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火花法”制备高电催化性能纳米合金获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22
  • 近日,过程工程所杨军研究员团队与韩国首尔国立大学Mansoo Choi教授团队合作研发了具有较好普适性的“电火花(Sparking Mashup)”技术制备合金纳米颗粒,并利用该技术成功制备出包括互溶金属,不互溶金属和高熵纳米合金在内的平均粒径为5 nm的55种不同的合金纳米颗粒。该制备方式突破了湿化学方法在不互溶金属和高熵纳米合金合成中的局限性,可有效减少催化剂中贵金属的用量,在保持甚至提升其电催化活性的同时,大大降低催化剂成本。
      由于金属纳米合金在电催化应用方面的具大潜力,其设计与制备一直是纳米科学技术领域的热点课题,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纳米合金中不同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活性金属的电子构型并产生协同效应,极大提升其在电化学反应中催化活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特别是对于Pt和Pd等贵金属,通过与过渡金属合金化的方式,可有效减少贵金属在催化剂中的用量,在保持甚至提升其电催化活性的同时,大大降低催化剂成本。
      互溶金属构成的纳米合金可以通过湿化学方法制备与调控。然而,针对不互溶金属或物理化学性能有显著差异的多种金属构成的合金(高熵纳米合金),其合金化仍然面临巨大挑战,需要突破湿化学法的局限,发展和应用新的制备方式和技术。该研究团队制备的纳米合金具有超小颗粒尺寸,由于不同组分之间的电子效应及颗粒清洁的表面,使得这种方法制备的含铂或钯的纳米合金在甲醇和乙醇的电催化氧化中表现出了优异的催化性能。研究人员表示,下一步要对含铂或钯的纳米合金进行进一步优化,以提高其在直接醇类燃料电池中的性能。该纳米合金的制备方式有望为燃料电池和其它可再生能源领域创造低成本、高活性和耐用性的催化剂。
      这项研究已于8月17日发表在Elsevier出版社旗下的《Matter》杂志(DOI: 10.1016/j.matt.2020.07.027)。在首尔国立大学工作的冯继成博士和过程工程所陈东副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相关报告
  • 《过程工程所等制备出高电催化性能纳米合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03
    • 纳米级的金属合金(纳米合金)在电催化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纳米合金中不同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改变活性金属的电子构型并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提高其在电催化反应中的活性,耐久性和选择性方面的性能。 与廉价的过渡金属合金化是减少使用相对昂贵的金属(例如Pt和Pd)的有效方法,通常可以通过湿化学方法合成和定制由可混溶金属组成的纳米合金。然而,由于化学和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由各种不混溶的金属或不相似元素组成的纳米合金(称为高熵纳米合金)的工程设计仍然具有挑战性。 最近,首尔国立大学(SNU)的MansooChoi教授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IPE)的杨军教授提出了一种名为“电火花(Sparking Mashup)”的用于电催化应用的非常规纳米合金合成方法。利用该技术,他们制备出包括互溶金属、不互溶金属和高熵纳米合金在内的平均粒径为5nm的55种不同的合金纳米颗粒,成功突破湿化学方法在不互溶金属和高熵纳米合金合成中的局限性,所获得的纳米合金的组成和尺寸也可以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参数来控制。 得益于它们的微小尺寸,不同组分之间的电子相互作用以及清洁的表面,所制备的含Pt/Pd纳米合金在甲醇和乙醇的电催化氧化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研究的下一个目标集中在优化含Pt/Pd的纳米合金上,以进一步提高其在直接酒精燃料电池中催化电化学反应的性能。 杨教授说:“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希望可以为各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及其他领域创造出具有成本效益,高活性和持久性的电催化剂。”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光催化制氢领域取得系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0-21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朴玲钰研究员课题组在光催化产氢方面取得系列新进展,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于Nano Energy (2020, 67, 104287)、Nano Today(DOI: https:// doi.org/ 10.1016/ j.nantod. 2020. 100968)及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 anie.202009633)上。   目前,工业制氢主要依靠煤、天然气重整,这个过程加剧了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太阳能作为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约4×1020 J / h),通过光催化过程,将其转化为清洁高效的氢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理想途径,近几十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备受关注。朴玲钰课题组分别通过光催化水分解和甲酸分解两个过程,实现了高效、稳定的光催化产氢,并为该过程的合理评价提出了系统分析与建议。         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有两种类型,全分解水制氢(2H2O → 2H2 + O2)和半反应分解水制氢(H2O + 牺牲剂→ H2 + 氧化产物)。过去的几十年,全解水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依然存在诸多障碍难以逾越,如效率低、稳定性差、体系复杂及成本和安全等问题。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Nano Energy 2017, 41, 488-493; Appl. Catal B: Environ 2018, 220, 471-476等),朴玲钰课题组首次提出了高效、高值光催化分解水过程,即光催化分解纯水获得氢气的同时,制备双氧水(2H2O → H2 + H2O2)。该过程优势显著,形成H2O2是动力学更有利的2电子过程。同时氢氧逆反应被显著抑制,效率极大提升;产物为纯气态H2和更高价值的液态H2O2;消除了分离、纯化成本与安全问题且产物价值大大提升。该过程一举多得,符合实际需求,具有强大应用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no Energy (2020, 67, 104287)上。    甲酸无毒、廉价、氢含量高且稳定,是理想的液态储氢介质。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上(Joule 2018, 2, 549-557),朴玲钰课题组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发现,水作为催化剂促进甲酸分解产氢的高效发生,这是本领域首次对水作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进行的报道。水可以有效地降低光催化分解甲酸的活化能,提高反应效率(提高2~4倍),同时水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重要的是,水的助催化作用具有普适性,可适用于不同半导体材料(CdS、g-C3N4、TiO2等)和不同的产氢助剂体系(CoP、Pt、Pd、Ru、Au等)。该研究提升了科研人员对同类反应中水催化作用的关注度,相关成果发表于纳米科学领域知名期刊Nano Today (2020, DOI: https:// doi.org/ 10.1016/ j.nantod. 2020.100968)。   对光催化体系进行催化剂评价过程中,目前还缺乏一个充分、准确的评价体系,导致了对不同催化剂或催化体系难以进行一致、可靠的评估。基于此,朴玲钰课题组从量子效率与太阳能转换效率的准确计算、催化剂使用及环境控制等多个角度,结合文献和实验结果,系统分析了多种参数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初步建议,提出了一个更全面、准确且易执行的光催化制氢评价体系。该工作为开发一个更合理、广泛接受和公平的光催化产氢评价体系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上述成果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 (2020, DOI: 10.1002/ anie. 202009633)上。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曹爽助理研究员等为上述工作的第一作者,合作者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刘新风研究员、施兴华研究员等。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等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