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节律紊乱与肺部炎症有关》

  • 来源专题:重大慢性病
  • 编译者: 李永洁
  • 发布时间:2024-09-29
  • 发表在《免疫学前沿》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亚利桑那大学健康科学睡眠、昼夜节律和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探讨了昼夜节律破坏对肺部的影响。研究发现,体内几乎每个细胞都在记录时间。

    昼夜节律紊乱时,研究观察到的第一件事是由于免疫反应加剧而导致急性肺部炎症增加。炎症是对伤害或毒素等事物的免疫反应。

    除了炎症增加外,这项研究还标志着研究人员首次能够显示由于昼夜节律紊乱而导致的肺通透性增加,并确定了该过程所涉及的基因失调。

    细胞具有细胞骨架,赋予细胞形状和结构。在有助于建立肺屏障的肺上皮细胞中,基因调节细胞骨架蛋白,这些蛋白在许多细胞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包括维持细胞形状和调节细胞运动。研究人员发现,在昼夜节律破坏和急性肺损伤模型中,某些参与细胞骨架调节的基因发生了显著改变。

    研究发现这些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基因在脂多糖存在下差异表达,这会导致肺毛细血管渗漏和急性肺损伤,并且它们通过破坏昼夜节律而被过度修饰。当这些基因被修饰时,肺上皮细胞的结构和形状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在肺屏障上形成间隙,使液体能够涌入肺部。

    急性肺损伤会导致肺屏障渗漏和炎症。在昼夜节律紊乱的情况下,它会进一步加剧。这些发现最终可能导致医院照顾患者的方式发生变化。同时,这项研究促进了对昼夜节律破坏导致的细胞后果的理解。





  • 原文来源: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4-09-circadian-rhythm-disruption-linked-lung.html
相关报告
  • 《夜间灯光造成的昼夜节律紊乱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结果有关》

    • 来源专题:重大慢性病
    • 编译者:李永洁
    • 发布时间:2025-07-09
    • 弗林德斯健康与医学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以及来自英国和美国的同行们,发现夜间光照强度较高与五种主要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增加有关。昼夜节律控制着血压、心率、血小板激活、激素分泌和葡萄糖代谢的波动。在动物和人类的研究中,长期扰乱这些节律会导致心肌纤维化、高血压、炎症和自主神经平衡失调。此前的研究主要依赖卫星提供的估计数据或使用卧室或手腕光照传感器的小规模样本,未能在人群规模上明确个人的光照暴露模式。在发表于 medRxiv 的“个人夜间光照暴露与超过 88,000 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预测”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进行了前瞻性队列分析,以评估白天和夜间光照暴露是否能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以及这些关系是否随遗传易感性、性别和年龄而变化。该数据来自 88,905 名英国生物银行参与者,平均年龄为 62.4 ± 7.8 岁,其中 56.9%为女性。这些参与者在 2013 年至 2016 年期间在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地区佩戴了手腕式光照传感器,持续佩戴一周。通过将夜间和白天的光照暴露百分位数与截至 2022 年 11 月在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档案中记录的新诊断的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房颤和中风联系起来,进行了风险建模。模型已针对年龄、性别、种族、光照周期、社会经济变量、生活方式因素、睡眠指标、临床风险因素和多基因评分进行了调整。明亮的夜晚与所有五种结果的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即暴露水平越高,风险越高。夜间光照暴露处于 90 - 100 百分位数范围内的参与者,患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比处于 0 - 50 百分位数范围内的参与者高出 23 - 32%,患心肌梗死的风险高出 42 - 47%,患心力衰竭的风险高出 45 - 56%,患房颤的风险高出 28 - 32%,患中风的风险高出 28 - 30%。在控制了身体活动、吸烟、饮酒、饮食、睡眠时间、社会经济状况和遗传风险等因素后,这些关系仍然存在。女性对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疾病有着更强烈的关联认知,而较年轻的参与者则对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有着更强烈的关联认知。作者提出,由非自然光线引起的昼夜节律失调可能会引发代谢和血管方面的紊乱,从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葡萄糖耐量受损和糖尿病易感性增强可能会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光驱动的高凝状态可能会增加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而持续的 24 小时血压升高可能会损害血管内皮并引发心肌肥大。来自窦房结和心房-心室节点的不一致时间信号可能会放大心律失常的脆弱性。根据作者的观点,在习惯的睡眠时间避免强光照射可能是现有心血管预防策略中的一项实用补充,他们呼吁在家庭、医院和城市规划中采用基于昼夜节律的照明指导。
  • 《饮食时间诱导的肠道微生物群昼夜振荡调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炎症节律》

    • 来源专题:重大慢性病
    • 编译者:黄雅兰
    • 发布时间:2024-11-20
    •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在于具有明显节律波动的炎症活动。然而,控制这些炎症节律的精确机制仍然难以捉摸。在此,我们探讨了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小鼠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饮食模式、肠道微生物群昼夜振荡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节律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强调了饮食时机在调节与肠道微生物群相关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节律中的重要性。具体来说,我们发现双面类杆菌(P. distasonis)利用β-葡萄糖苷酶(β-GC)从饮食中释放出黄豆黄素(GLY)来响应日常营养提示,影响依赖于sir tuin 5-核因子-κB (SIRT5-NF-κB)轴的RA炎症节律。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通过昼夜循环的连续采样,验证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distasonis-β-GC-GLY的每日波动。这些发现强调了饮食时间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节律性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了缓解关节炎的新治疗策略的潜在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