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级空间分辨率的红外光探头实现远红外波段探测》

  • 来源专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知识集成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魏韧
  • 发布时间:2019-06-27
  • 拥有与所研究现象的空间和能量尺度相匹配的实验工具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对生物学、量子材料和电子学等领域的很多问题而言,这意味着需要同时具备纳米级空间分辨率与远红外能量探测的能力。例如,研究用于光电电路量子材料的集体电子振荡,生物系统中蛋白质分子的振动模式等。

    同步辐射红外纳米光谱(SINS)技术,将宽谱同步辐射与原子力显微镜结合在一起,实现纳米尺度上的红外成像和光谱分析。然而,由于缺少合适的光源和探测器,这项技术无法应用于远红外波段。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将SINS的应用范围延展到远红外的波长范围,开启了全新的实验机制,形成纳米尺度和远红外谱段下研究异质材料能力,有望用于从凝聚态物理到生物学的广泛领域。

    2014年,SINS在ALS光源上实验成功,并应用于光束线2.4和光束线5.4的用户终端站。该技术将红外光聚焦于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尖锐金属端,然后在尖端和样品表面收集反向散射光,并将其发送到探测器,空间分辨率一般为10~20nm,远小于光的波长,克服并超越衍射极限1000倍。

    可用波长范围主要取决于光学元素和探测器。探测器通常为汞-镉-碲(MCT)类型的,可探测范围没有达到远红外或更长的波长。传统的远红外探测器虽可以实现探测,但对于典型的AFM尖端振荡频率来说,探测反应速度太慢。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快速且高度敏感的铜掺锗(Ge:Cu)探测器,将SINS的可用波长范围拓展到31µm。

    为了证明该技术的适用性和普遍性,研究人员测量了不同类型的代表性功能材料,包括电介质和极性氧化物、有机分子系统以及超薄2D范德瓦尔斯材料;探测了许多行为和激发,包括晶格振动(声子)、自由电子振荡(等离子体激元)和分子振动。实验中,利用厚度、晶体取向和施加电压等高灵敏参数,确定各种材料的不同光谱特征。

    研究人员展示了通过施加静电电压调控石墨烯器件的远红外、纳米级等离子体属性的能力,为在远红外波段开展石墨烯以及其他新型2D材料的研究提供可能。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不断推动技术的发展,使其覆盖整个红外线波段范围,并一直延伸到太赫兹频率,以期在更宽的光谱范围内研究更丰富的新材料。

  • 原文来源:https://als.lbl.gov/expanding-the-infrared-nanospectroscopy-window/
相关报告
  • 《突破 | 研究人员利用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实现了红外波段的非视域成像》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12-04
    • 新兴的非视域成像技术可以观测即使位于拐角处或墙后的物体。在一项新的研究成果中,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新型探测器将这种方法从可见光波段扩展到近红外和中红外波长波段,这一进步对于无人驾驶车辆、机器人视觉、内窥镜和其他应用都特别有用。天津大学的Xiaolong Hu表示:“红外非视域成像可以帮助无人驾驶车辆检测和绕过直接不可见的障碍物,从而提高无人驾驶车辆的安全性和效率,使用近红外波段的光还可以帮助减少眼睛安全问题并降低背景噪音,从而有可能在白天进行更远距离的成像。”该成果是他的团队与天津大学的 Jingyu Yang 领导的团队合作完成的。研究人员首次展示了利用被称为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的先进光传感组件进行的非视域成像。该探测器在X射线至中红外波长范围内具有单光子灵敏度,使研究人员能够将成像技术的光谱范围扩展到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1560和1997纳米)。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种新的算法来进一步改善系统获得的图像。Hu说:“这一原理验证实验为更多研究机会和潜在应用打开了大门。将非视域成像推向中红外波段为许多应用带来了优势。除了改进机器人和车辆的导航之外,它还可以提高生物成像的信噪比。”该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Optics Express》期刊上。 研究人员现已经将非视域成像技术从可见光波段扩展到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该技术可以观测位于墙后的物体 打造一双敏感的眼睛 非视域成像技术利用光电探测器来探测视线外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多束反射光。与激光雷达和摄影等传统视距成像技术不同,非视域成像检测到的光线非常微弱,因此这需要非常高灵敏度的探测器。Hu说:“我们设计并制造了一种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它可以作为一双非常灵敏的眼睛,可以看到隐藏在角落里的物体,该探测器在近红外和中红外光谱范围内的探测效率优于其他单光子探测器,这使得在更长波长下进行非视域成像成为可能。”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基于单光子会破坏超导性的事实。这会产生可测量的电阻变化,从而可以高效地检测单个光子。在这项新工作中,研究人员制造了一个由40纳米宽的纳米线以分形图案排列的单光子探测器。这种图案在不同放大倍率下表现出相似的形状,使得有效检测所有偏振的光子成为可能。探测器被冷却至约 2 K(接近于绝对零度),这是实现超导性所必需的条件。 研究人员利用以分形图案排列的纳米线制造了一种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将成像技术的光谱范围扩展到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 红外成像 在证明他们的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比 InGaAs/InP 单光子雪崩二极管具有更好的时间分辨率和更低的噪声后,研究人员使用新的探测器在1560 和 1997 nm 处进行了非视域成像。他们在两种波长下都实现了小于 2 厘米的空间分辨率。他们还表明,使用他们的新算法重建的图像比使用其他方法重建的图像具有显着较低的均方根误差(衡量与理想图像的偏差的指标)。研究人员现在正在努力扩展他们的工作,探索其他感兴趣的波长,并研究如何将多个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排列成阵列,从而实现额外的功能。他们还想尝试使用他们的新系统在白天实现更远距离的非视域成像。
  • 《探索 | 可调谐红外双波段光电探测器,助力多光谱探测发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6-21
    • 红外双波段光电探测器是重要的多光谱探测器件,特别是近红外/短波红外区域,相较于可见光有更强的穿透能力,相较于中波红外可以以较低的损耗识别冷背景的物体,因此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军事领域。当前红外双波段探测器主要面临光谱不可调谐,器件结构复杂而不易与读出集成电路相结合的挑战。 近日,合肥工业大学先进半导体器件与光电集成团队在光电子器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种光谱可调谐的近红外/短波红外双波段探测器,相关研究成果以“Bias-Selectable Si Nanowires/PbS Nanocrystalline Film n–n Heterojunction for NIR/SWIR Dual-Band Photodetection”为题,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3: 2214996.)。第一作者为许晨镐,通讯作者为罗林保教授,主要从事新型高性能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及相关光电集成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该研究使用溶液法制备了硅纳米线/硫化铅异质结光电探测器(如图1(a)),工艺简单,成功将硅基探测器的光谱响应拓宽到2000 nm。基于有限元分析法的COMSOL软件分析表明,一方面,有序的硅纳米线阵列具有较大的器件面积,提升了载流子的输运能力,且纳米线阵列具有较好的周期性,入射光可以在纳米线结构之间连续反射,产生典型的陷光效应。另一方面,小尺寸的纳米线阵列可以看作是微型谐振器,可以形成HE??谐振模式,增强特定入射光的光吸收。 通过调制外加偏压的极性,器件可以实现近红外/短波红外双波段探测、近红外单波段探测、短波红外单波段探测三种探测模式的切换。器件还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在2000 nm光照下的探测率高达2.4 × 10¹? Jones,高于多数短波红外探测器。 图1 双波段红外探测器结构图及相关仿真和实验结果 图2 偏压可调的近红外/短波红外双波段探测及探测率随光强的变化曲线 此外,该研究还搭建了单像素光电成像系统(如图3(a)),在2000 nm光照下,当施加-0.15 V和0.15 V偏压时,该器件能对一个简单的英文字母实现成像。但是不施加偏压时,缺无法清晰成像。这表明只需要对器件施加一个小的偏置电压时,就可以将成像系统的工作区域从近红外调整到短波红外,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图3 光电成像系统及成像结果 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