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所等在二维本征铁磁半导体研究中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07-11
  • 电调控磁性是自旋电子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磁性材料中如果能赋予门电压的调控特性,将会为自旋阀等自旋器件增加一个具有巨大应用前景的调控自由度,从而实现自旋场效应管。近年来,随着二维范德华材料家族的发展,各种新物理现象不断涌现。二维范德华材料主要优势之一是由于Z轴维度降低,原有块体中的静电屏蔽减弱,从而可以对本征二维半金属或者半导体构建场效应器件,用来做传感器或者逻辑运算器件。在范德华材料中,少数层磁性二维半导体材料目前在各领域得到广泛研究,产生了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然而,基于本征铁磁半导体二维材料的场效应器件至今研究甚少,而静电场调制其磁性的研究更是缺乏。

      近期,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张志东、韩拯主导,在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陈院森研究组、金属所副研究员杨腾、长沙理工大学教授丁美的主要合作下,联合国内外多家单位成功在Cr2Ge2Te6少数层本征铁磁二维半导体中利用固态门电压调控手段,实现了电荷与自旋的双重双极全电操控。该工作于7月2日在《自然-纳米科技》(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在线发表。

      团队采用惰性气氛下原子层厚度的垂直组装,将3.5nm厚Cr2Ge2Te6少数层材料封装于两层氮化硼之中,解决了母材料空气中稳定性欠佳的问题。通过微纳米加工手段制备得到场效应器件,并进行系统的低温电学与磁学测量。电输运测量表明,少数层Cr2Ge2Te6在铁磁居里温度(~65K)以下,保持了载流子导通性,并且能够实现电子与空穴的双极场效应。室温下施加1V源漏电压,可得到数十微安的开态电流,开关比达到104以上。居里温度以下的低温微区磁光Kerr测量表明,该型纳米器件在门电压调控下,磁性亦能得到有效调控,并且与电输运相仿,存在双极门电压可调特性。证实了基于二维范德华铁磁半导体的自旋场效应器件的可行性。

      杨腾对该体系做了系统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微磁学模拟,计算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十分吻合。模拟表明,该体系中存在特殊的自旋极化的能带,间接带隙的上下带边分别由Cr-d贡献的自旋多子态和Te-p贡献的自旋少子态,造就了实验上观测到的自旋与电荷的双重双极场效应。

      少数层Cr2Ge2Te6是目前已知的首个拥有内禀自旋和电荷态密度双重双极可调特性、可将信息存储和逻辑运算集成为同一个单元的二维本征铁磁半导体材料。该工作为继续寻找室温本征二维铁磁半导体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由于二维材料通常具备可大规模制备与柔性可穿戴等特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陈院森研究组主导了低温微区磁光测量;金属所先进炭材料研究部研究员孙东明、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叶堉、长沙理工大学教授丁美在器件制备和分析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包括北京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重庆大学、日本东京中央电力研究所在内的多家单位参与了本工作。金属所博士生王志、博士生董宝娟、山西大学博士生张桐耀、长沙理工大学丁美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韩拯、杨腾、陈院森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青年相关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等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cas.cn/zkyzs/2018/07/158/kyjz/201807/t20180710_4657668.shtml
相关报告
  • 《《自然·纳米科技》报道金属所二维本征铁磁半导体研究最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06
    • 电调控磁性是自旋电子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磁性材料中如果能赋予门电压的调控特性,将会为自旋阀等自旋器件增加一个具有巨大应用前景的调控自由度,从而实现自旋场效应管。近年来,随着二维范德华材料家族的发展,各种新物理现象不断涌现。二维范德华材料主要优势之一是由于Z轴维度降低,原有块体中的静电屏蔽减弱,从而可以对本征二维半金属或者半导体构建场效应器件,用来做传感器或者逻辑运算器件。在范德华材料中,少数层磁性二维半导体材料目前在各领域得到广泛研究,产生了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然而,基于本征铁磁半导体二维材料的场效应器件至今研究甚少,而静电场调制其磁性的研究更是缺乏。   近期,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张志东研究员、韩拯研究员主导,在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陈院森研究组、金属所杨腾副研究员、长沙理工丁美教授的主要合作下,联合国内外多家单位成功在Cr2Ge2Te6少数层本征铁磁二维半导体中利用固态门电压调控手段,实现了电荷与自旋的双重双极全电操控。该工作于7月2日在《自然·纳米科技》(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在线发表。   团队采用惰性气氛下原子层厚度的垂直组装,将3.5nm厚Cr2Ge2Te6少数层材料封装于两层氮化硼之中,解决了母材料空气中稳定性欠佳的问题。通过微纳米加工手段制备得到场效应器件,并进行系统的低温电学与磁学测量。电输运测量表明,少数层Cr2Ge2Te6在铁磁居里温度(~65K)以下,保持了载流子导通性,并且能够实现电子与空穴的双极场效应。室温下施加1V源漏电压,可得到数十微安的开态电流,开关比达到104以上。居里温度以下的低温微区磁光Kerr测量表明,该型纳米器件在门电压调控下,磁性亦能得到有效调控,并且与电输运相仿,存在双极门电压可调特性。证实了基于二维范德华铁磁半导体的自旋场效应器件的可行性。   金属所杨腾副研究员对本体系做了系统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微磁学模拟,计算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十分吻合。模拟表明,该体系中存在特殊的自旋极化的能带,间接带隙的上下带边分别由Cr-d贡献的自旋多子态和Te-p贡献的自旋少子态,造就了实验上观测到的自旋与电荷的双重双极场效应。   少数层Cr2Ge2Te6是目前已知的首个拥有内禀自旋和电荷态密度双重双极可调特性、可将信息存储和逻辑运算集成为同一个单元的二维本征铁磁半导体材料。该工作为继续寻找室温本征二维铁磁半导体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由于二维材料通常具备可大规模制备与柔性可穿戴等特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陈院森研究组主导了低温微区磁光测量;金属所先进炭材料研究部孙东明研究员、北京大学物理系叶堉教授、长沙理工大学丁美教授在器件制备和分析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包括北京大学、长沙理工、重庆大学、日本东京中央电力研究所在内的多家单位参与了本工作。金属研究所博士生王志、博士生董宝娟、山西大学博士生张桐耀、长沙理工丁美教授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韩拯研究员、杨腾副研究员、陈院森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青年相关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等资助。
  • 《半导体所二维半导体的磁性掺杂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21
    • 近年来,二维范德华材料例如石墨烯、二硫化钼等由于其独特的结构、物理特性和光电性能而被广泛研究。在二维材料的研究领域中,磁性二维材料具有更丰富的物理图像,并在未来的自旋电子学中有重要的潜在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掺杂是实现二维半导体能带工程的重要手段,如果在二维半导体材料中掺杂磁性原子,则这些材料可能在保持原有半导体光电特性的同时具有磁性。近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研究员魏钟鸣、李京波带领的科研团队,在铁掺杂二维硫化锡(Fe-SnS2)晶体的光、电和磁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硫化锡(SnS2)是一种光电性能优异的二维范德华半导体材料,也是目前报道的光电响应时间最快的二维半导体材料之一。该材料无毒、环境友好,含量较丰富而且易于制备。该研究团队通过用传统的化学气相输运法摸索生长条件,获得不同掺杂浓度的高质量的Fe-SnS2单晶,然后通过机械剥离法获得二维Fe-SnS2纳米片。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结果表明,Fe原子是替位掺杂在Sn原子的位置,并且均匀分布。通过生长条件的调控,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可以获得一系列不同的晶体,铁的掺杂浓度分别为2.1%、1.5%、1.1%。单层Fe0.021Sn0.979S2的场效应晶体管测试表明该材料是n型,开关比超过106,同时迁移率为8.15cm2V-1s-1,光响应度为206mAW-1,显示了良好的光电性能。   单晶片磁性测试表明,SnS2是抗磁性的,Fe0.021Sn0.979S2和Fe0.015Sn0.985S2具有铁磁性,而Fe0.011Sn0.989S2则显示出顺磁性。实验测得Fe0.021Sn0.979S2的居里温度为31K。当温度为2K,外磁场沿垂直c轴和平行c轴方向时可以获得不一样的磁性,即强烈的磁各向异性。理论计算表明,Fe-SnS2的磁性来源于Fe原子与相邻S原子的反铁磁耦合,而相邻Fe原子间是铁磁耦合,这样在这种磁性原子掺杂材料中就形成了长程铁磁性。该研究表明铁掺杂硫化锡在未来的纳米电子学、磁学和光电领域有潜在的应用。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人才计划、面上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