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app逆转非人灵长类动物晚期埃博拉病毒疾病》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防治
  • 编译者: 张玢
  • 发布时间:2014-10-21
  • 名为MB-003(ZMapp)的单克隆抗体合成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该药物是三个人源化抗体的血清混合物,由美国Mapp生物制药公司、Defyrus公司、LeafBio(Mapp生物制药的商业部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和加拿大公共卫生署联合研究开发。该药物已在猕猴身上开展了药物试验,试验疗效达到100%[62]。2014年7月31日,两名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美国医护人员接受了该种药物的治疗。一位患者在施药后有好转的迹象,并已完全康复;另一位患者则因出现并发症而宣告死亡。

  • 原文来源: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14/n7520/full/nature13777.html
相关报告
  • 《埃博拉病毒病治疗药物Zmapp》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政策信息
    • 编译者:严舒
    • 发布时间:2014-09-26
    • 埃博拉实验性治疗药物 ZMapp ZMapp该药物是由总部设在美国圣地亚哥的生物技术公司Mapp Biopharmaceutical Inc.研发,是用于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在研药物,目前还未经过有效性及安全性试验。Zmapp由三种不同的单克隆抗体共同作用,可粘附于埃博拉病毒蛋白质达到阻止病毒入侵的作用。 此前两名来自美国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在服用Zmapp后都有转好的迹象,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表示,Zmapp是否有效还需要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的检验。且ZMapp的供应量有限,又为未上市实验性治疗药物,所以仍不能销售,也不能用于寻常治疗。 ZMapp是Mapp公司部分基于一种名为 MB-2003的单克隆抗体鸡尾酒疗法衍生出的治疗药物,目标靶点为病毒包膜的糖蛋白。早先的 MB-2003试验用于小鼠及除人类外的灵长类动物感染埃博拉病毒1~2天之内的暴露后预防治疗。而ZMapp的效果明显优于其前身 MB-2003。 目前,ZMapp的研发尚处于最早的探索阶段,计划开展一期临床试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及下属的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美国国防部国防威胁降低局(DTRA)、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下属生物医药高级研究开发局 (BARDA)正为此试验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协助支持。 由于现在尚无获得批准的埃博拉病毒病干预措施,世界卫生组织于8月11日的小组会中讨论认定使用这类虽未得到认可的潜在治疗及预防措施是不违反道德的。3 埃博拉病毒诊断 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于2014年8月5日宣布授权在紧急状态下进行埃博拉病毒的体外诊断。这种名为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DoD) Ebola Zaire (Target 1) Real-Time PCR (TaqMan®) (EZ1 rRT-PCR) Assay的检验可用于三类人群:有类似于埃博拉感染后的临床症状、接触过病毒源的人员、处在病毒高风险传播环境中的人员。此项授权应用于军事人员、救援人员、紧急响应人员的实验室检测。 检测原理主要是用从TRIZOL灭活的全血或TRIZOL灭活的血浆样本中血提取病毒RNA后,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分析。而能用于此RT-PCR的硬件只包括: ABI 7500 FAST DX实时荧光定量分析仪、来自BioFire Defense的联合生物制剂识别和诊断系统(JBAIDS)仪器或罗氏的LightCycler实时荧光定量PCR。而FDA的授权中同时表示此项检验仅限于在美国国防部指定的实验室中使用特定的仪器进行。 1. http://www.cdc.gov/vhf/ebola/outbreaks/guinea/qa-experimental-treatments.html 2. http://www.niaid.nih.gov/topics/ebolaMarburg/research/Pages/default.aspx 3. http://www.afro.who.int/en/clusters-a-programmes/dpc/epidemic-a-pandemic-alert-and-response/outbreak-news/4254-ebola-virus-disease-west-africa-13-august-2014.html 4. http://www.fda.gov/MedicalDevices/Safety/EmergencySituations/ucm161496.htm#
  • 《Science | 口服奥贝司韦可保护非人灵长类动物免受苏丹埃博拉病毒感染》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16
    • 2024年3月15日,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发表了题为Oral administration of obeldesivir protects nonhuman primates against Sudan ebolavirus的文章,揭示了口服抗病毒药物obeldesivir在对抗埃博拉病毒等引起的致命性出血性疾病中的强大效力。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针对obeldesivir的抗病毒疗效展开了研究。obeldesivir是由吉利德科学开发的口服抗病毒药物,其中的关键成分是一种处于3期临床阶段的RNA聚合酶抑制剂。初步的体外测试结果显示,obeldesivir对埃博拉病毒、苏丹型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均表现出有效的抑制作用(上述病毒都属于丝状病毒科)。随后,研究人员进一步在灵长类动物模型上评估了obeldesivir的抗病毒效能,他们通过肌肉注射给实验动物注射了致命剂量的苏丹型埃博拉病毒,随后自感染后24小时起,每日口服obeldesivir治疗,连续进行了10天。观察结果显示,接受obeldesivir治疗的五只动物全都存活了下来,而接受安慰剂治疗的两只对照组动物则死于病毒感染。这些结果表明,在感染苏丹型埃博拉病毒24小时内开始接受obeldesivir治疗,可有效避免致命性感染的发生。此外,进一步的研究表明,obeldesivir不仅有助于减缓炎症反应,还能激活免疫系统,为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这些发现对于应对埃博拉病毒及相关疫情具有重要意义,表明obeldesivir可作为一种预防措施,允许医护人员对埃博拉病毒高风险人群进行早期干预,从而预防病毒引发的严重症状。此外,obeldesivir还可为一线医务人员提供即时的防护。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项研究的结果证明了obeldesivir具有广泛的抗埃博拉病毒活性,但其效力与安全性仍需在更广泛的动物模型上进行验证,并最终在人体内进行临床测试。埃博拉病毒有多个亚型,其中扎伊尔埃博拉病毒(Zaire ebolavirus)是最常导致疫情的亚型,其次是苏丹型埃博拉病毒。由于苏丹型埃博拉病毒爆发的间隔较长,因此对这一亚型的药物或疫苗进行实地验证存在一定挑战。论文的通讯作者Tom Geisbert博士指出,如果这种药物在现实中被大规模应用,人们可以更迅速地遏制疫情。他强调,这种方法可能为人类应对埃博拉疫情提供更宽广的治疗窗口,尤其是在疫情迅速扩散的情况下尤为重要。他解释说,尽管研究中所采用的灵长类动物被注射了非常大剂量的病毒以模拟实验室事故中的极端情况,但这并不能完全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病毒传播情况。 在资源匮乏的地区,尤其是丝状病毒疫情频发之处,疾病的控制与治疗面临巨大挑战。这项研究突出了obeldesivir在病毒暴露后防护与治疗丝状病毒感染方面的潜力,特别是其口服给药的方式在疫情管理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该药物可常温保存,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且初步研究显示其对几乎所有已知的埃博拉病毒亚型以及马尔堡病毒均有效。目前,尚无经批准的治疗方法或疫苗能够同时有效对抗多种丝状病毒,obeldesivir有潜力变革未来应对丝状病毒爆发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