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了模仿蜂类螳螂的新物种》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19-10-18
  • 克利夫兰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与收藏总监兼无脊椎动物学策展人加文·斯文森博士和前凯斯西储大学的研究生亨里克·罗德里格斯发现了一种新的螳螂物种,被描述为第一种明显模仿的螳螂物种。 黄蜂。 此外,新物种与新成立的维斯帕曼托科(Vespamantoida)属中的一个先前描述的物种结合在一起。 该小组的研究结果今天在在线期刊PeerJ上发布。

    这一新物种名为Vespamantoida wherleyi,于2013年在秘鲁亚马逊河附近的一场实地昆虫学调查中被发现。雄性标本被一个光捕捉器吸引,它明亮的颜色、黄蜂般的外形和行为立即吸引了研究小组的目光。

    “一般来说,大多数物种分化是在实验室或采集环境中发现和确认的,”Svenson博士解释说。“能有这样一个罕见的发现时刻,让你知道自己在这个领域发现了新东西,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

    螳螂呈现出明亮的橙红色,身体结构,不稳定的运动模式,甚至是大多数黄蜂特有的触角行为。这种明显的模仿风格,被称为贝氏拟态,是一种策略,在这种策略中,一种基本无害的生物采用一种已知会对潜在捕食者构成更大威胁的生物的外观,偶尔也采用一种行为。

    Svenson博士说:“在自然界中,当你故意引人注目时,你是在为某件事做广告。”“当你是一个很容易被捕食的物种时,你就会做广告,因为你想让捕食者认为你有毒,或者可能会伤害他们,或者任何让捕食者在追捕你之前三思的不愉快因素的组合。”

    在螳螂的世界里,植物的拟态是一个基本的策略,但成年黄蜂的拟态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仅限于一个家族,而黄蜂的拟态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在发现V. wherleyi之前,人们一直认为螳螂的拟态策略主要是帮助螳螂躲避捕食者,偶尔也会引诱猎物。螳螂引人注目的外表和行为代表了一种新型的防御模仿,通过螳螂模仿有害生物的自然防御信号来警告捕食者离开。这种策略在已知的螳螂中是独一无二的。

    “有大约2500种螳螂被描述,”Svenson博士说。“我打赌大约有5000人。所以,我认为我们已经成功了一半。我认为这个螳螂家族最有趣的事情是,大多数的成年螳螂都会模仿黄蜂,这对于螳螂来说是非常独特的。我认为下一个自然的事情是研究世系的进化生物学。如果黄蜂模仿在这个谱系中是成功的,为什么它没有在其他谱系中也进化?为什么这个家族中没有其他物种进化出色彩鲜艳的黄蜂拟态?我们只是不确定。”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在海洋中发现一类新的病毒》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02-01
    • 在从世界海洋中获取的水样本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类病毒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分析,这是因为它具有利用标准的测试方法无法检测到的特征。然而,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成功地分离出和研究这类难以捉摸的病毒中的一些代表性病毒。这类病毒提供了病毒进化过程中一个关键的缺失环节,并且在调节细菌群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关探究结果于2018年1月24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major lineage of non-tailed dsDNA viruses as unrecognized killers of marine bacteria”。 病毒是主要的细菌捕食者,而且这些研究结果提示着目前的细菌病毒(即噬菌体)多样性的观点存在着一个主要的盲点。这些结论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后研究员Kathryn Kauffman、土木与环境工程教授Martin Polz、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Libusha Kelly教授等人通过对海洋样本进行详细分析而得出的。 这些新鉴定出的病毒缺乏在大多数已经被分类和测序的细菌病毒表面上发现的“尾部(tail)”,而且具有几种其他的不同寻常的性质,从而导致它们在之前的研究中被遗漏掉。为了反映这一事实,这些研究人员根据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很难被抓住的人物,将这个新的病毒群体命名为Autolykiviridae。而且,不同于那些仅仅捕食一种或两种细菌的典型病毒,这些没有尾部的病毒类型能够感染数十种不同的细菌类型(通常是来自不同的物种),从而突显出它们的生态重要性。
  • 《科学家发现DNA能与泛素结合 对DNA修复意义重大》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06-08
    •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降解”这一重要生物学机制。上面这串文字虽然看似复杂,但却很好理解:如果把蛋白比作是细胞内的快递包裹,“泛素”就是包裹上的特殊二维码。当细胞“扫”到这个二维码,就会降解相应的蛋白,维持细胞内的动态平衡。 正是由于泛素化在蛋白质平衡中的作用太过关键,许多研究泛素的学者往往只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蛋白质上。但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魏文毅教授课题组则成功跳出了思维框架的限制。他们发现,DNA竟也能与泛素结合,且对于DNA的修复有重要意义。这一刷新认知的发现刊登在了最新一期的《科学》子刊《Science Signaling》上,并得到了《科学》官网的特别介绍。 他们是怎么发现泛素还和DNA有关的呢?这还要从DNA的修复说起。我们知道,DNA存储着我们的遗传信息,一旦DNA出现损伤而得不到及时修复,就有可能引起癌症等严重后果。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在DNA断裂处,会出现多聚泛素链的积聚,而缺少这些泛素则会导致DNA损伤修复出现缺陷。 “然而到目前为止,泛素化被认为只参与蛋白修饰,以调控蛋白降解,或是蛋白与蛋白的相互结合,”研究人员们在论文里写道:“我们好奇多聚泛素链能否执行和蛋白无关的其他功能?如果能,它又是怎么起作用的?”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研究人员们首先检测泛素蛋白能否与DNA直接结合。一系列实验表明还真能!而且,研究人员们还做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发现:仅有一类多聚泛素链能与DNA结合。此类泛素链是由赖氨酸-63(K63)相连形成的。 这就引申出了下一个问题,为啥只有这一种泛素能结合DNA?它究竟对DNA有怎样的影响?后续研究表明,一旦K63相连的泛素链出现突变,削弱了与DNA的结合能力,DNA受损处的多聚泛素链水平就会下降,对DNA的修复产生不利影响。作者们在论文中指出,无论是在酵母细胞,还是在哺乳动物细胞里,此类泛素链对于DNA的及时修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DNA是否能得到正确修复,决定了细胞是否健康。而不少癌症的病因,正是由于遗传信息上出现了错误。那么,K63相连的泛素链,和癌症是否有着关联呢?果不其然,在线上的数据库中,研究人员们从肺癌、黑色素瘤、以及乳腺癌的患者中找到了3个泛素基因里的突变,会影响到其与DNA的结合。这些发现也表明,最新得到阐明的泛素功能,可能与癌症等疾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