽会,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数字经济、飞地经济“四大经济”展馆成为展会亮点。 排在首位的“生态经济”,让人们不由地再次想起“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生态屏障”等热点词语。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使青海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 青海是清洁能源大省,水电资源丰富,太阳能、风能资源得天独厚,拥有可用于光伏发电和风电场建设的荒漠化土地10万平方公里,是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理想之地。 2018年,青海省提出“一优两高”发展战略,把“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放在突出位置。 2018年、2019年,青海相继获批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和国家公园示范省,省内新能源产业迅速崛起。 截至2020年4月底,青海水电、太阳能、风电装机规模达到2801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规模的87.7%,其中新能源装机达到1609万千瓦,占比达到50.4%,是全国新能源装机占比最高的省份。 近年来,我省始终站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统筹推进国家公园、清洁能源、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高原美丽城镇、民族团结进步“五个示范省”建设,努力为打造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贡献着青海力量。 我们看到,在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中,青海蹄疾步稳,扎实迈进。 2020年7月15日,随着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双极低端系统启动送电,我省“绿电”通过1500多公里的“电力天路”源源不断地送往中原大地。 同时,依托清洁能源资源富集优势,优化发展布局,打造产业集群,海南、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基本建成。 清洁示范就是生态示范,生态示范就是绿色发展示范。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下,在国家有关部委、中央企业的大力支持下,青海不断谱写着清洁能源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绿电”行动不断拓展让“三江源”地区天蓝水清 7月8日,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人民医院算了笔账,5月9日至6月30日,“绿电三江源”百日系列活动已为医院减免电费7500多元。 2020年青洽会“绿电”活动不同于以往,让“三江源”地区企业、牧民共享清洁能源发展红利,是本次“绿电三江源”百日系列活动的核心环节。 本次活动在空间维度上集中聚焦在三江源地区,在时间维度上延长到了100天,变重在技术创新为更加注重社会民生,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内涵更加多元。 这既是对3年“绿电行动”内涵的拓展,更是对新时代智慧能源发展的不懈追求。 近年来,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积极发挥央企“顶梁柱”作用,紧密围绕清洁能源发展、脱贫攻坚和惠民稳企等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打造“绿电转型、绿电扶贫、绿电惠民、绿电共享、绿电制造”五张名片,努力让青海的企业和群众共享清洁能源发展成果。 据介绍,今年的“绿电三江源”百日系列活动,实现了源网荷储各方的共同参与,让“绿电”进入企业、进入寻常百姓家,推动降低社会用能成本、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提振社会信心、恢复经济活力。同时,活动进一步推进了清洁取暖。以“三江源”保护区16个县为重点,大力推广技术成熟、经济实用、安全可靠的电能取暖,黄河源头第一县——玛多县县城实现清洁取暖全覆盖,近三年来玉树、果洛地区电采暖负荷年均增幅达369%。 去年出台蓄热式电锅炉峰谷平电价政策,电采暖价格平均降幅达37%,通过峰谷平电价机制,引导午间富余新能源消纳,实现了取暖用户和新能源企业共赢。今年的绿电活动将在此基础上,通过直接交易为采暖客户降低电价2分/千瓦时,积极引导取暖清洁替代,助力“三江源”地区天蓝水清。 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使清洁发展成果广泛惠企惠民,国家电网充分发挥能源互联网企业优势,深度应用“大云物移智链”、信息通信及能源电力发展等技术,紧紧依托“智能调度、大数据、市场交易、网上国网、国网电商”五大平台,为“绿电”提供精准支撑,实现用户体验可知、数据精准可溯、成效透明可视。 从“风生水起”到“风光无限”清洁能源助力绿色发展 作为清洁能源大省,通过多年的高速发展,青海能源转型已经从“风生水起”走向“风光无限”。 5月7日,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一期)投运暨数据中心上线仪式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大数据产业园内举行。这是全国首个100%利用清洁能源运营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 产业园一期大数据中心总体面积5000平方米,527个机架,可容纳8000台标准服务器,能为我省智慧政务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可靠、优质、安全的ICT信息基础设施支撑和云平台服务,促进资源统合,推动我省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海南州清洁能源年发电量超过60亿千瓦时(不含水电的发电量),产业园的投运,无疑为我省清洁能源就地消纳提供了巨大市场,同时也推动了大数据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循环发展。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发展动能上的新转换,技术、模式、发展方式上的新突破,推动新能源行业进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目前,青海已聚集了时代新能源、比亚迪、泰丰先行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构建了覆盖正负极材料、隔膜、铜箔、铝箔及车用储能电池制造的完整锂电全产业链,清洁能源新兴产业发展强劲,助推经济绿色发展。 本届青洽会前夕,副省长、第二十一届青洽会执委会主任王黎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环青海湖(国际)电动汽车挑战赛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我们举办这一赛事的初衷,就是带动锂电等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目前看来,这个目标已经初步达成。 视点短评 打造“绿电特区” 为全国能源发展贡献青海力量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 同时,青海是清洁能源大省,水电、太阳能资源丰富,风资源居全国前列,在清洁能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立足资源优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清洁能源发展牌,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是青海省委、省政府全面加快能源革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且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做好能源工作尤为重要。 要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紧扣“四个革命、一个合作”重大要求,践行“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现代能源体系,持续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奋力打造能源革命综合试点省,建设青海“绿电特区”,为全国能源发展贡献青海智慧和力量。 要明确目标,坚持以新能源规模化开发为首要任务。青海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要构筑大规模电力外送通道,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建成立足西北、服务中部、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有力支撑国家能源结构调整。 要明确方向,大力推广普及清洁能源。坚持以100%清洁能源使用为努力方向,在全国乃至全球率先摆脱化石能源困局,大幅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营造山清水秀、蓝天白云的优美环境。 要强化动力,进一步加大能源产业发展。把光伏的规模化发展和产业科技进步结合起来,把龙头企业的研发优势和光伏电站投资成本优势结合起来,推动光伏、光热、储能等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为我省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要勇担使命,坚持以提高能源惠民水平为价值导向。从青海省情实际出发,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解决各族群众高品质生活用能问题,建立能源惠民机制,让能源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 《三江源纪录片《绿色江源》《中华水塔》首发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7-31
    • 气势恢宏,场面壮观,情真意切!7月25日,青海省两部综合反映三江源生态的专题纪录片《绿色江源》《中华水塔》在西宁首发。 据了解,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已经开展了十多年的时间,为了充分反映三江源生态保护取得的成就,让大家身临其境般感受三江源的气魄,三江源的美,把三江源的山美、人美、自然之美充分地展现给世人,201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青海省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加紧工作,积极筹划,组织开展了《绿色江源》《中华水塔》专题纪录片的拍摄工作。在历时两年多时间内,两部专题纪录片的拍摄足迹遍布三江源的角角落落。其中,《绿色江源》专题纪录片紧扣“绿”字,突出绿色江源主题,用生动的画面展现三江源绿景;《中华水塔》专题纪录片以“水”为主题,集中反映享有“中华水塔”美誉的三江源地区水生态保护取得的重大成就。两部专题纪录片以水下摄影、延时摄影、航拍等新颖的拍摄手法,力求画面优美、雄浑,突出三江源的生态地位、绿色和生命的意义,集人文与地理描写为一体,带给人们一种震撼的视觉盛宴。 据悉,根据此次宣传需要,还拍摄了近30部的三江源生态宣传广告片和10部三江源人物专题片,这些宣传片也于当天一并进行发布。这些片子的推出,将进一步扩大三江源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