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学家发现新一类半金属》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8-22
  • 从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获悉,该中心田明亮研究员课题组通过对层状结构的PtBi2在40特斯拉高磁场下的量子输运特性测量及第一性原理能带计算研究,发现层状结构的PtBi2是新一类三重简并拓扑半金属,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拓扑半金属材料具备奇异的磁输运性质,如手性负磁阻、巨磁电阻、极高的载流子迁移率等特点,在未来低能耗电子学器件应用上具有重要价值,因而成为国际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研究方向之一。

    此前实验发现的拓扑半金属材料有三种,分别为狄拉克(Dirac)半金属、外尔(Weyl)半金属、节线(nodal-line)半金属,且三种材料中包含的准粒子均为四重或两重简并费米子,即在同一个能级态同时存在两种或者四种半奇数自旋数。但是目前人们仅在钨—碳型材料WC和MoP中确认存在三重简并费米子。

    科研人员制备了高质量的具有三角格子特征的层状PtBi2单晶样品,利用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的水冷磁体和混合磁体对其磁输运性质进行了详细表征研究,并进一步利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层状PtBi2的能带结构。结果表明,层状结构的PtBi2是新一类三重简并拓扑半金属,且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相对于WC和MoP两种材料,PtBi2的三重简并点离费米面较近,可直接对应为新奇费米子的特性。二是层状PtBi2易于解理,在制备器件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这对制备小尺寸微纳器件及性能的调控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这项研究工作对促进人们认识电子拓扑物态,发现新奇物理现象,开发新型电子器件以及深入理解基本粒子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 原文来源: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18-08/22/content_702792.shtml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在海洋中发现一类新的病毒》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02-01
    • 在从世界海洋中获取的水样本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类病毒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分析,这是因为它具有利用标准的测试方法无法检测到的特征。然而,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成功地分离出和研究这类难以捉摸的病毒中的一些代表性病毒。这类病毒提供了病毒进化过程中一个关键的缺失环节,并且在调节细菌群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关探究结果于2018年1月24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major lineage of non-tailed dsDNA viruses as unrecognized killers of marine bacteria”。 病毒是主要的细菌捕食者,而且这些研究结果提示着目前的细菌病毒(即噬菌体)多样性的观点存在着一个主要的盲点。这些结论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后研究员Kathryn Kauffman、土木与环境工程教授Martin Polz、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Libusha Kelly教授等人通过对海洋样本进行详细分析而得出的。 这些新鉴定出的病毒缺乏在大多数已经被分类和测序的细菌病毒表面上发现的“尾部(tail)”,而且具有几种其他的不同寻常的性质,从而导致它们在之前的研究中被遗漏掉。为了反映这一事实,这些研究人员根据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很难被抓住的人物,将这个新的病毒群体命名为Autolykiviridae。而且,不同于那些仅仅捕食一种或两种细菌的典型病毒,这些没有尾部的病毒类型能够感染数十种不同的细菌类型(通常是来自不同的物种),从而突显出它们的生态重要性。
  • 《科学家发现DNA能与泛素结合 对DNA修复意义重大》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06-08
    •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降解”这一重要生物学机制。上面这串文字虽然看似复杂,但却很好理解:如果把蛋白比作是细胞内的快递包裹,“泛素”就是包裹上的特殊二维码。当细胞“扫”到这个二维码,就会降解相应的蛋白,维持细胞内的动态平衡。 正是由于泛素化在蛋白质平衡中的作用太过关键,许多研究泛素的学者往往只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蛋白质上。但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魏文毅教授课题组则成功跳出了思维框架的限制。他们发现,DNA竟也能与泛素结合,且对于DNA的修复有重要意义。这一刷新认知的发现刊登在了最新一期的《科学》子刊《Science Signaling》上,并得到了《科学》官网的特别介绍。 他们是怎么发现泛素还和DNA有关的呢?这还要从DNA的修复说起。我们知道,DNA存储着我们的遗传信息,一旦DNA出现损伤而得不到及时修复,就有可能引起癌症等严重后果。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在DNA断裂处,会出现多聚泛素链的积聚,而缺少这些泛素则会导致DNA损伤修复出现缺陷。 “然而到目前为止,泛素化被认为只参与蛋白修饰,以调控蛋白降解,或是蛋白与蛋白的相互结合,”研究人员们在论文里写道:“我们好奇多聚泛素链能否执行和蛋白无关的其他功能?如果能,它又是怎么起作用的?”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研究人员们首先检测泛素蛋白能否与DNA直接结合。一系列实验表明还真能!而且,研究人员们还做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发现:仅有一类多聚泛素链能与DNA结合。此类泛素链是由赖氨酸-63(K63)相连形成的。 这就引申出了下一个问题,为啥只有这一种泛素能结合DNA?它究竟对DNA有怎样的影响?后续研究表明,一旦K63相连的泛素链出现突变,削弱了与DNA的结合能力,DNA受损处的多聚泛素链水平就会下降,对DNA的修复产生不利影响。作者们在论文中指出,无论是在酵母细胞,还是在哺乳动物细胞里,此类泛素链对于DNA的及时修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DNA是否能得到正确修复,决定了细胞是否健康。而不少癌症的病因,正是由于遗传信息上出现了错误。那么,K63相连的泛素链,和癌症是否有着关联呢?果不其然,在线上的数据库中,研究人员们从肺癌、黑色素瘤、以及乳腺癌的患者中找到了3个泛素基因里的突变,会影响到其与DNA的结合。这些发现也表明,最新得到阐明的泛素功能,可能与癌症等疾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