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涛等-JGR-SE:地幔柱造成的塔里木克拉通地壳非均匀性及其后续构造演化效应》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 彭皓
  • 发布时间:2024-11-28
  • 地幔柱一般认为是来源于核幔边界,它具有更高的温度,当上升至稳定大陆克拉通岩石圈底部时,会形成大量岩浆并和上覆岩石圈相互作用;这些岩浆会侵入到地壳,或大量喷发至地表形成大火成岩省(LIP)。关于地幔柱是加强还是弱化克拉通,至今学术界仍存在很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地幔柱活动会导致克拉通岩石圈沿着薄弱带减薄并触发大陆裂解;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地幔柱导致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熔融,形成一个贫水、亏损、增厚的地幔根,使克拉通增强。而克拉通浅部沉积层和基底结构和组分记录了地幔柱岩浆活动及相关变形,研究克拉通浅部地壳岩浆活动空间分布规律,可以帮助认识地幔柱对克拉通演化的影响。

    位于青藏高原西北侧的塔里木盆地是研究地幔柱对克拉通改造以及流变性影响的理想场所。主要原因包括:(1)塔里木盆地深部是前寒武纪克拉通岩石圈;(2)在早二叠世(距今270 – 290 Ma), 塔里木盆地内发育大面积溢流玄武岩和流纹岩(面积达约250000 km2),形成塔里木大火成岩省,地质记录和地球化学分析揭示它是地幔柱和塔里木克拉通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航磁异常显示,该地幔柱头部位于塔里木西部巴楚隆起附近;(3)塔里木内部具有明显的东西向形变差异,盆地东部晚石炭世之后地层基本未发生变形,而盆地西部地幔柱头部位置基底及以上地层发生明显隆起和错断,表现出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挤压的远程响应。因此塔里木地区是研究地幔柱改造克拉通的天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和环境演变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博士研究生李文涛、王旭副研究员、梁晓峰副研究员、田小波研究员、陈凌研究员和其他单位合作者一起,利用塔里木盆地内部的两期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 (TLM和TASTE,见图 1c),使用多频率接收函数和及其振幅比联合反演方法,准确约束塔里木盆地内部上地壳剪切波速度(Vs)结构。此外,他们将高频率接收函数剖面与地震反射剖面综合分析,获得了沿两个主要剖面的沉积层纵横波速比特征。

    结果显示塔里木盆地上地壳存在一个显著地震波速不连续面及多个较大尺度的高Vs异常。这一不连续面形态存在明显东西差异:在盆地东部,它整体深度约为3.5公里且比较平坦 ;但在盆地西部,它在巴楚隆起附近发生褶皱,被抬升至接近地表,并向西北和西南两侧延伸至超过6公里深度。高Vs异常的平均Vs值约为3.4 km/s,集中分布在巴楚隆起周围的上地壳不连续面之下。结合钻探数据、实验岩石物理数据以及前人地球物理观测分析表明,该不连续面对应于二叠纪早期地层的顶部,而高Vs异常则为二叠纪早期地幔柱的岩浆侵入体。该异常体空间分布和巴楚隆起下方地壳尺度的高横纵波速(Vp 和Vs)和高密度异常相吻合,支持其为地壳内部基性岩浆侵入的遗迹。而巴楚隆起附近强烈的构造变形与二叠纪岩浆侵入体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这表明,与东部相比,塔里木克拉通西部存在二叠纪地幔柱岩浆侵入所形成的非均匀特征,在新生代欧亚-印度碰撞挤压应力作用下,强烈的非均匀性使应变集中发生,造成局部化的新生代变形(图4)。该研究结果强调地幔柱岩浆侵入造成克拉通内部成分非均匀性,影响克拉通内部应变分布,不利于克拉通的长期稳定。

  • 原文来源:http://www.igg.cas.cn/xwzx/yjcg/202411/t20241125_7446166.html
相关报告
  • 《华北克拉通渤海海盆的成因及其对东亚大陆边缘双向弧后伸展的启示》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4-15
    • 渤海位于华北克拉通(NCC)东部。传统上,渤海海盆被认为是一个新生代盆地,边界为胶东半岛、华北平原、燕山山脉、辽河湾平原和辽东半岛,整体属于渤海湾盆地(BBB)的一部分。渤海湾盆地由华北平原、渤海海盆及辽河下游平原组成,总面积约为200,000平方公里。通常认为其为陆内伸展裂谷盆地,形成于弧后构造环境,是由于晚中生代和新生代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至欧亚板块之下所致。渤海湾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同时也是东亚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区域之一。渤海湾盆地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地壳和岩石圈减薄,同时伴随着地温梯度升高,这是华北克拉通破坏及地幔隆升的结果。虽然渤海平均水深仅约18米,但新生代沉积物在渤海湾盆地和渤海海盆内广泛分布,总厚度分别超过8000米和11000米,是重要的油气源岩层系。 关于渤海海盆和渤海湾盆地的成因,学术界仍存在较大争议。以往研究主要提出以下几种观点:渤海湾盆地(1)是一个受岩石圈伸展控制的弧后陆内裂谷盆地;(2)是一个由新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引发郯庐断裂带和太行山断裂带右旋走滑形成的拉分盆地;(3)是受一个直径约600–800公里的活动地幔柱影响形成的;(4)是多期伸展与走滑构造叠加效应的结果。因此,渤海湾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反映出多期弧后伸展与走滑变形的叠加效应。 关于渤海海盆和渤海湾盆地的成因,目前仍有一些关键科学问题未解:(1)渤海海盆的形成是否受郯庐断裂带活动或其他构造因素控制?(2)究竟是郯庐断裂向北延伸穿过渤海地区,还是渤海海盆的形成扰动了郯庐断裂,使其在渤海区域出现了不连续的间断?本研究基于渤海及其周边地区的边界几何形态和断裂系统的详细分析,以及胶东和辽东半岛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对比,提出了一个关于渤海海盆构造成因的新模型。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在现代大洋中脊首次发现太古宙克拉通地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10
    • 大陆主要由克拉通和造山带构成,其中克拉通主要形成于18亿年以前的地球早期,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单元。古老克拉通多具有巨厚(>200公里)的岩石圈根,且由于其密度和热流值较低、刚性较大,能够避免遭受后期地质作用的改造而保持稳定。因此,克拉通形成后基本无明显的地震活动和岩浆作用,是地球上最稳定的地区。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全球克拉通的巨厚岩石圈根可以发生部分乃至整体性的移除,从而导致克拉通发生显著的岩石圈减薄,甚至导致其失去稳定性而发生强烈的破坏。我国华北克拉通自2亿年左右以来,发生了大规模强烈的构造变形、地震活动、岩浆作用和盆地形成,被认为是全球范围内发生岩石圈减薄和克拉通破坏的经典地区。尽管克拉通地幔减薄可能存在不同的方式,已提出的机制 包括地幔拆沉、地幔柱热/化学侵蚀等,但减薄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通常被默认进入到软流圈中。考虑软流圈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地幔对流,并且在洋中脊发生被动上涌和减压熔融,从而形成新的大洋岩石圈。因此,现今洋中脊的深海橄榄岩作为软流圈部分熔融后的残留体,是寻找软流圈中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的最佳载体。 前人通过Re-Os同位素体系测定深海橄榄岩年龄,发现绝大多数深海橄榄岩的年龄明显老于其所出露的洋中脊的扩张年龄,表明它们在进入到现今洋脊之前曾遭受了熔体抽取事件,代表为残存在软流圈中的古老地幔。但已发表的Os同位素数据显示来自全球不同洋中脊的深海橄榄岩最老年龄不超过22亿年,太古宙克拉通型地幔也至今尚未在深海橄榄岩中有所报道,这被认为太古宙克拉通型地幔进入软流圈后被地幔对流作用完全均一化。但考虑到全球深海橄榄岩的Os同位素数据仍十分匮乏,太古宙克拉通型地幔可能出露在洋中脊,但尚未被发现。 针对这一问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验室刘传周研究员及其国内外合作对来自全球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脊的深海橄榄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全岩与矿物主量元素结果表明,西南印度洋脊两个采样点(按其地理位置分为东段与西段)的样品成分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西段的部分深海橄榄岩样品具有极为难熔的成分,包括极低的全岩Al2O3含量和极高的橄榄石Fo牌号。这些成分特征与太古宙克拉通地幔包体具有相似之处,而与前人发表的全球深海橄榄岩存在显著的差异。全岩Re-Os 同位素结果表明,这些难熔的橄榄岩样品具有极低的187Os/188Os值,对应于大于25亿的太古宙模式年龄(最老为~28亿年)。相比之下,其它样品具有相对更高的187Os/188Os值,对应于元古代乃至更年轻的年龄。无论是地球化学成分还是年代学特征都支持部分西南印度洋深海橄榄岩样品代表了曾经残存在软流圈中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而后通过构造作用出露在现今的洋底。 在证实软流圈中存在太古宙克拉通地幔后,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就是它们是来自于哪个克拉通?由于裹挟在软流圈中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可以全球范围发生对流,因此对它们的溯源工作具有极大的难度。西南印度洋是在通过冈瓦纳大陆的裂解和海底扩张形成的,期间伴随有多期地幔柱活动(如1.8亿年左右的Karoo地幔柱)。西南印度洋北侧的非洲大陆发育有数个克拉通(如Kaapvaal、Zimbabwe、Congo克拉通等),而前人通过地幔包体的研究也揭示南非Kaapvaal克拉通在1亿年左右经历了显著的地幔减薄。为此,我们合理地推测出露在现今西南印度洋脊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可能来源于通过地幔柱热/化学侵蚀作用进入到软流圈中的南非Kaapvaal克拉通地幔。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是否合理,我们为此开展了地幔柱热改造克拉通地幔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显示这一过程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动力学机制上都可以有效地解释西南印度洋出露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 该研究首次在现今洋中脊发现太古宙克拉通地幔的出露,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本研究结果充分说明除了大洋岩石圈地幔可以通过俯冲作用循环进入软流圈,克拉通型的大陆岩石圈地幔也可以循环进入软流圈。考虑到太古宙克拉通地幔在进入软流圈之前通常会长期遭受熔体交代作用,在地球化学成分尤其是Sr-Nd-Pb-Hf同位素上可以表现出富集的特征,因此当遭受交代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随软流圈进入洋中脊时,这些交代组分会优先熔融形成具有富集特征的洋中脊玄武岩,即E-MORB。因此,再循环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在地球化学上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富集地幔储库(mantle reservoir)。 2)这一发现为证实低密度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可以通过某种构造作用进入软流圈提供了确切的证据,为研究克拉通的形成演化乃至破坏提供了新的视角。克拉通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根据海底拖网的资料,太古宙克拉通地幔在西南印度洋脊出露的规模为数公里至数十公里,这为未来克拉通地幔研究提供了除地幔包体以外的另一个重要窗口。因此未来关于克拉通的研究应该立足陆地,放眼海洋。 3)目前对于大陆地壳增生时间、方式与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基于陆壳岩石的资料。考虑到太古宙时期地幔具有更高的温度会提高地幔柱热/化学侵蚀的效率,从而导致太古宙地幔与地壳更容易循环回到软流圈乃至下地幔。洋岛玄武岩的S同位素研究也支持太古宙地壳物质已经循环进入到下地幔。因此,对软流圈中的古老地幔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为陆壳增生的时间、方式与机制提供重要的制约。 近期,上述成果以题为Archean Cratonic Mantle Recycled at a Mid-Ocean Ridge(再循环到大洋中脊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展)(刘传周*、Henry B.J. Dick, Ross N. Mitchell,韦武、张振宇,Albrecht W. Hofmann,杨建锋、李杨. 2022. Archean Cratonic Mantle Recycled at a Mid-Ocean Ridge. Science Advances. )。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n6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