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濒临灭绝,如今却繁殖了27万条,“长江鱼王”重获新生》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06-19
  • 引言:中华鲟曾经面临着灭绝的境遇,甚至在小学的课本上,就有文章呼吁人们保护中华鲟,可见国家对其的保护等级有多么高。中华鲟作为最古老的物种之一,被人们称为是活化石。前段时间,中华鲟的繁殖行动获得进展,它又活过来了。 人们通常看过鲟鱼的照片之后,很容易就会被鲟鱼的外表给蒙骗了,认为它的外壳是非常坚硬的。然而实际上,鲟鱼与其他鱼类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并没有鱼鳞覆盖在它的表皮之上。而且还有一点不一样的是,一般鱼类分为淡水鱼和咸水鱼,属于淡水的鱼类进入到咸水的水域就会因为细胞的渗透压被破坏失水而死。而反过来也一样,咸水鱼到了淡水水域之后就会因为细胞涌入过多的水而撑破细胞壁。而鲟鱼就像是巡逻的士兵一样,能够在咸水与淡水的区域自由的穿梭,生命健康丝毫不会受到影响。 而且有趣的是,鲟鱼在产卵生子的时候,通常是在淡水的湖泊、江河流域进行。到了成年的阶段,鲟鱼又会回到大海当中。所以对于鲟鱼是淡水鱼还是咸水鱼这个问题,相关领域的专家也不好回答。不过淡水区域也存在常年生活在淡水区域的鲟鱼。对于鲟鱼,也许更多人了解的是中华鲟。然而事实上还有另外一种,那就是长江鲟。虽然都是鲟鱼,但并不是同一个物种。长江鲟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达氏鲟”,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沙腊子”。这是因为它们主要生活的地方就在长江。 长江鲟被誉为是“水中大熊猫”,被划分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目前只有在长江流域发现,主要生活在长江上游以及金沙江下游的流域。虽然嘉陵江位于长江的上游,但是最近在它的许多支流也有长江鲟的身影,但是数量也不是很多。可以说,长江鲟是中国长江才有的野生珍稀动物。就在刚刚过去的十一月,一位来自重庆的钓鱼爱好者在长江边钓鱼的时候钓到了一条长达两米的大鱼。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鱼,于是就报警向警察求助。经过重庆渔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鉴定,这正是一条长江鲟。 能在重庆的长江边钓到这么大的一条长江鲟,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近几年来国家对长江领域的生态系统越来越重视了,环境整治也有了一定的成效。曾经因为长江流域环境的急剧下降,以及水电站的肆意建设,长江鲟的生活环境遭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数量开始跳崖式下降。长江鲟的历史非常悠久,大概有着一亿多年的历史。这相当于在地球还在被恐龙统治的时代,已经出现了长江鲟。历史记载长江鲟质量最大可以超过五十公斤,身长一点五米。因为它奇缺的数量,已经被列入十大濒危动物。 长江鲟是海河巡游型鱼类,而中华鲟则是海河洄游型鱼类。它的体型虽然与长江鲟近似,但是重量可比长江鲟大多了。由于三峡大坝的建成,阻隔了中华鲟的洄游路线,所以它已经接近灭绝了。还好科学家们通过人工繁殖技术,获得了十二万尾的中华鲟育苗,让中华鲟“起死回生”。

相关报告
  • 《濒临灭绝的白鲍鱼计划获得了最大的产卵成功—兽医学院》

    • 来源专题:动植物疫病
    • 编译者: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19-06-01
    • Bodega海洋实验室的白色鲍鱼计划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实施取得最成功的产品之后,已有数百万新增项目。上周,最近收集的9只野生白鲍鱼中有3只产卵,12只人工繁殖的白鲍鱼中有7只也产卵。 一位野生雌性白鲍鱼产卵2050万个。为了实现该计划的最终目标,即将大量白鲍鱼重新引入海洋,动物需要拥有尽可能多的遗传多样性。
  • 《濒临灭绝的魔鬼洞鳉鱼是已知的最近交系动物之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1-04
    • 魔鬼洞鳉鱼,顾名思义,生活在真正地狱般的环境中。它们只生存在内华达州莫哈韦沙漠一个深深的石灰岩洞穴里,已统计到的263条鱼全年徘徊在93华氏度左右的水中,食物资源短缺、氧气浓度低,以至于大多数其他鱼类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会立即死亡。这个洞穴是已知脊椎动物的最小的栖息地。新的研究记录了这些恶劣和孤立环境对这种鱼的遗传多样性所产生的极端影响。 本周在《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的文章称,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学家报告了美国西南部8种共30条幼鱼的完整基因组序列——其中包含8条魔鬼洞鳉鱼。令人惊讶的是,魔鬼洞鳉鱼是高度近亲繁殖,8个个体中平均有58%的基因组是相同的。高度的近亲繁殖会引起更高的灭绝风险,魔鬼洞鳉鱼的近亲繁殖水平与迄今为止报道的其他地理隔离环境下的自然种群的近亲繁殖水平相当或更甚,如密歇根州的皇家岛狼、非洲的高山大猩猩和印度虎。虽然不能直接测量它们的环境适应性,但这些鳉鱼近亲繁殖可能会导致适应环境能力的大幅降低。研究人员发现,其他鳉鱼种类也有近亲繁殖现象,但只有10%到30%的基因组是相同的。魔鬼洞鳉鱼的近亲繁殖水平相当于四到五代兄弟姐妹相互交配,这往往是修复突变而不会清除有害突变,增加种群灭绝的风险。魔鬼洞鳉鱼种群目前在野外和圈养或“避难”种群中表现良好,但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影响越来越大,这种低基因多样性可能会带来麻烦。 面对这些潜在的威胁,新的基因组序列将帮助科学家和环保主义者评估本地幼鱼种群的健康状况,并对“避难”种群交配进行干预,以增加这些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特别是魔鬼洞幼鱼。有了这些新的基因组数据,不仅可以研究遗传多样性以及这些物种在系统发育上是如何相互关联的,还可以研究近亲繁殖和突变负荷以了解它们目前的状态,明确我们人类还可以做些什么,以更好的保护这些物种。生物学家指出,鳉鱼种群数量少的部分原因是人类入侵了它们的栖息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当地的牧场主和开发商在该地区抽取地下水,大大降低了魔鬼洞的水位,导致魔鬼鳉鱼种群数量下降。1976年最高法院的一项裁决允许联邦政府限制地下水的抽取,从而拯救了魔鬼洞鳉鱼。(刘思青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