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环境来源真菌活性代谢产物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8-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仲伟茂及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等科研人员合作,在南海沉积环境来源真菌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Organic Letters (DOI: 10.1021/acs.orglett.8b01880)和Marine Drugs (DOI: 10.3390/md16040136)上。

    仲伟茂和相关团队从南海沉积环境来源真菌Eurotium sp. SCSIO F452中分离得到3对对映异构体variecolortins A-C (1-3),其中化合物1具有新颖的裂环anthronopyranoid 结构骨架,并且具有一个罕见的2-oxa-7-azabicyclo[3.2.1]octane片段;化合物2和3具有新的6/6/6/6四环cyclohexene-anthrone结构骨架。该类化合物由吲哚二酮哌嗪生物碱和蒽醌衍生聚合而成,但其结构上有别于已报道的4个具有pyrano-anthrone骨架的variecolortides化合物。研究人员利用核磁共振、质谱、X-ray单晶衍射等技术,确定了化合物variecolortins A-C (1-3)新颖结构的平面结构和相对构型。旋光特征和圆二色谱提示化合物1-3可能以外消旋体的形式存在,通过手性拆分、ECD量子化学计算确定了所有化合物的绝对构型。化合物抗氧化和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1的抗氧化活性是(±)-1的近3倍,(+)-2和(+)-3具有一定的SF-268和HepG2细胞毒活性,而(±)-2和(±)-3无活性,推测化合物的绝对构型对其活性有一定影响;进一步的molecular docking初步研究显示,对映体的活性差异可能与它们同潜在靶标的疏水相互作用以及氢键形成有关。以上研究成果发表在Organic Letters上。

    此外,研究人员还从该菌株中发现了另外4个新吲哚生物碱(4-7)、1个新双苯基嘧啶衍生物(17)及一系列其他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8-16)。化合物4和5是一对具有hexahydropyrrolo[2,3-b]indole结构骨架的差向异构体,化合物17在海洋天然产物中十分少见,该类化合物多见于化学合成产物。化合物6、8-10、13、15显示了高于阳性对照Vc的抗氧化活性。该研究成果发表在Marine Drugs上。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5561.html
相关报告
  • 《高等真菌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雷洁
    • 发布时间:2016-05-09
    • 高等真菌由于特殊的生长方式和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能够产生结构新颖多样并且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这些天然产物为药物和生物农药的开发提供了先导资源,例如杀菌剂strobilurins (嗜球果伞素)、抗生素pleuromutilins (截短侧耳素)、抗肿瘤的illudins (隐杯伞素)、抑制线虫的omphalotins等。随着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技术的发展,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由于受遗传背景复杂、遗传操作困难等因素的制约,高等真菌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研究一直落后于细菌及低等真菌(Front. Microbiol. 2015, 6, 127)。 综合运用有机化学以及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前体指导的生物合成,进一步研究了褐盖韧革菌中结构多样的混源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机制。首次在基因与酶学水平上确定了参与其中氧化脱羧关键反应的单氧化酶VibMO1,从而证实了长久以来的推测:异戊烯基取代的对苯二酚类化合物(有时也称之为混源萜meroterpenoids)很可能来源于异戊烯基取代的对羟基苯甲酸的氧化脱羧。单氧化酶VibMO1的发现,还为真核生物辅酶Q形成过程中催化类似反应的酶基因鉴定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该研究还证明了由异戊烯基对羟基苯甲醇通过发散生物合成途径(a divergent pathway)形成韧革菌素类混源萜,其中3-取代的γ丁内酯类化合物Vibralactone G (8)新颖的生物合成途径,还是首次在天然产物化学中报道。研究结果加深了对次生代谢产物结构多样性产生机制的认识,为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此外,硕士生周慧等研究人员还从褐盖韧革菌克隆鉴定了能够催化FPP形成以δ-cadinol为主产物的倍半萜合酶BvCS,该酶很有可能参与褐盖韧革菌倍半萜Boreovibrins的生物合成。
  • 《海绵共附生毛球腔属真菌活性代谢产物及降脂机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7-30
    • 海绵是多孔滤食性无脊椎动物,是大量海洋微生物的栖息地,是海洋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绵自身物理防御差,海绵共附生的微生物往往能够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来协助海绵抵抗捕食者,这些代谢产物结构独特,生物活性丰富,是海洋药物及其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刘永宏学科组长期从事海洋微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研究,学科组庞小艳博士对采自徐闻的美丽属海绵来源毛球腔属真菌进行了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近期在呋喃酮类化合物降脂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学科组从毛球腔属真菌SCSIO41009中分离发现多个新颖多样的聚酮类结构,其中Setosphalides A和B为首次发现具有5, 5螺环缩酮类骨架的苯酞类衍生物,部分化合物显示有抗菌,抗氧化活性。该成果于2018年8月9日,在《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天然产物杂志)发表后被评为当月“Most Read Articles”。在此基础之上,通过与潍坊医学院创新药物研发中心宋伟国教授和郭守东教授合作,对这些聚酮类结构进行了降血脂活性研究。通过以LXRα和PPARα为靶标的体外模型筛选,发现其中新颖呋喃酮化合物5-hydroxy-3-methoxy-5-methyl-4-butylfuran-2(5H)-one降低胆固醇的效果优于阳性对照药物非诺贝特,降低甘油三酯的效果优于LXRα激动剂T0901317,且细胞毒性远低于阳性对照T0901317,研究其机制发现该呋喃酮化合物可以促进胆固醇外排,并可影响胆固醇逆向转运过程中关键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而起到良好的降脂活性,该研究揭示了呋喃酮化合物在降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药用价值。该成果于2020年4月6日,发表在《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细胞与分子医学杂志)上。 本研究中美丽属海绵共附生真菌由林秀萍副研究员分离鉴定,真菌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工作由庞小艳博士在王俊锋副研究员指导下完成,活性筛选和机制研究由潍坊医学院创新药物研发中心合作完成。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和广州市珠江新星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链接: [1]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natprod.8b00345 [2]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cmm.1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