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临灭绝的魔鬼洞鳉鱼是已知的最近交系动物之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1-04
  • 魔鬼洞鳉鱼,顾名思义,生活在真正地狱般的环境中。它们只生存在内华达州莫哈韦沙漠一个深深的石灰岩洞穴里,已统计到的263条鱼全年徘徊在93华氏度左右的水中,食物资源短缺、氧气浓度低,以至于大多数其他鱼类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会立即死亡。这个洞穴是已知脊椎动物的最小的栖息地。新的研究记录了这些恶劣和孤立环境对这种鱼的遗传多样性所产生的极端影响。
    本周在《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的文章称,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学家报告了美国西南部8种共30条幼鱼的完整基因组序列——其中包含8条魔鬼洞鳉鱼。令人惊讶的是,魔鬼洞鳉鱼是高度近亲繁殖,8个个体中平均有58%的基因组是相同的。高度的近亲繁殖会引起更高的灭绝风险,魔鬼洞鳉鱼的近亲繁殖水平与迄今为止报道的其他地理隔离环境下的自然种群的近亲繁殖水平相当或更甚,如密歇根州的皇家岛狼、非洲的高山大猩猩和印度虎。虽然不能直接测量它们的环境适应性,但这些鳉鱼近亲繁殖可能会导致适应环境能力的大幅降低。研究人员发现,其他鳉鱼种类也有近亲繁殖现象,但只有10%到30%的基因组是相同的。魔鬼洞鳉鱼的近亲繁殖水平相当于四到五代兄弟姐妹相互交配,这往往是修复突变而不会清除有害突变,增加种群灭绝的风险。魔鬼洞鳉鱼种群目前在野外和圈养或“避难”种群中表现良好,但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影响越来越大,这种低基因多样性可能会带来麻烦。
    面对这些潜在的威胁,新的基因组序列将帮助科学家和环保主义者评估本地幼鱼种群的健康状况,并对“避难”种群交配进行干预,以增加这些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特别是魔鬼洞幼鱼。有了这些新的基因组数据,不仅可以研究遗传多样性以及这些物种在系统发育上是如何相互关联的,还可以研究近亲繁殖和突变负荷以了解它们目前的状态,明确我们人类还可以做些什么,以更好的保护这些物种。生物学家指出,鳉鱼种群数量少的部分原因是人类入侵了它们的栖息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当地的牧场主和开发商在该地区抽取地下水,大大降低了魔鬼洞的水位,导致魔鬼鳉鱼种群数量下降。1976年最高法院的一项裁决允许联邦政府限制地下水的抽取,从而拯救了魔鬼洞鳉鱼。(刘思青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vcresearch.berkeley.edu/news/endangered-devils-hole-pupfish-one-most-inbred-animals-known
相关报告
  • 《曾经濒临灭绝,如今却繁殖了27万条,“长江鱼王”重获新生》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6-19
    • 引言:中华鲟曾经面临着灭绝的境遇,甚至在小学的课本上,就有文章呼吁人们保护中华鲟,可见国家对其的保护等级有多么高。中华鲟作为最古老的物种之一,被人们称为是活化石。前段时间,中华鲟的繁殖行动获得进展,它又活过来了。 人们通常看过鲟鱼的照片之后,很容易就会被鲟鱼的外表给蒙骗了,认为它的外壳是非常坚硬的。然而实际上,鲟鱼与其他鱼类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并没有鱼鳞覆盖在它的表皮之上。而且还有一点不一样的是,一般鱼类分为淡水鱼和咸水鱼,属于淡水的鱼类进入到咸水的水域就会因为细胞的渗透压被破坏失水而死。而反过来也一样,咸水鱼到了淡水水域之后就会因为细胞涌入过多的水而撑破细胞壁。而鲟鱼就像是巡逻的士兵一样,能够在咸水与淡水的区域自由的穿梭,生命健康丝毫不会受到影响。 而且有趣的是,鲟鱼在产卵生子的时候,通常是在淡水的湖泊、江河流域进行。到了成年的阶段,鲟鱼又会回到大海当中。所以对于鲟鱼是淡水鱼还是咸水鱼这个问题,相关领域的专家也不好回答。不过淡水区域也存在常年生活在淡水区域的鲟鱼。对于鲟鱼,也许更多人了解的是中华鲟。然而事实上还有另外一种,那就是长江鲟。虽然都是鲟鱼,但并不是同一个物种。长江鲟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达氏鲟”,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沙腊子”。这是因为它们主要生活的地方就在长江。 长江鲟被誉为是“水中大熊猫”,被划分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目前只有在长江流域发现,主要生活在长江上游以及金沙江下游的流域。虽然嘉陵江位于长江的上游,但是最近在它的许多支流也有长江鲟的身影,但是数量也不是很多。可以说,长江鲟是中国长江才有的野生珍稀动物。就在刚刚过去的十一月,一位来自重庆的钓鱼爱好者在长江边钓鱼的时候钓到了一条长达两米的大鱼。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鱼,于是就报警向警察求助。经过重庆渔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鉴定,这正是一条长江鲟。 能在重庆的长江边钓到这么大的一条长江鲟,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近几年来国家对长江领域的生态系统越来越重视了,环境整治也有了一定的成效。曾经因为长江流域环境的急剧下降,以及水电站的肆意建设,长江鲟的生活环境遭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数量开始跳崖式下降。长江鲟的历史非常悠久,大概有着一亿多年的历史。这相当于在地球还在被恐龙统治的时代,已经出现了长江鲟。历史记载长江鲟质量最大可以超过五十公斤,身长一点五米。因为它奇缺的数量,已经被列入十大濒危动物。 长江鲟是海河巡游型鱼类,而中华鲟则是海河洄游型鱼类。它的体型虽然与长江鲟近似,但是重量可比长江鲟大多了。由于三峡大坝的建成,阻隔了中华鲟的洄游路线,所以它已经接近灭绝了。还好科学家们通过人工繁殖技术,获得了十二万尾的中华鲟育苗,让中华鲟“起死回生”。
  • 《最大的一组哺乳动物基因组揭示了濒临灭绝的物种》

    • 来源专题: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20-11-16
    • 一个名为“动物基因组计划”(Zoonomia Project)的国际研究团队分析和比较了近1.1亿年进化历程中80%以上的哺乳动物家族的整个基因组。今天发表在《自然》杂志(Nature)上的基因组数据集包括了超过120个以前从未测序过的物种的基因组,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捕捉到了哺乳动物的多样性。 该数据集旨在促进人类健康研究。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来比较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基因组,这可能有助于识别可能与人类疾病有关的基因组区域。作者还通过动物学项目网站将数据集提供给科学界,不受任何使用限制。 “这个项目的核心想法是开发并利用这些数据来帮助人类遗传学家找出哪些突变会导致疾病,”共同资深作者、Broad脊椎动物基因组学科学主任、乌普萨拉大学比较基因组学教授Kerstin lindblado - toh说。 然而,在分析这些新的基因组时,作者们还发现,绝灭率高的哺乳动物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较低。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只对单个个体进行测序,也可以以低成本的方式提供关键信息,在这些信息上,种群可能面临更高的灭绝风险,应该优先考虑,以便深入评估保护需求。 “我们写这篇论文是为了谈论这个庞大的、独特的数据集,并解释它为什么有趣。一旦你使数据广泛使用和解释其效用更广泛的研究社区,你可以真正改变科学的方式完成,”Karlsson说文章的第二作者埃丽诺,脊椎动物基因组学组主任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和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的教授。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动物学数据已经帮助研究人员评估了许多物种感染SARS-CoV-2的风险。这组科学家确定了47种哺乳动物,它们极有可能成为SARS-CoV-2病毒的宿主或中间宿主。 映射的哺乳动物 “动物基因组计划”,前身为“200只哺乳动物计划”,建立在之前的“29只哺乳动物计划”的基础上,该计划从2006年开始对哺乳动物基因组进行测序。这项最新的研究项目扩展了这项工作,探索了从冬眠的松鼠到异常长寿的蝙蝠等能够完成人类无法完成的生理壮举的物种的基因组。该项目还包括濒危物种的基因组。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与全球28个不同机构合作,收集样本用于基因组分析,圣地亚哥全球动物园的冷冻动物园提供了近一半的样本。该团队专注于医学、生物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并将具有代表性基因组的哺乳动物家族的百分比从49个增加到82个。 该项目还开发并正在分享工具,使研究人员能够查看哺乳动物基因组序列中的每一个“字母”或碱基,并将其与人类基因组中同等位置的序列进行比较,包括可能涉及疾病的区域。这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识别在进化过程中保持不变和功能不变的基因位点,以及那些随机突变的基因位点。如果一个地点在哺乳动物中保持了数百万年的稳定,那么它可能具有重要的功能,因此该地点的任何变化都可能与疾病有关。 在发布这些数据时,作者呼吁科学界支持实地研究人员收集样本,增加计算资源的访问,使大量基因组数据集的分析成为可能,并迅速和公开地共享基因组数据。 “关于动物学项目最令人兴奋的事情之一是,我们的许多核心问题都是科学内外的人都能理解的,”第一作者Diane Genereux说,她是Broad脊椎动物基因组学小组的研究科学家。“通过设计对所有人开放的科学项目,我们可以确保公众、人类和环境健康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