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在龙胆族叶绿体基因组进化和系统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20-10-11
  • 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已普遍应用于重建植物“生命之树”研究中。大多数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呈环状四分体结构,包含约80个蛋白编码基因。叶绿体基因组由于缺乏重组而通常被认为是连锁的单一基因座;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叶绿体基因组中不同区域以及不同编码基因具有不同的核酸替代速率,经受不同的自然选择压力。目前对于叶绿体单基因或不同功能组基因的进化研究还很少。另外,传统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系统基因组学研究通常直接将叶绿体基因组直接串联起来进行系统树构建,因此单基因遗传变异导致的系统发育不一致性往往被忽略。

    龙胆族包含龙胆亚族和獐牙菜亚族,大多数物种生长在青藏高原高山草甸及流石滩,包含许多著名的高山花卉和药用植物,如龙胆、獐牙菜、秦艽、扁蕾等,是理解高山植物演化和适应性的良好类群。龙胆族内系统关系也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基于DNA片段的系统学研究往往不能提供很好的分辨率。

    武汉植物园系统与进化学科组采集了龙胆族10个属的样品,进行叶绿体基因组测序,探讨龙胆族系统发育关系以及叶绿体基因组进化。系统发育分析得到了各属之间稳健的系统关系,其中獐牙菜属不是单系。研究发现单基因系统树之间存在很大的变异,而将所有基因串联建树掩盖过了单基因带来的差异。超过一半的基因导致龙胆族混乱的系统关系,其中包括常用分子标记。这可能解释了以往使用DNA片段的研究无法很好的重建该族系统发育关系。对核苷酸替代率的估计显示,不同叶绿体基因之间以及不同功能组基因之间存在广泛的替代率异质性。比较分析表明,核糖体蛋白基因和RNA聚合酶基因在龙胆族叶绿体基因中具有较高的替代率和遗传变异;参与光合作用的编码基因较为保守。比较分析揭示了rpoC2基因具有较高系统发育信息性,可用作龙胆族分类学研究的条形码。此外,龙胆族叶绿体蛋白编码基因组都经历着纯化选择,纯化选择对有害变异的过度清除可能会模糊对系统发育关系的推断。

    该研究首次利用系统基因组学揭示龙胆族内系统发育关系,为以后研究该族物种的起源和进化打下基础。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揭示了广泛的进化速率异质性和质体基因间的遗传变异;同时揭示了普遍存在的单基因树系统发育不一致,突出了在未来的系统基因组学研究中考虑基因树异质性的必要性。相关研究成果以“Plastome phylogenomic study of Gentianeae (Gentianaceae): widespread gene tree discordanc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evolutionary rate heterogeneity of plastid genes”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BMC Plant Biology。系统与进化课题组博士生张旭为论文第一作者,王恒昌研究员指导完成。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86/s12870-020-02518-w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仙人掌科植物--丝苇的叶绿体基因组解析和系统学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20-10-11
    • 仙人掌科(Cactaceae)是美洲干温地区被子植物中最著名、种类最丰富的科之一。该科为单系,隶属于石竹目马齿苋亚目。在该目中,仙人掌科形成了一个单独的分支,其与土人参属、马齿苋属和Anacampseroteae科合称为ACPT分支。该分支的基部位置为土人参属,该属与由Anacampseroteae科、仙人掌科和马齿苋属组成的亚分支构成姐妹群。然而,该分支成员之间的系统学关系仍不清楚。仙人掌科植物几乎都是新大陆的特有种,只有附生植物丝苇(Rhipsalis baccifera(J.S.Muell.) Stearn)在新大陆和旧大陆都有自然分布。因此,本科中这个具有独特分布式样的物种吸引了许多研究人员的注意。然而,目前该物种在分子层面的研究还不充分,未见关于该物种叶绿体全基因组分析的报道。 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与分类学科组首次对在肯尼亚Kasigau森林采集的丝苇完整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分析。 研究发现,丝苇的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22,333 bp,包括一个大单拷贝区( LSC )( 81,459 bp ),一个小单拷贝区(SSC)( 23,531 bp )和两个均为8530 bp的反向重复区( IR )。该叶绿体基因组共包含110个基因,其中有7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1个tRNA基因,4个rRNA基因和2个假基因(图1)。与8种马齿苋亚目ACPT分支的物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丝苇基因组有较多的重排,在其LSC区域反常地出现了19个基因反转,就碱基数目而言,这是首次在石竹目下发现如此大规模的结构变异(图2)。在仙人掌亚科中,SSC区域中的倒位很常见,在丝苇和 Carnegiea gigantea的rbcL-trnM区域观察到了另一长6 kb的基因倒位。  该研究选取了36个石竹目下的物种,以Genlisea aurea和Tanaecium tetragonolobum为外类群,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数据开展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支持ACPT分支的各科均为单系。在系统发育树中,丝苇位于仙人掌科这一分支的基部。叶绿体基因的大量的重排表明丝苇在进化过程中发生过多次突变事件。该研究为今后关于丝苇和马齿苋亚目的进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图3)。 研究成果以“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 of Rhipsalis baccifera, the only Cactus with Natural Distribution in the Old World: Genome Rearrangement, Intron Gain and Loss, and Implications for Phylogenetic Studies” 为题,近期在国际学术期刊《Plants》上发表。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的支持。该学科组的肯尼亚籍学生Millicent Akinyi Oulo和中国籍学生杨家鑫、董翔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胡光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学科组多名学生参与此项研究。
  • 《武汉植物园揭示高山植物适应高海拔环境的基因组水平趋同进化》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11-10
    •     趋同进化指不同物种在适应相似环境压力下,呈现出相同进化特征的现象,是体现自然选择在进化中作用的直接证据。利用基因组数据解析趋同进化的分子机制,为理解物种极端环境适应性进化提供重要线索。青藏高原地貌复杂多样,环境异质性强,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高山生境易受环境变化影响,是探究物种适应性进化的天然实验室。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的许多植物具有“温室”状苞叶结构、密被长棉毛以及垫状结构等趋同进化的现象。然而,高山植物适应高海拔环境分子水平的趋同进化仍待进一步研究。   武汉植物园王恒昌研究员团队首次获得了高山植物菊科风毛菊属苞叶雪莲和蓼科大黄属苞叶大黄高质量基因组,并整合已公开发表的高山植物基因组,在被子植物层级探讨了植物适应高海拔环境的趋同进化分子机制。结果发现,高山植物基因组中抗病相关的基因家族发生收缩,推测与生长在高海拔恶劣环境下的病原菌较少有关。基因选择压力和蛋白进化速率的综合分析表明,与自交不亲和、细胞壁修饰、DNA修复和抗逆性相关的基因或通路发生趋同进化,是高山植物适应极端寒冷、高紫外线辐射和缺氧环境重要的遗传基础。利用苞叶雪莲不同组织的转录组数据,揭示了与角质层蜡质和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在叶状苞片中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了适应性“温室”性状的分子机理。该研究采用整合生物学思想,在基因组水平剖析高海拔环境适应的分子趋同进化,对深入理解高山植物的适应策略和多样性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以“Genomic convergence underlying high-altitude adaptation in alpine plants”为题,发表于植物学领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系统与进化课题组特别研究助理张旭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王恒昌研究员、昆明植物所邓涛研究员和孙航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第二次青藏科考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