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国家愈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污水处理行业发展。据统计:2015年污水年排放量仅466.62亿立方米,2018年突破500亿立方米,2019年增至554.6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4%。污水处理和资源化问题制约着我国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在污水回用工艺过程的末端产生大量的高含盐卤水,含有复杂的无机、有机污染物,浓缩高含盐卤水是环境保护和资源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实现零排放的关键步骤,常规的卤水浓缩技术如:蒸发、机械蒸汽再压缩、电渗析等,其能耗和固定成本均较高,而膜蒸馏(MD)技术操作简单,可利用低品味热源,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在浓缩过程中遇到的润湿、结垢和污染等问题,限制了膜蒸馏的进一步应用。近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何涛研究员课题组先后与上海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俄罗斯科学院开展合作,在超疏水表面耐结垢、耐污染方面取得系列进展,采用流变仪测试扭矩,进行滑移长度的计算,提出基于水-气-膜三相界面的表面滑移理论,完善了传统热力学成核理论在解释耐结垢现象上的不足,是在认识耐结垢理论方面的创新性进展,为耐结垢膜材料设计提供了指导。相关成果陆续发布在Water Research(2019,155:152-161),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20,603:118035; 2020,599:117819), Desalination(2019,466:36-43;2021,499: 114864)等期刊。
1.采用微模塑相分离方法设计了一种超疏水聚偏氟乙烯(PVDF)微米柱阵列膜(MP-PVDF),膜的接触角为166.0o,滚动角15.8o。经过四氟化碳(CF4)等离子体处理后,所得膜(CF4-MP -PVDF)的滚动角减小到3.0o,表现出优异的疏水性和耐结垢性能,通过热力学分析得出矛盾,从水力学角度出发,提出润湿状态在耐结垢方面的重要作用。相关成果以“Slippery for scaling resistance in membrane distillation: A novel porous micropillared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和“Scaling mitigation in membrane distillation: From superhydrophobic to slippery”为题分别发表在Water Research 和Desalination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