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共附生毛球腔属真菌活性代谢产物及降脂机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7-30
  • 海绵是多孔滤食性无脊椎动物,是大量海洋微生物的栖息地,是海洋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绵自身物理防御差,海绵共附生的微生物往往能够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来协助海绵抵抗捕食者,这些代谢产物结构独特,生物活性丰富,是海洋药物及其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刘永宏学科组长期从事海洋微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研究,学科组庞小艳博士对采自徐闻的美丽属海绵来源毛球腔属真菌进行了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近期在呋喃酮类化合物降脂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学科组从毛球腔属真菌SCSIO41009中分离发现多个新颖多样的聚酮类结构,其中Setosphalides A和B为首次发现具有5, 5螺环缩酮类骨架的苯酞类衍生物,部分化合物显示有抗菌,抗氧化活性。该成果于2018年8月9日,在《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天然产物杂志)发表后被评为当月“Most Read Articles”。在此基础之上,通过与潍坊医学院创新药物研发中心宋伟国教授和郭守东教授合作,对这些聚酮类结构进行了降血脂活性研究。通过以LXRα和PPARα为靶标的体外模型筛选,发现其中新颖呋喃酮化合物5-hydroxy-3-methoxy-5-methyl-4-butylfuran-2(5H)-one降低胆固醇的效果优于阳性对照药物非诺贝特,降低甘油三酯的效果优于LXRα激动剂T0901317,且细胞毒性远低于阳性对照T0901317,研究其机制发现该呋喃酮化合物可以促进胆固醇外排,并可影响胆固醇逆向转运过程中关键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而起到良好的降脂活性,该研究揭示了呋喃酮化合物在降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药用价值。该成果于2020年4月6日,发表在《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细胞与分子医学杂志)上。

    本研究中美丽属海绵共附生真菌由林秀萍副研究员分离鉴定,真菌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工作由庞小艳博士在王俊锋副研究员指导下完成,活性筛选和机制研究由潍坊医学院创新药物研发中心合作完成。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和广州市珠江新星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链接:

    [1]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natprod.8b00345

    [2]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cmm.15012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ac.cn/xwzx/kydt/202007/t20200724_5644950.html
相关报告
  • 《南海礁栖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药用天然产物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7-03
    • 礁栖海藻是珊瑚礁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藻共附生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依存,通过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构建化学防御体系,帮助宿主海藻抵抗捕食者和致病微生物,维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平衡。这些微生物代谢产物往往结构新颖、活性独特,是新型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宝贵来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刘永宏学科组长期从事海洋微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研究,学科组周雪峰研究员对我国南海永兴岛附近低潮带珊瑚礁来源的腔节藻进行了多年的共附生微生物代谢产物研究,近期在新颖天然产物和药物先导物发现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学科组通过抗菌、杀虫和细胞毒活性筛选,结合LC-MS化学排重策略,从腔节藻共附生真菌中筛选出4株代谢产物丰富、具有潜在化学防御功能的活性菌株。对其中赭曲霉Jcma1F17进行优化发酵,在先前发现罕见的硝基苯酯倍半萜化合物基础上(MedChemComm 2014, 5, 701),进一步挖掘获得6个硝基苯酯倍半萜,并发现其具有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和NF-κB抑制活性(J. Nat. Prod. 2018, 81, 92)[1]。该类化合物发表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杨震教授团队对其进行了化学全合成(Org. Lett. 2018, 20, 4298)。学科组通过微生物发酵大量制备硝基苯酯倍半萜,并与南方医科大学合作进行深入的抗炎免疫活性研究。通过体内外模型筛选发现其中NS4可显著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生成以及骨吸收功能,并阐明作用机制,揭示其在治疗骨质疏松和骨破坏疾病中的药用价值。成果于2020年6月30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药理学权威期刊《英国药理学杂志》(IF 7.73)(Brit. J. Pharmacol. doi:10.1111/bph.15179)[2]。 从旋孢腔菌SCSIO41401无海盐发酵物中分离发现多个新颖的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其中含有罕见肟基的小树孢菌素J,可选择性抑制肾癌ACHN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J. Nat. Prod. 2018, 81, 1406)[3]。在含海盐培养基中,该菌新产生4个螺环γ内酰胺类化合物,筛选发现新化合物螺圆孢菌素X对多种甲型流感病毒具有显著抑制活性,包括对“达菲”耐药株H274Y(抑制率IC50 1.2 μM)。机制研究表明螺圆孢菌素X作用于病毒感染早期,作用靶标为不易产生耐药的RNA聚合酶PB2-cap结合域。论文在《天然产物杂志》发表后被评为当月“Most Read Articles”(J. Nat. Prod. 2018, 81, 2722)[4]。 在LC-MS导向下,从青霉菌SCSIO41402发酵物中快速定向分离获得两个骨架新颖的sorbicillinoid类化合物,其中sorbicillfuran B为自然界首例桔霉素骈合sorbicillinoid骨架,具有抑制HL-60细胞增殖活性。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有机与生物分子化学》(Org. Biomol. Chem. 2019, 17: 8721)[5]。Sorbicillfuran B被国际权威杂志《天然产物报告》Hot off the Press栏目选为“热点化合物”(Nat. Prod. Rep. 2019, 36, 1614)。 从拟盘多毛孢菌SCSIO41403中分离鉴定26个次生代谢产物,其中新化合物17个,包括具有COX-2抑制活性的二苯甲酮类新化合物(J. Antibiot. doi:10.1038/s41429-020-0308-3)[6]和7个烯炔对苯二酚类新化合物。活性筛选发现其中新颖的烯炔对苯二酚糖苷pestalotioquinoside C对肝X受体α具有较好的激活作用,在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代谢类疾病中具有潜在药用价值。这类海藻微生物来源“稀缺”药源分子被《天然产物杂志》作为2020年4月刊的内页封面图片形式展示(J. Nat. Prod. 2020, 83,1258)[7]。 刘永宏学科组从礁栖腔节藻来源的4株共附生真菌中分离鉴定56个天然产物,其中新化合物29个,合作筛选发现多个具有抗肿瘤、抗流感、激活肝X受体α和抗炎免疫抑制活性的先导化合物,为研究礁栖海藻化学防御物质和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化学功能物质增加了新的维度,为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和海洋创新药物研发奠定基础。 本研究中腔节藻由学科组杨斌副研究员采集,共附生真菌由林秀萍副研究员分离鉴定,真菌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工作由硕士生王健娇(论文3-7)和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生谭艳辉(论文1,2)在周雪峰研究员指导下完成,活性筛选和机制研究由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论文1,2,4,6,7)合作完成。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的资助。
  • 《微生物所在真菌间交流激活新颖小分子的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5-10
    • 真菌的生存环境非常复杂,在自然界,真菌与细菌、植物、动物乃至人类的共存普遍存在。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以及生存环境的多变致使真菌进化出一套独特的机制去应答环境并与环境中的生物进行交流。这种交流和对自然界的应答促使真菌产生结构新颖、复杂、类型多样化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为新药发现提供丰富资源。然而,真菌是如何与环境中微生物进行交流,分子机制和生化机理是什么?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尹文兵研究组一直致力于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基因调控机制及功能研究。近期,该研究组在研究模式真菌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和其他真菌互作中,筛选出一株内生真菌石斛附球菌(Epicoccum dendrobii),引起构巢曲霉次级代谢谱的全局变化(图1)。他们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在共培养过程中,石斛附球菌可引发至少4个属的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发生显著变化(图1),表明该菌作为供体菌具有普适性机制去刺激受体菌,同时受体菌通过调控次级代谢的变化作为响应,进而导致一些新的次级代谢产物产生(图1)。 然而,这种响应是如何实现的呢?以构巢曲霉和石斛附球菌的共培养体系为模式,尹文兵研究组从生物、化学及遗传学等方面对其响应的机制进行了解析。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表明,构巢曲霉中有15.4%的基因被显著上调,19%被显著下调,22个次级代谢产物产量显著提高,并鉴定出8个聚酮类化合物新结构Aspernidines(图1)。转录组数据分析结合基因敲除和回补实验,证明了构巢曲霉中响应刺激的关键调控元件是全局性调控因子VeA的等位蛋白——VeA1蛋白(缺失了VeA的前36个氨基酸),并且与Velvet复合体中的LaeA和VelB协同参与调控(图2)。他们进一步研究发现,下游转录因子SclB受VeA1蛋白的调控,参与了Aspernidines等多个生物合成基因簇的调控激活,揭示出一个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图2)。同时,这一调控网络也在烟曲霉中得到了验证。 该研究首次提出了部分功能缺失的VeA1蛋白的代谢调控功能,揭示了真菌间共培养时由VeA1介导,通过LaeA-VeA1-VelB复合体,再经由下游转录因子SclB的复杂响应调控网络(图2),为真菌-真菌共培养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是对自然界中真菌与多物种共存状态下的应答与交流机制的初步探索,与此同时,也为新型天然产物的开发提供了有效的策略。 上述研究成果以研究长文(Article)形式快速发表在国际期刊Science Advances(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o6094),题为“Fungal-fungal cocultivation leads to widespread secondary metabolite alteration requiring the partial loss-of-function VeA1 protein”。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尹文兵研究组王刚博士和特别研究助理冉火苗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尹文兵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计划以及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