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赫兹光波实现纳米级压缩》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 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5-09-22
  • 【内容概述】据科学网9月18日报道,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团队携手将太赫兹光波实现纳米级压缩:将波长超过50微米的太赫兹光波压缩至不足250纳米的层状材料内。团队选用一种由铪和硫族元素(如硫或硒)构成的层状材料——铪二硫属化物,借助声子极化子,成功地将波长超过50微米的太赫兹光波压缩到小于250纳米的范围,且能量损失极低。这为实现更高能效的太赫兹器件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实现该目标,团队使用了部署在德国亥姆霍兹德累斯顿-罗森多夫中心FELBE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上的近场光学显微镜。该显微镜具备极高的纳米级成像能力,能够直接观测太赫兹光波在铪二硫属化物中的压缩过程。

    团队表示,该成果突破了太赫兹技术的现有局限,有望彻底改变光电集成的方式。这一进展将推动超紧凑型太赫兹谐振器与波导的研发,在环境监测、安全成像等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将铪二硫属化物集成至范德华异质结构中,可进一步对二维材料进行研究,为纳米级光电集成开辟新路径。

    该研究不仅证实铪二硫属化物是太赫兹应用的理想平台之一,也为探索光与物质在超强甚至深强耦合状态下的新物理现象奠定了基础。未来,通过高通量材料筛选,有望发现更适用于太赫兹技术的新型材料,推动该关键领域持续创新。

  • 原文来源: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9/551661.shtm
相关报告
  • 《超级透镜可将光压缩到纳米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6-28
    • 据近日的莫斯科技术物理研究所新闻公告称,俄罗斯和丹麦科学家首次在实验中观察到等离激元纳米颗粒现象。这一现象能使光聚集到纳米级范围内,同时,在理论上可规避传统聚光镜的一大基本局限——衍射极限问题。利用超级透镜对光波进行压缩,可以研发速度超过电子设备的更小型信息载体设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光学通讯》杂志上。   众所周知,电子的质量很小,但不等于零,因此无法立即使其运动。如果微电路使用光子代替电子,信号传输的速度会更快。现在无法想象用光子产品代替电子微芯片,因为这样的设备需要更小的尺寸。小型设备需要在更小的范围内控制光子,使光波局限在最小范围。理想情况下需要将光聚集到小于波长50%的范围内,这是常规透镜无法做到的,因为已经突破衍射极限。   莫斯科技术物理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微波半导体电子研究所和丹麦的科研人员合作,研发出一种超级透镜,它能将光转化成初始辐射长度60%的特殊电磁波的形式,并能克服衍射极限问题。研究人员制成的集约型金属透镜是一块长宽5微米、厚度为0.25微米的方形电介质。透镜安置在厚0.1微米金膜上,而在金膜的反面镶嵌光栅。   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光子学和二维材料中心主任瓦连京·沃尔科夫解释说,用激光脉冲照射上述金膜时,金膜和电介质之间的界面会产生等离极化激元,这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振荡现象,这种转换使得表面等离激元极化子可以在亚波长下聚焦,也就是说局部照射比原激光脉冲更强。   俄罗斯科学院微波半导体电子研究所副所长、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二维材料和纳米器件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德米特里·波诺马廖夫解释超透镜的压缩光波原理时称,他们用计算机建模来选择合适尺寸的介电粒子和金表面衍射光栅的特性,发现表面的等离激元波在电介质的边缘和中心处相位速度不同,从而形成了等离激元纳米结构——高密度极化子等离激元区域。他说,这样可以对局部进行纳米级的强光波照射来实现在芯片上集成光子和等离激元设备,这样的信号载体设备输送信号的速度比同类电子产品要快得多。   总编辑圈点   一个物点经光学系统成像,由于衍射限制,得到的其实是一个光斑。若两个斑靠得太近,就会不好区分。要想突破它,就只能另辟蹊径,用新方法或者新材料。俄罗斯科研人员尝试将光转化成初始辐射长度60%的电磁波,突破衍射极限。费这么大劲,是因为如果能用光信号取代电信号来进行信息处理,跑得飞起的光子能大幅提升计算机运行速度,也能大幅降低计算机功耗。只是因为干涉问题存在,光芯片和光计算机的微型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纳米级空间分辨率的红外光探头实现远红外波段探测》

    • 来源专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知识集成服务平台
    • 编译者:魏韧
    • 发布时间:2019-06-27
    • 拥有与所研究现象的空间和能量尺度相匹配的实验工具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对生物学、量子材料和电子学等领域的很多问题而言,这意味着需要同时具备纳米级空间分辨率与远红外能量探测的能力。例如,研究用于光电电路量子材料的集体电子振荡,生物系统中蛋白质分子的振动模式等。 同步辐射红外纳米光谱(SINS)技术,将宽谱同步辐射与原子力显微镜结合在一起,实现纳米尺度上的红外成像和光谱分析。然而,由于缺少合适的光源和探测器,这项技术无法应用于远红外波段。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将SINS的应用范围延展到远红外的波长范围,开启了全新的实验机制,形成纳米尺度和远红外谱段下研究异质材料能力,有望用于从凝聚态物理到生物学的广泛领域。 2014年,SINS在ALS光源上实验成功,并应用于光束线2.4和光束线5.4的用户终端站。该技术将红外光聚焦于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尖锐金属端,然后在尖端和样品表面收集反向散射光,并将其发送到探测器,空间分辨率一般为10~20nm,远小于光的波长,克服并超越衍射极限1000倍。 可用波长范围主要取决于光学元素和探测器。探测器通常为汞-镉-碲(MCT)类型的,可探测范围没有达到远红外或更长的波长。传统的远红外探测器虽可以实现探测,但对于典型的AFM尖端振荡频率来说,探测反应速度太慢。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快速且高度敏感的铜掺锗(Ge:Cu)探测器,将SINS的可用波长范围拓展到31µm。 为了证明该技术的适用性和普遍性,研究人员测量了不同类型的代表性功能材料,包括电介质和极性氧化物、有机分子系统以及超薄2D范德瓦尔斯材料;探测了许多行为和激发,包括晶格振动(声子)、自由电子振荡(等离子体激元)和分子振动。实验中,利用厚度、晶体取向和施加电压等高灵敏参数,确定各种材料的不同光谱特征。 研究人员展示了通过施加静电电压调控石墨烯器件的远红外、纳米级等离子体属性的能力,为在远红外波段开展石墨烯以及其他新型2D材料的研究提供可能。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不断推动技术的发展,使其覆盖整个红外线波段范围,并一直延伸到太赫兹频率,以期在更宽的光谱范围内研究更丰富的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