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开发出用于二维半导体逻辑电路的一维金属相新结构》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与量子信息
  • 发布时间:2024-07-05
  • 据半导体行业观察微信公众号7月5日报道,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范德华量子固体中心主任 JO Moon-Ho 领导的研究小组实施了一种新方法,使用一维金属作为超小型晶体管的栅极电极实现了宽度小于 1 纳米的一维金属材料的外延生长。该小组应用此工艺开发了一种用于二维半导体逻辑电路的新结构。

    半导体器件的集成度取决于栅极电极的宽度和控制效率,栅极电极控制晶体管中的电子流动。在传统的半导体制造工艺中,由于光刻分辨率的限制,将栅极长度减小到几纳米以下是不可能的。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研究团队利用了二维半导体二硫化钼 (MoS?) 的镜孪晶边界 (MTB) 是宽度仅为 0.4 纳米的一维金属这一事实。他们将其用作栅极电极,以克服光刻工艺的限制。

    本研究通过在原子水平上控制现有二维半导体的晶体结构,将其转化为一维 MTB,实现了一维 MTB 金属相。这不仅代表了下一代半导体技术的重大突破,也代表了基础材料科学的重大突破,因为它展示了通过人工控制晶体结构大面积合成新材料相。

    IEEE 的《国际器件与系统路线图》(IRDS)预测,到 2037 年,半导体节点技术将达到约 0.5 纳米,晶体管栅极长度为 12 纳米。研究团队证明,由 1D MTB 栅极施加的电场调制的通道宽度可以小至 3.9 纳米,大大超出了未来的预测。

    研究团队开发的 1D MTB 晶体管在电路性能方面也具有优势。用于硅半导体器件小型化的 FinFET 或 Gate-All-Around 等技术由于器件结构复杂,容易产生寄生电容,导致高集成电路不稳定。而 1D MTB 晶体管由于结构简单、栅极宽度极窄,可以将寄生电容降至最低。

    JO Moon-Ho主任表示:“通过外延生长实现的一维金属相是一种新型材料工艺,可应用于超小型半导体工艺,有望成为未来开发各种低功耗、高性能电子设备的关键技术。”

    该研究成果以题名《Integrated 1D epitaxial mirror twin boundaries for ultrascaled 2D MoS2 field-effect transistors》于7月3日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24-01706-1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2NDgzNTQ4MA==&mid=2247744512&idx=7&sn=98e88802262446cd99d1a4348c8eb18e&chksm=ce6e3ef7f919b7e1badd52742400a0a88fb76a4a4e4bf9bb867a7f9c7a362038ac5dd72ca273#rd
相关报告
  • 《韩国机械材料研究所首次开发出用于大规模生产4英寸二维半导体的等离子体蚀刻技术》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李衍
    • 发布时间:2023-07-27
    • 据Newswise网6月22日报道,韩国机械材料研究所(KIMM)和成均馆大学的研究团队宣布确定了通过使用三种气体混合物的等离子体蚀刻和基于密度函数的蚀刻来控制大规模(4英寸)MoS2原子层的机制,使用基于等离子体的反应离子蚀刻机(RIE)设备开发出用于MoS2的大规模(4英寸)原子层蚀刻技术。 等离子体刻蚀工艺作为最有可能突破传统刻蚀工艺限制的技术,受到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然而,等离子体蚀刻的主要缺点之一是工艺之后杂质(氟,“F”)残留在半导体表面上,因此,需要额外的步骤来去除这些残留物。出于这个原因,制备满足原子级精度和超高纯度的MoS2层需要高度复杂的等离子体工艺设计。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计算筛选系统来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最先进的计算筛选系统,该系统模拟了候选气体的表面反应,并结合了最佳气体混合物以获得超细工艺质量。这种方法的一个关键进步是,与传统的基于实验的制造相比,筛选系统大大减少了等离子体工艺的开发时间和成本。研究人员还特别研究了表面反应的原子机制,并确定了工艺气体对MoS的作用? 基板,使混合气体配方合理化(Ar+O? + CF?).* 该研究成果以题名“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 Guided High-Purity Layer Control of 4 in. MoS? by Plasma RIE”发表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上。
  • 《《自然·纳米科技》报道金属所二维本征铁磁半导体研究最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06
    • 电调控磁性是自旋电子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磁性材料中如果能赋予门电压的调控特性,将会为自旋阀等自旋器件增加一个具有巨大应用前景的调控自由度,从而实现自旋场效应管。近年来,随着二维范德华材料家族的发展,各种新物理现象不断涌现。二维范德华材料主要优势之一是由于Z轴维度降低,原有块体中的静电屏蔽减弱,从而可以对本征二维半金属或者半导体构建场效应器件,用来做传感器或者逻辑运算器件。在范德华材料中,少数层磁性二维半导体材料目前在各领域得到广泛研究,产生了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然而,基于本征铁磁半导体二维材料的场效应器件至今研究甚少,而静电场调制其磁性的研究更是缺乏。   近期,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张志东研究员、韩拯研究员主导,在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陈院森研究组、金属所杨腾副研究员、长沙理工丁美教授的主要合作下,联合国内外多家单位成功在Cr2Ge2Te6少数层本征铁磁二维半导体中利用固态门电压调控手段,实现了电荷与自旋的双重双极全电操控。该工作于7月2日在《自然·纳米科技》(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在线发表。   团队采用惰性气氛下原子层厚度的垂直组装,将3.5nm厚Cr2Ge2Te6少数层材料封装于两层氮化硼之中,解决了母材料空气中稳定性欠佳的问题。通过微纳米加工手段制备得到场效应器件,并进行系统的低温电学与磁学测量。电输运测量表明,少数层Cr2Ge2Te6在铁磁居里温度(~65K)以下,保持了载流子导通性,并且能够实现电子与空穴的双极场效应。室温下施加1V源漏电压,可得到数十微安的开态电流,开关比达到104以上。居里温度以下的低温微区磁光Kerr测量表明,该型纳米器件在门电压调控下,磁性亦能得到有效调控,并且与电输运相仿,存在双极门电压可调特性。证实了基于二维范德华铁磁半导体的自旋场效应器件的可行性。   金属所杨腾副研究员对本体系做了系统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微磁学模拟,计算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十分吻合。模拟表明,该体系中存在特殊的自旋极化的能带,间接带隙的上下带边分别由Cr-d贡献的自旋多子态和Te-p贡献的自旋少子态,造就了实验上观测到的自旋与电荷的双重双极场效应。   少数层Cr2Ge2Te6是目前已知的首个拥有内禀自旋和电荷态密度双重双极可调特性、可将信息存储和逻辑运算集成为同一个单元的二维本征铁磁半导体材料。该工作为继续寻找室温本征二维铁磁半导体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由于二维材料通常具备可大规模制备与柔性可穿戴等特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陈院森研究组主导了低温微区磁光测量;金属所先进炭材料研究部孙东明研究员、北京大学物理系叶堉教授、长沙理工大学丁美教授在器件制备和分析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包括北京大学、长沙理工、重庆大学、日本东京中央电力研究所在内的多家单位参与了本工作。金属研究所博士生王志、博士生董宝娟、山西大学博士生张桐耀、长沙理工丁美教授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韩拯研究员、杨腾副研究员、陈院森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青年相关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等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