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克拉通渤海海盆的成因及其对东亚大陆边缘双向弧后伸展的启示》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 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4-15
  • 渤海位于华北克拉通(NCC)东部。传统上,渤海海盆被认为是一个新生代盆地,边界为胶东半岛、华北平原、燕山山脉、辽河湾平原和辽东半岛,整体属于渤海湾盆地(BBB)的一部分。渤海湾盆地由华北平原、渤海海盆及辽河下游平原组成,总面积约为200,000平方公里。通常认为其为陆内伸展裂谷盆地,形成于弧后构造环境,是由于晚中生代和新生代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至欧亚板块之下所致。渤海湾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同时也是东亚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区域之一。渤海湾盆地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地壳和岩石圈减薄,同时伴随着地温梯度升高,这是华北克拉通破坏及地幔隆升的结果。虽然渤海平均水深仅约18米,但新生代沉积物在渤海湾盆地和渤海海盆内广泛分布,总厚度分别超过8000米和11000米,是重要的油气源岩层系。

    关于渤海海盆和渤海湾盆地的成因,学术界仍存在较大争议。以往研究主要提出以下几种观点:渤海湾盆地(1)是一个受岩石圈伸展控制的弧后陆内裂谷盆地;(2)是一个由新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引发郯庐断裂带和太行山断裂带右旋走滑形成的拉分盆地;(3)是受一个直径约600–800公里的活动地幔柱影响形成的;(4)是多期伸展与走滑构造叠加效应的结果。因此,渤海湾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反映出多期弧后伸展与走滑变形的叠加效应。

    关于渤海海盆和渤海湾盆地的成因,目前仍有一些关键科学问题未解:(1)渤海海盆的形成是否受郯庐断裂带活动或其他构造因素控制?(2)究竟是郯庐断裂向北延伸穿过渤海地区,还是渤海海盆的形成扰动了郯庐断裂,使其在渤海区域出现了不连续的间断?本研究基于渤海及其周边地区的边界几何形态和断裂系统的详细分析,以及胶东和辽东半岛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对比,提出了一个关于渤海海盆构造成因的新模型。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AY_4-dCSPxDoL94-GxvIMA
相关报告
  • 《广州地化所在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花岗岩及其与Mo-Au-Pb-Zn成矿作用关系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5-23
    •   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时期发育大规模的花岗岩和 Mo-Au-Pb-Zn 成矿作用。近 10 年来,前人对二者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探讨。然而,在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及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方面仍存在争议。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赵太平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对华北南缘中生代的岩浆作用及其与成矿的关系,近年来开展了细致的研究工作,系统总结了前人研究资料,对岩浆岩的时空演变、成矿流体的特征、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大规模的岩浆作用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演化(图 1a ),其地球化学组成在 127Ma 前后发生明显转变(图 2 ),是对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构造体制由加厚的岩石圈向强烈的伸展减薄的构造环境的转变的响应。 Mo-Pb-Zn 成矿作用可分为两期(图 1b ),分别与早晚两期岩浆作用密切相关,早期钼矿化( 155-130Ma )包括斑岩型和斑岩 - 矽卡岩型矿化,其成矿物质为壳幔混合来源,晚期钼矿化( 127-116Ma )主要为斑岩型矿化,其成矿物质来源类似于早阶段的钼矿,但有更多的幔源物质 ( 图 3d , 4a-b) 。早期 Pb-Zn 矿化( 144-130Ma )主要包括热液脉型和矽卡岩型,而晚期 Pb-Zn 矿化( 125-117 ),则主要为热液脉型。 H-O-S-Pb 同位素特征指示(图 3-4 ), Mo 矿化与 Pb-Zn 矿化属于同一成矿系统,且后者为前者的远端产物。此外,华北克拉通南缘的金矿床集中爆发于 132-120Ma ,其矿化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成矿流体以岩浆热液为主(图 3b ),而成矿物质为壳幔混合来源 ( 图 3e, 4c-d) 。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本研究成果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 编号 : 2016YFC0600106)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 : 41373046 , 41402047) 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seaes.2018.04.020
  • 《研究揭示斜向伸展的火山型被动陆缘的发育演化过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7-08
    •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海洋新能源地球物理学学科组关慧心副研究员,联合OMG徐敏研究员,法国西布列塔尼大学Laurent Geoffroy教授和挪威奥斯陆大学Mohamed Mansour Abdelmalak博士,在斜向伸展的火山型被动陆缘发育演化过程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Tectonophysics(《构造物理》)上。 全球大多数的拉张裂谷在张裂过程中,张裂的方向与裂谷中轴的方向并不是垂直的,而是存在一定的夹角。这种类型的拉张裂谷被称为斜向裂谷。斜向裂谷的发育演化过程在贫岩浆型的裂谷环境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然而,在富岩浆型的裂谷环境中,对斜向裂谷的形成原因和发育演化过程的研究却很少。 格陵兰西部陆缘形成于早第三纪格陵兰-北美洲板块裂解时期,此次裂解受北大西洋大火成岩省发育影响,岩浆喷发量达到180万平方千米。在Svartenhuk,Nuussuaq和Disko等地区均可观察到大量的向海倾斜反射层(SDRs)的结构。因此,格陵兰西部陆缘是典型的火山型被动陆缘。昂加瓦断裂带(图1左)位于巴芬海盆南部,拉布拉多海北部。它是形成于始新世格陵兰岛与北美板块分裂时期的张裂-走滑断裂带,包含了将巴芬海盆和拉布拉多海分开的重要的转换断层。Nuussuaq陆缘位于昂加瓦断裂带上,在大陆张裂过程中,张裂的方向与陆缘的方向形成了57度的夹角,属于高角度斜向伸展的被动陆缘。本研究结合陆地数据(卫星遥感数据和野外观测数据)和近海数据(多道反射地震数据),综合分析了格陵兰西部Nuussuaq地区SDRs的三维结构,首次揭示了斜向伸展的火山型被动陆缘的发育演化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SDRs的发育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晚古新世),斜向伸展被分解为走滑和倾滑两个分量,SDRs岩浆层底部主要发育南北走向的向陆倾斜的正断层。在第二阶段(早始新世),Nuussuaq地区西部的局部应力发生了转向,SDRs岩浆层底部主要发育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该陆缘发育成转换型被动陆缘的主要原因包括两点:(1)Nuussuaq西部地壳中的遗留结构(Itilli断层)的方向与区域应力呈倾斜角度,在张裂过程中被重新激活,致使该地区局部应力在张裂过程中发生了偏转;(2)岩浆侵入地壳后削弱了地壳的强度,并且侵入的岩浆由于压力较高,在被动陆缘处产生了与陆缘方向呈垂直方向的应力,促进了该地区局部应力的重新定向。 该项成果首次揭示了斜向伸展的火山型被动陆缘的发育演化过程,对深入认识大陆张裂过程中地幔-地壳的相互作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的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Huixin Guan, Mansour M. Abdelmalak, Min Xu, Laurent Geoffroy(2023). Evolution of an oblique volcanic passive margin: The case of Nuussuaq in West Greenland. Tectonophysics 229936.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tecto.2023.22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