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透镜可将光压缩到纳米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6-28
  • 据近日的莫斯科技术物理研究所新闻公告称,俄罗斯和丹麦科学家首次在实验中观察到等离激元纳米颗粒现象。这一现象能使光聚集到纳米级范围内,同时,在理论上可规避传统聚光镜的一大基本局限——衍射极限问题。利用超级透镜对光波进行压缩,可以研发速度超过电子设备的更小型信息载体设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光学通讯》杂志上。
      众所周知,电子的质量很小,但不等于零,因此无法立即使其运动。如果微电路使用光子代替电子,信号传输的速度会更快。现在无法想象用光子产品代替电子微芯片,因为这样的设备需要更小的尺寸。小型设备需要在更小的范围内控制光子,使光波局限在最小范围。理想情况下需要将光聚集到小于波长50%的范围内,这是常规透镜无法做到的,因为已经突破衍射极限。
      莫斯科技术物理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微波半导体电子研究所和丹麦的科研人员合作,研发出一种超级透镜,它能将光转化成初始辐射长度60%的特殊电磁波的形式,并能克服衍射极限问题。研究人员制成的集约型金属透镜是一块长宽5微米、厚度为0.25微米的方形电介质。透镜安置在厚0.1微米金膜上,而在金膜的反面镶嵌光栅。
      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光子学和二维材料中心主任瓦连京·沃尔科夫解释说,用激光脉冲照射上述金膜时,金膜和电介质之间的界面会产生等离极化激元,这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振荡现象,这种转换使得表面等离激元极化子可以在亚波长下聚焦,也就是说局部照射比原激光脉冲更强。
      俄罗斯科学院微波半导体电子研究所副所长、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二维材料和纳米器件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德米特里·波诺马廖夫解释超透镜的压缩光波原理时称,他们用计算机建模来选择合适尺寸的介电粒子和金表面衍射光栅的特性,发现表面的等离激元波在电介质的边缘和中心处相位速度不同,从而形成了等离激元纳米结构——高密度极化子等离激元区域。他说,这样可以对局部进行纳米级的强光波照射来实现在芯片上集成光子和等离激元设备,这样的信号载体设备输送信号的速度比同类电子产品要快得多。
      总编辑圈点
      一个物点经光学系统成像,由于衍射限制,得到的其实是一个光斑。若两个斑靠得太近,就会不好区分。要想突破它,就只能另辟蹊径,用新方法或者新材料。俄罗斯科研人员尝试将光转化成初始辐射长度60%的电磁波,突破衍射极限。费这么大劲,是因为如果能用光信号取代电信号来进行信息处理,跑得飞起的光子能大幅提升计算机运行速度,也能大幅降低计算机功耗。只是因为干涉问题存在,光芯片和光计算机的微型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0-06/24/content_447529.htm?div=-1
相关报告
  • 《太赫兹光波实现纳米级压缩》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5-09-22
    • 【内容概述】据科学网9月18日报道,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团队携手将太赫兹光波实现纳米级压缩:将波长超过50微米的太赫兹光波压缩至不足250纳米的层状材料内。团队选用一种由铪和硫族元素(如硫或硒)构成的层状材料——铪二硫属化物,借助声子极化子,成功地将波长超过50微米的太赫兹光波压缩到小于250纳米的范围,且能量损失极低。这为实现更高能效的太赫兹器件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实现该目标,团队使用了部署在德国亥姆霍兹德累斯顿-罗森多夫中心FELBE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上的近场光学显微镜。该显微镜具备极高的纳米级成像能力,能够直接观测太赫兹光波在铪二硫属化物中的压缩过程。 团队表示,该成果突破了太赫兹技术的现有局限,有望彻底改变光电集成的方式。这一进展将推动超紧凑型太赫兹谐振器与波导的研发,在环境监测、安全成像等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将铪二硫属化物集成至范德华异质结构中,可进一步对二维材料进行研究,为纳米级光电集成开辟新路径。 该研究不仅证实铪二硫属化物是太赫兹应用的理想平台之一,也为探索光与物质在超强甚至深强耦合状态下的新物理现象奠定了基础。未来,通过高通量材料筛选,有望发现更适用于太赫兹技术的新型材料,推动该关键领域持续创新。
  • 《利用激光器及吸水凝胶,MIT新技术可将物体缩至纳米级精度》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18-12-19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人员本月发布一种方法,把物体缩小至纳米级精度,即比显微镜可观察到的尺寸还小。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8日报道,这一微型化技术获称“内爆制造”,仅需一台激光器和常用于婴儿尿不湿的吸水性凝胶,便可以把物体缩小至原始尺寸的千分之一。 这项技术适用范围广。比如,开发比微芯片更小的纳米芯片电子产品。医学领域可能同样受益:不少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机器人粒子”与抗癌药物附着的方法,以便精准定位并“攻击”癌细胞。 “人们多年来一直试图发明更好的装置,以制造更小的纳米材料,”主持研究的麻省理工学院神经技术专家爱德华·博伊登说,“内爆制造”可以实现这一切。 研究人员借助激光器,用吸水性凝胶做出一个支架结构,随后添加金属、脱氧核糖核酸(DNA)或量子点微粒,继而缩小这一结构。每个维度可以缩小至原来的十分之一,整个体积缩小到原来的千分之一。 “内爆制造”出现前,类似激光技术只能制作二维结构,其他缩小三维物体的方法速度慢且在大多数实验室难以实现。 “内爆制造”所需激光器和吸水性凝胶为多数生物和工程实验室所具备。研究人员认为,这项微型化技术易“上手”,所有材料无毒性,人们甚至可以在自己家或学校尝试。 博伊登先前发明与微型化相反的放大技术,可将脑组织变大、以便观察。 研究报告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