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研院在化合物/c-Si钝化接触异质结太阳电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9-19
  •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李东栋研究员、鲁林峰副研究员所带领的团队联合晋能清洁能源科技股份公司,在化合物/c-Si钝化接触异质结太阳电池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Stable MoOX‐Based Heterocontacts for p‐Type Crystalline Silicon Solar Cells Achieving 20% Efficiency”为题发表在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杂志=16.836)。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上海高等研究院的曹双迎博士。
    通过形成非对称的电子和空穴传输通道,使光生载流子有效分离和收集是晶体硅及其他类型光伏器件的核心问题之一。基于MoOX(X<3)空穴选择性接触的硅异质结太阳电池在载流子选择性传输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其热力学稳定性差的本征特性,器件的长期稳定性面临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通过在MoOX/c-Si界面引入SiO2隧穿钝化层,抑制MoO和c-Si直接接触带来的氧化还原反应,降低了MoOX中氧空位浓度,提高其功函数。在MoOX薄膜表面引入超薄V层,提升异质结结构在空气中的稳定性及抗溅射等离子体损伤的能力。同时,在V2OX/Ag界面引入ITO层,有效抑制了金属的迁移和金属电极的等离子体寄生吸收,最终构筑了c-Si/SiOX/MoOX/V2OX/ITO/Ag叠层结构,电池光电转化效率达20.0%且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
    该工作在深入理解MoOX/c-Si和MoOX/金属电极的界面演变特性基础上,创新地构筑了叠层薄膜结构,为化合物/c-Si钝化接触异质结太阳电池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作为一种普适的方法在提升异质结电池效率和稳定性方面得到应用,并为其他类型太阳电池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该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科技厅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资助。

相关报告
  • 《固体所在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11-24
    • 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固体所能源材料与器件制造研究部潘旭研究员团队在钙钛矿太阳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Mixed-Phase Low-Dimensional Perovskite-Assisted Interfacial Lead Directional Management for 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Efficiency over 24%”为题发表在ACS Energy Letters (ACS Energy Lett., 6, 4395–4404 (2021))上。 有机-无机卤化物钙钛矿是近年来光电领域备受关注的材料之一,由于独特的光电特性,目前钙钛矿太阳电池的认证光电转化效率已经达到25.5%,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钙钛矿材料由于离子特性,在吸光层薄膜热退火的制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缺陷,这无疑会成为载流子的非辐射复合中心,影响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进而导致电池效率的下降。此外,研究表明,界面处大量缺陷的存在会加快钙钛矿薄膜的降解,严重影响器件的长期稳定性。因此,有效的界面缺陷管理对于进一步提高器件效率和环境稳定性至关重要。 研究团队通过引入2-甲硫基-2-咪唑啉(MT-Im)阳离子,设计新型低维钙钛矿材料并引入钙钛矿吸光层和空穴传输层界面。由于MT-Im阳离子既可以作为电子受体,又可以作为电子给体,能够对界面多元性的铅(Pb)基缺陷进行定向管理。其中-C=N和-S-CH3基团表现出路易斯酸性,与未配位的Pb2+形成Pb-N和Pb-S配位键,抑制Pb0的产生;NH2+基团又可以与PbI3-(Pb-I反位缺陷)形成配位键,锚定Pb2+离子。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可知,含有MT-Im的钙钛矿界面处PbI和IPb缺陷形成能分别由0.57 eV和3.15 eV升高至0.97 eV和4.24 eV,可以有效抑制缺陷的产生。同时,研究发现,当调节MT-Im阳离子的浓度时,界面处低维钙钛矿呈现出混合晶相,有利于提高对于不同类型界面缺陷的钝化效果,实现稳定钙钛矿界面的作用。
  • 《上海高研院在超疏水表面滑移现象与耐结垢、耐污染关联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29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国家愈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污水处理行业发展。据统计:2015年污水年排放量仅466.62亿立方米,2018年突破500亿立方米,2019年增至554.6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4%。污水处理和资源化问题制约着我国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在污水回用工艺过程的末端产生大量的高含盐卤水,含有复杂的无机、有机污染物,浓缩高含盐卤水是环境保护和资源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实现零排放的关键步骤,常规的卤水浓缩技术如:蒸发、机械蒸汽再压缩、电渗析等,其能耗和固定成本均较高,而膜蒸馏(MD)技术操作简单,可利用低品味热源,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在浓缩过程中遇到的润湿、结垢和污染等问题,限制了膜蒸馏的进一步应用。近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何涛研究员课题组先后与上海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俄罗斯科学院开展合作,在超疏水表面耐结垢、耐污染方面取得系列进展,采用流变仪测试扭矩,进行滑移长度的计算,提出基于水-气-膜三相界面的表面滑移理论,完善了传统热力学成核理论在解释耐结垢现象上的不足,是在认识耐结垢理论方面的创新性进展,为耐结垢膜材料设计提供了指导。相关成果陆续发布在Water Research(2019,155:152-161),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20,603:118035; 2020,599:117819), Desalination(2019,466:36-43;2021,499: 114864)等期刊。 1.采用微模塑相分离方法设计了一种超疏水聚偏氟乙烯(PVDF)微米柱阵列膜(MP-PVDF),膜的接触角为166.0o,滚动角15.8o。经过四氟化碳(CF4)等离子体处理后,所得膜(CF4-MP -PVDF)的滚动角减小到3.0o,表现出优异的疏水性和耐结垢性能,通过热力学分析得出矛盾,从水力学角度出发,提出润湿状态在耐结垢方面的重要作用。相关成果以“Slippery for scaling resistance in membrane distillation: A novel porous micropillared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和“Scaling mitigation in membrane distillation: From superhydrophobic to slippery”为题分别发表在Water Research 和Desalination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