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同义突变的隐性上位效应通过表观转录调控赋予黄瓜驯化特性》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朱晓琳
  • 发布时间:2025-07-14

  • 发表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作    者:杨学勇(通讯作者)


        在传统认知中,同义突变(不改变氨基酸序列的DNA变异)由于不影响蛋白质功能而长期被视为“沉默突变”。近年来陆续有研究发现,尽管同义突变不影响蛋白质序列,却影响了诸多转录或转录后的生物学过程,然而在多细胞生物中同义突变能调控生物性状的直接遗传证据始终缺失。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是真核生物中最丰富的RNA修饰之一。m6A修饰的动态变化影响RNA的稳定性、剪切、翻译和转运等过程,然而,m6A修饰决定生物学性状的直接遗传证据仍然匮乏。

        黄瓜果实长度是重要的驯化性状,直接决定黄瓜产量。黄瓜在由野生种到栽培种的驯化过程中,果实长度增加了数倍,然而遗传驯化机理仍不清楚。研究人员前期通过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发现位于1号染色体,控制果长的FL1,其短瓜性状实际是由两个紧密连锁的FL1.1和FL1.2共同决定,FL1.2对FL1.1位点的隐性上位性效应。通过固定FL1.2位点为野生等位基因,研究人员筛选了超过1万个重组单株,最终发现了在特定基因型背景下发挥作用的FL1.1的隐秘突变(cryptic variation)。FL1.2编码乙烯合成限速酶ACS2,在野生和栽培黄瓜中ACS2存在3个同义突变,2个内含子突变和1个在5'UTR区的Indel变异。研究将目标变异锁定在第三个外显子的1287位C>T同义突变,该单个同义突变可改变ACS2的蛋白水平4-5倍。团队同时开发了适用于瓜类作物的单碱基编辑工具,将ACS2野生等位基因的1287位的C编辑为T,导致ACS2蛋白水平降低、黄瓜果实变长,从而直接证明了该同义突变的遗传功能。

        与FL1.2互作的基因FL1.1编码m6A阅读蛋白YTH1。研究揭示了ACS2和YTH1上位互作调控果长驯化的遗传机理:野生黄瓜中,ACS2的1287C同义突变形成了m6A motif(DRACH),增加了临近1286位A碱基上的m6A修饰水平和ACS2蛋白翻译效率;YTH1与ACS21287C的m6A修饰互作进一步增强了其翻译效率和乙烯剂量,抑制细胞分裂,导致果实变短。在栽培黄瓜中,ACS2的1287T同义突变则破坏了1286位A碱基上m6A修饰,导致ACS2蛋白水平和乙烯剂量降低,细胞分裂抑制解除,因此果实伸长。通过解析了同义突变调控ACS2翻译效率的机制,发现m6A修饰和突变导致的mRNA结构变化决定了ACS2翻译效率的改变。通过在单分子水平分析ACS2的mRNA结构构象的多样性,发现相比ACS21287T,野生等位基因ACS21287C主要的mRNA构象在突变附近均为单链的较松散的状态;m6A修饰进一步使得其中相对最紧凑的结构构象向更松散的构象转变。因此m6A可能通过稳定并调节构象转换,维持整个mRNA的结构平衡。

        在作物驯化过程中,同义突变可能因受到选择压力而被保留,通过改变转录后基因表达(如翻译效率)来发挥作用。该研究的结论挑战了传统认知,同时凸显出同义突变在作物改良策略中可能具有重要价值。未来深入研究同义突变在RNA修饰与结构调控中的功能,有望为作物改良开辟新的路径。该研究则首次在机体水平证明了单个同义突变通过m6A修饰和mRNA结构调控驯化性状,暗示了同义突变长久以来被忽略的重要功能。

    发表日期:2025-7-1

  • 原文来源: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5)00674-9
相关报告
  • 《Cell | 染色质状态依赖性调控和先导编辑的表观遗传操作》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15
    • 2024年4月11日,华盛顿大学, HHMI Jay Shendure团队在Cel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hromatin context-dependent regulation and epigenetic manipulation of prime editing的研究。该研究通过建立新的分子生物学方法,阐述了影响PE效率的表观遗传因子,并且开发出基于表观遗传“编辑”从而有效操纵PE效率的新方法。 首先,为了探究PE在不同染色质环境的工作效率,作者建立了一个T7-assisted reporter mapping assay,这个方法可以高效地定位所有随机插入基因组的PE reporter (synHEK3)。通过比较4000多个位点的编辑效率,作者发现PE效率与H3K79me2正相关,而且可以被表观遗传特性有效预测。通过深入分析,发现转录延伸是高效PE的决定因素。 其次,为了研究chromatin context-dependent regulation,即表观遗传环境(cis-chromatin environment)和反式作用因子的相互作用,作者开发了一种基于单细胞测序(sci-RNA-seq3)的技术。通过将该技术运用在PE和pooled genetic screen中,作者可以将细胞受到的遗传干扰和不同染色质环境中的PE响应联系起来,进而发现chromatin context-dependent regulator – HLTF。 最后,作者试图利用操纵编辑位点周围的表观遗传环境来改变编辑效率。通过CRISPRoff降低编辑基因的转录,PE效率能够被显著降低,证明了PE编辑效率和转录的紧密联系。反之,通过CRISPR activation对编辑基因启动子的预激活,PE效率可以被大幅提升。例如,对于基因CREB3L3,一个效率仅为5%的epegRNA在激活基因表达后,可以被提升到66%(16.5x)。作者还证明了此方法对多种细胞环境(K562,iPSCs),所有突变类型都有很好的提升效果。 此工作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可以用来研究chromatin context-dependent regulation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当运用在基因编辑中,作者发现了调控PE效率的重要因子。这些方法对研究其他chromatin-associated processes都会有广泛意义。
  • 《动物研究所合作揭示调控灵长类器官衰老的表观转录组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13
    • m6A是目前已知的真核细胞mRNA上最为常见的一类化学修饰,它的建立、读取和擦除分别受到相应甲基化酶(writer)、结合蛋白(reader)以及去甲基化酶(eraser)的动态可逆调控。研究表明,m6A能够通过调节mRNA的剪接、出核、稳定性以及翻译等生命周期活动,参与调控机体的诸多生理或病理进程,包括胚胎发育、肿瘤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等。然而,在生理性衰老过程中,m6A对于器官稳态维持的调控作用以及关键分子机制均有待阐明。   2023年4月6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曲静研究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慈维敏研究组以及张维绮研究组在Nature Aging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m6A epitranscriptomic regulation of tissue homeostasis during primate ag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猴)生理性衰老的多器官研究模型,同时结合基于基因编辑和人类干细胞定向分化的研究体系,通过系统绘制器官和细胞衰老过程中RNA m6A修饰的动态图谱,解析了RNA甲基化修饰及相关基因表达稳态的变化规律,并深入阐释了METTL3–m6A–NPNT通路调控骨骼肌衰老的新型机制。   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通过对年轻和年老食蟹猴的肝脏、骨骼肌和心脏进行系统的组织学分析发现,脂肪蓄积增加、炎症因子上调以及核纤层蛋白Lamin B1下调是三种组织衰老的共性特征;此外还发现骨骼肌中的凋亡细胞增加、肌纤维萎缩、以及心脏中的心肌纤维肥大等组织特异的衰老相关退行性变化。随后,通过联合分析三种组织的m6A表观修饰图谱及相应的转录组图谱,研究人员揭示了m6A修饰和基因表达稳态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不同组织共性和特性的衰老调控规律。相较于肝脏和心脏,研究人员在骨骼肌中特异性地检测到了整体m6A修饰的减少以及核心甲基化酶METTL3表达水平的降低。进而通过CRIPSR/Cas9技术,研究人员建立了由人类胚胎干细胞衍生的METTL3敲除的肌管细胞,发现METTL3的缺失导致肌管细胞发生萎缩、凋亡以及加速衰老等退行性变化,与衰老骨骼肌的表型一致。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揭示了NPNT作为METTL3的下游效应因子发挥维持骨骼肌细胞稳态的作用,而慢病毒载体介导的METTL3或NPNT回补表达均能一定程度上延缓人类肌管细胞的衰老。最后,通过METTL3酶活抑制剂处理以及METTL3酶活突变体过表达等相关实验,研究人员证实了METTL3通过m6A催化活性依赖的方式促进NPNT的表达以及维持肌管细胞的稳态,并且发现m6A结合蛋白IGF2BP1可以结合并稳定受到m6A修饰的NPNT mRNA。   综上所述,该研究系统揭示了三种重要的灵长类器官/组织在生理性衰老过程中的动态m6A修饰变化及其与基因表达稳态的关系,并且深入阐明了METTL3–m6A–NPNT通路维持人类骨骼肌稳态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深化了人们对m6A参与维持人类器官功能稳态的认识以及对衰老的表观转录调控机理的理解,为研究骨骼肌衰老提供了一个有效整合灵长类器官模型和人类干细胞衍生物体系的系统性平台,同时也为延缓骨骼肌衰老或治疗与年龄相关的骨骼肌退行疾病(如肌少症)提供了潜在的分子靶标和干预策略。   该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多家机构合作完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慈维敏研究员和张维绮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曲静研究员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武泽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路明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刘迪、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史悦副研究员、任捷研究员以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思研究员为文章的并列第一作者。该研究同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运桂研究员、肖景发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妥研究员的合作与支持,并获得了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等项目的大力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3587-023-00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