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林德斯健康与医学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以及来自英国和美国的同行们,发现夜间光照强度较高与五种主要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增加有关。昼夜节律控制着血压、心率、血小板激活、激素分泌和葡萄糖代谢的波动。在动物和人类的研究中,长期扰乱这些节律会导致心肌纤维化、高血压、炎症和自主神经平衡失调。此前的研究主要依赖卫星提供的估计数据或使用卧室或手腕光照传感器的小规模样本,未能在人群规模上明确个人的光照暴露模式。在发表于 medRxiv 的“个人夜间光照暴露与超过 88,000 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预测”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进行了前瞻性队列分析,以评估白天和夜间光照暴露是否能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以及这些关系是否随遗传易感性、性别和年龄而变化。该数据来自 88,905 名英国生物银行参与者,平均年龄为 62.4 ± 7.8 岁,其中 56.9%为女性。这些参与者在 2013 年至 2016 年期间在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地区佩戴了手腕式光照传感器,持续佩戴一周。通过将夜间和白天的光照暴露百分位数与截至 2022 年 11 月在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档案中记录的新诊断的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房颤和中风联系起来,进行了风险建模。模型已针对年龄、性别、种族、光照周期、社会经济变量、生活方式因素、睡眠指标、临床风险因素和多基因评分进行了调整。明亮的夜晚与所有五种结果的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即暴露水平越高,风险越高。夜间光照暴露处于 90 - 100 百分位数范围内的参与者,患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比处于 0 - 50 百分位数范围内的参与者高出 23 - 32%,患心肌梗死的风险高出 42 - 47%,患心力衰竭的风险高出 45 - 56%,患房颤的风险高出 28 - 32%,患中风的风险高出 28 - 30%。在控制了身体活动、吸烟、饮酒、饮食、睡眠时间、社会经济状况和遗传风险等因素后,这些关系仍然存在。女性对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疾病有着更强烈的关联认知,而较年轻的参与者则对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有着更强烈的关联认知。作者提出,由非自然光线引起的昼夜节律失调可能会引发代谢和血管方面的紊乱,从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葡萄糖耐量受损和糖尿病易感性增强可能会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光驱动的高凝状态可能会增加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而持续的 24 小时血压升高可能会损害血管内皮并引发心肌肥大。来自窦房结和心房-心室节点的不一致时间信号可能会放大心律失常的脆弱性。根据作者的观点,在习惯的睡眠时间避免强光照射可能是现有心血管预防策略中的一项实用补充,他们呼吁在家庭、医院和城市规划中采用基于昼夜节律的照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