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重卡商用进程大幅提速背后》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30
  • 随着“双碳”目标的稳步推进,重卡、搅拌车等工程车辆有望率先实现氢燃料电池动力的转型。无论是从政策的倾斜,还是实际产销量的表现来看,氢能重卡已经成为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推广的关键突破口。

    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发展过程中,氢能重卡如何开始跃升为氢车推广的“主角”?接下来,燃料电池企业该如何发力?氢能重卡的规模化商用还需突破哪些难关?本篇文章将进行系统的梳理。

    重卡成为氢车投运的主战场

    2023年以来,氢能重卡俨然成为当前我国氢车运行的主力。根据高工氢电产业研究所(GGII)《燃料电池汽车销量》数据库统计,2023年1-11月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上牌销量达到5219辆,同比增长39%,其中燃料电池重卡销量2644辆,占比超过50%。

    从2023年国内氢能汽车的订单、推广情况看,氢能重卡也表现非常突出,可以说发展得“如火如荼”,列举案例如下:

    氢能重卡相对其它车型之所以发展迅速,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一批钢铁类、煤化工类企业以及大型物流园区在投用氢能重卡。

    这从上表中亦可看出。比如8月30日,由氢沄新能源与晋南钢铁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氢沄新能源公司将为晋南钢铁集团提供300台49吨氢燃料电池牵引车;9月4日,飞驰科技交付49T燃料电池牵引车为张家口市的热电厂提供煤炭短倒运输服务以及市内建筑垃圾倒运;鹏飞集团首批氢能通勤客车、首辆氢能装载机在山西孝义投运;10月28日,首批110台宇通氢能源重卡正式交付迁安市九江线材有限责任公司并投入运营。

    钢铁公司、煤化工企业和大型物流园区成为氢能重卡运营的主要担当力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国家环保部对发电、有色、钢铁等六大高耗能企业有环保评级(A、B、C、D),如果是B类企业,每年进入10月份到第二年4月份是不允许满负荷生产,只能按照60%进行;如果是C类企业,要接受帮扶整治;如果是D类,要被淘汰关停。这类企业投运氢能重卡有助于提升环保评级,加快绿色转型。

    其二,煤焦钢铁等氢能重卡应用场景已趋于成熟,陕西、山西、河北等区域已逐渐形成应用闭环。这些场景应用氢能重卡的主要驱动力是重污染传统企业的环保达标压力大,且龙头企业基本都有战略转型的需求。加之煤焦钢行业的运力丰富,若加氢站建设步伐加快,氢气价格做到≤25元/kg,氢能重卡续航更长、价格更低,商业化推广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其三、主要城市的港口和物流基地应用氢能重卡潜力大。这些应用场景也有大量运力,应用氢能重卡的驱动力首先是新能源路权,以及在碳积分政策推动下,包括宜家、可口可乐等在内的世界500强企业加快碳减排行动。在这些场景下,氢能重卡已初步打开局面。

    其四,氢能车辆方面,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让氢能重卡与燃油重卡租赁成本基本持平的价格租赁给钢铁化工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在用氢价格合理的情况下,氢能重卡运营的经济性有所凸显。

    其五,氢气供应与应用上,这类企业普遍富余工业副产氢,比如,美锦能源、晋南钢铁、河钢集团、鹏飞集团、荣程集团、中国宝武等企业已经实现氢气自供。源于副产氢丰富,这类企业氢气定价较低,比如山西工业副产氢可以做到枪口价25元/kg(个别企业甚至能低于20元/kg),这大大降低了企业氢车运营的成本。

    新需求下,燃料电池系统向大功率进阶

    从燃料电池企业的角度来看,氢能重卡要实现从小批量示范到更大范围的应用推广,仍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挑战是功率提升带来的技术要求提高。

    “由于重卡等工程车辆对动力要求比较高,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49吨牵引车动力要超过211.5kW,45吨搅拌车动力动力需求在200.7kW以上,54吨自卸车动力需求更是在240.8kW以上。” 三一氢能科技总经理宛朝辉博士表示,200kW动力需求只是氢能工程车辆的“起步价”。

    目前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总成是由燃料电池系统和动力电池组构成。以现在国内49吨的氢燃料电池重卡为例,其续航里程在300—450公里之间。重卡配备的燃料电池系统功率大多在60-150kW的区间,同时需要再配备容量为60-140kWh的锂电池作为储能。

    一般情况下,当燃料电池重卡使用中功率110kW的燃料电池系统,其需要同时搭配大于100kWh的动力电池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车辆启动或负荷较小时,由动力电池工作;当加速、上坡或载重负荷较大时,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共同工作;等到巡航时,功率恒定负荷较小,仅需燃料电池工作;在减速下坡以及刹车的时候,负荷较小,动力能量回收,再给动力电池组充电。

    氢璞创能副总经理赖平化告诉高工氢电,当前一些中小功率的氢能重卡还无法适应高速公路运营场景,这些车辆在急加速、爬坡以及超载情况下,需要动力电池放电补偿燃料电池系统功率,若时间一长,便容易造成动力电池组欠电,导致重卡无法长时间高负荷工作。

    在过去,受限于技术和材料成本,装车的燃料电池功率相对尚小。随着国内燃料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成熟,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功率也正慢慢接近真正的市场需求。2023年以来,燃料电池系统功率正朝着200+kW迈进,未来会达到300kW级别甚至更高。

    未来随着燃料电池的设计水平、工艺技术和制造能力有长足进步,电堆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性能得到显著提升,大功率的燃料电池系统还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

    规模化商用还要突破哪些难关?

    燃料电池从小批量示范走向大规模商用,性价比是绕不过去的“拦路虎”。

    根据乘交强险数据统计,2023年1-11月,国内新能源重卡市场累计销售2.8万辆,同比累计增长47%,其中纯电动车型在新能源重卡市场占到89.86%的份额,与去年全年占比基本持平,燃料电池重卡占比9.30%,在去年的基础上提升了0.44个百分点。

    与同为新能源重卡的纯电动车型相比,氢能重卡存在接近10倍的差距。如果要实现氢能重卡的大规模推广,就要让其与燃油重卡、纯电动重卡在市场上比拼经济性。要改变这些,需要加快产业链的持续降本,同时还要从商业模式上去解决燃料电池汽车贵、氢气贵和加氢难的问题。

    从燃料电池降本提效的角度,氢璞创能董事长欧阳洵博士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在他看来,重卡电堆技术发展趋势如下:大功率(300kW+)、长寿命(30000小时+)、高性能(>4.5kW/L)、低成本(<600元/kW)。

    作为燃料电池电堆头部企业、代表企业,氢璞创能一直着力于降本增效,2023年年初就正式发布了300kW的HV系列石墨板电堆,目前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设计,计划在2024年推出一个性能更优、成本更低的HV Plus版本。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宛朝辉博士分享了三一氢能科技氢燃料电池重卡发展的“三阶段”发展理论。在起步阶段,通过降低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将整车燃料电池系统额定功率提升到220kW,并将锂电池降到60kWh以内,从而实现将整车成本降低到80万左右。

    此时,氢能重卡应选择在国内部分氢气价格在10-20元/kg的地区,如钢厂、煤矿等拥有丰富且便宜的副产氢区域,开始示范运营。加氢站就设立在这些用氢场景现场,当在高速路况下,氢能重卡氢耗降到12kg/百公里时,就可以和纯电动重卡比肩经济性。

    在发展阶段,氢能重卡商业化达到千辆规模,氢能重卡燃料电池系统额定功率提升到260kW,并将锂电池降到40-50kWh,整车成本将降到60万。此时,可以选择在氢气成本20-30元/kg的区域运营,氢能重卡的运营场景范围将扩大。

    在成熟阶段,经过进一步发展,氢能重卡燃料电池系统额定功率提升到300kW,并将锂电池降到20-30kWh,氢能重卡整车成本降低到40万。此时,氢能重卡的运营场景可以是氢气成本≥30元/kg的地区。当出现大规模的用氢场景,绿氢和管道输氢也就会具备经济性,这时就可以全面布局加氢站了。

    目前三一氢能科技已经迈出追求性价比的第一步,已有5辆氢燃料电池搅拌车已经正常运营7月有余,平均行驶里程达25200km。

  • 原文来源:https://h2.in-en.com/html/h2-2432485.shtml
相关报告
  • 《谁在硬抗煤价?谁又是进口煤大幅增量的背后推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09
    • 2024,长协煤成为了一把双刃剑。 进入2024年,人们后知后觉,今年不缺煤了。不缺煤的后果,应该是煤价下跌,然而煤价的崩塌并没有出现。 不缺煤的,不单单是国内,国外也不缺煤。煤多,价格必然回落。国际煤价就回落了。 2024年1—2月,我国进口煤及褐煤平均进口单价为106.43美元/吨(较去年同期的136.6美元/吨下降了30.17美元/吨); 2024年3月,我国进口煤及褐煤平均进口单价为99.07美元/吨(-28.92); 2024年4月,我国进口煤及褐煤平均进口单价为101.07美元/吨(-21.65); 2024年5月,我国进口煤及褐煤平均进口单价为101.07美元/吨(-20.14); 2024年6月,我国进口煤及褐煤平均进口单价为97.22美元/吨(-15.38)。 国际煤价是降了,但是并没有降出摧枯拉朽的态势。国内同样如此,港口5500大卡的平仓价降到800多后就降不动了。为什么?通胀在背后撑腰呢不成? 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汽车降价促销、商品房大幅降价、零售商品价格下降……停一下!这些也不是通胀的表现形式啊!好吧,那就说明现在不存在通胀。那么问题来了,没有需求、没有通胀,煤价为什么不落? 放眼全球,曾经因新能源和水电突然哑火、再赶上俄乌冲突断了供给欧洲的天然气管线,使得欧洲出现了史上最为严重的能源危机,其后果就是欧洲如瘟疫一般突然席卷全球,到处搜刮煤炭,导致原本平衡的国际煤炭供需格局被瞬间打破,国际煤价飙升。 当时背景下,全球恰逢后疫情时代,产需错位、贸易错位,使得中国得到了海量的国际订单,国内生产加足马力大干快上,国内煤炭供不应求、国际煤炭一煤难求,更为糟糕的情况是,受政策制约,澳煤又不被允许出口到中国,市场对煤炭需求的渴望达到了空前迫切的程度,似乎无论从地底下挖出多少煤来,都赶不上使用。 然而到了今年,国际上除了中国、印度还在增加对煤炭的进口外,其他原本进口煤的大户国家都明显减少了煤炭的进口需求。 一方面是全世界各地还在延续最为热火朝天的挖呀挖的状态,煤炭供应源源不断,另一方面是需求的断崖式衰减,煤炭从之前的香饽饽沦落到了无足轻重的地位,煤价应声回落。 要不是有中国和印度在国际市场上大肆“捡漏”,国际煤价早跌回解放前了。可是,国内的煤同样是挖的多,用不了,煤价理应减减减,但是为什么就卡在800多不往下走了呢? 其实昨天就已经说过了,怕涉及面太广被人骂,就没深说。其实不是煤价降不了,而是今年不好降,不能降。 听到这个言论有人就要说了:“你胡说!” 胡说不胡说咱们暂且放在一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家都听说过吧?在这里我们想引导大家对长协煤做一个思考。 条件不同,同样的药方可能会导致截然相反的结果。长协煤制度也是如此。特殊背景下,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今年条件不一样了。煤还在哐哐的挖,用户却没有了,煤一多,煤价就降,这本无可非议,但降着降着问题就出现了! 当煤价快要降到长协煤价格区间的时候,下游坐不住了,时刻准备着一旦市场煤价格跌破长协煤价,就不再执行长协合同,转而采购市场煤。 这是非常符合逻辑的市场打法。 当这个问题的萌芽一经出现,立刻引起上游煤企的极度警觉,要知道今年的长协煤占比那是相当大的,如果这一情况真的出现会怎么样?煤价崩塌、市场煤交易比重大幅提升、长协合同形同虚设、煤企利润大幅受损……换成是你会希望这种局面出现吗? 那怎么办? 丢卒保车! 我市场煤价格就不降,爱买不买,宁可一直没人要我市场煤砸手里,但我用这小小的损失保全了长协煤大大的利益。 而国际煤商也在密切关注着中国的市场,他们的煤炭定价与中国国内的煤价挂钩,只要永远保持适当的价格优势,就能保证他们最大的营业收入。所以,今年我国的进口煤量就又创出了一个新高。 好了,现在都明白了吧,照着这个逻辑,似乎就能够解释通了谁在今年硬抗着煤价、谁又是进口煤大幅增量的背后推手了吧?
  • 《2022年新能源重卡市场“加速跑”》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09
    • 继2021年“狂飙猛进”后,今年国内新能源重卡市场再次呈现暴涨之势。根据最新发布的交强险终端销量数据,2022年1月,我国新能源重卡销量达2283辆,同比增长1318%,重卡市场渗透率上升至7.5%。对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今年新能源重卡市场将打开高速增长通道,全年销量有望实现3倍增长。 全年有望突破3万辆 2021年,国内新能源重卡销量一路走高,全年销量首次突破万辆,同比增长近3倍,远超行业预期,成为商用车市场中的一抹亮色。持续火爆的市场行情,让业界对于新能源重卡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汉马科技相关负责人在全国合伙人大会上表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重卡的总销量有望实现翻倍增长,达到2.5万辆左右。徐工新能源则认为,2022年,国内新能源重卡市场需求有望达到5万辆左右。 除此之外,新能源重卡的主要零配件供应商对于今年的市场走势也持有十分乐观的态度。其中,苏州绿控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磊预测,2022年,国内新能源重卡市场总销量或将突破3万辆;特百佳动力方面也认为,2022年新能源重卡销量将上涨至3万~5万辆。 进入2022年,新能源重卡市场不断向好的态势得以延续,再度验证了新能源重卡赛道的热度正在急速升温,全年总销量突破3万辆的梦想有望照进现实。 多位业内专家和商用车企业负责人均认为,2022年,新能源重卡市场以暴涨之势开局并不意外。一方面,商用车企业在2021年签定的新能源重卡订单达2.5万辆,其中未实现终端交付的仍有1.5万辆左右,其中部分订单已转至今年1月,随着这部分需求的逐步释放,将不断推高新能源重卡的销量。 另一方面,2021年下半年以来,受排放标准切换、基建工程开工不足、库存高企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重卡市场终端需求不断收窄。在传统重卡市场遇冷下行的压力下,大部分车企纷纷押宝新能源赛道,不断丰富各细分应用场景中的产品,为新能源重卡市场持续增长提供了保障。 “由于去年1月销量基数过低(月销不到200辆),为今年开年新能源重卡销量同比暴涨,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毋庸置疑的是,新能源重卡市场驶入快车道,离不开国家和地方层面支持政策的赋能。”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商用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钟渭平表示,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唐山等能源型工业城市逐年加大新能源重卡的推广应用,在钢铁、煤炭等高能耗运输领域,采用环保、零排放的新能源重卡已成为必然趋势,这将推动该市场销量的大幅提升。 钟渭平进一步指出,2022年,政策东风将会持续刺激新能源重卡的市场需求,比如2022年是各地方践行“双碳”目标的关键年份,也是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年,这些利好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新能源重卡销量的提升。 纯电动重卡当道 氢燃料重卡起势 随着环保政策日益趋严,商用车产业加速向绿色低碳化发展,新能源重卡迎来了绝佳的发展时机。面对行业的巨大变革,整零企业不断寻求技术突破,纯电、混动、天然气、氢能以及甲醇等动力技术应用提速。目前来看,国内新能源重卡形成了以纯电、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为“三纵”的技术布局。 其中,作为最为成熟的技术路线,纯电动重卡是目前拉动新能源重卡销量增长的中流砥柱。今年1月累计售出的新能源重卡中,纯电动重卡达2263辆,占比超99%,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从细分产品来看,换电模式的逐步成熟以及相关车型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是拉动新能源重卡大涨的主要推动力。”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换电模式作为快速提升充电速度和用户体验的技术路线,近年来得到了政策的支持与企业的青睐,商业模式也不断成熟,并逐步在制造工厂、工业园区、码头、矿山等各类场景中落地。2021年11月,GB/T40032-2021《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国家标准的正式实施,解决了换电模式无标准可依的紧迫问题,有利于换电重卡进一步推广与应用。可以预见,叠加政策、市场需求等综合因素,2022年换电重卡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相较于换电重卡,今年1月,国内燃料电池和混合动力重卡仅售出20辆,占比分别为0.7%和0.18%。由于混合动力重卡未能摆脱对燃油的完全依赖,在新能源重卡市场中的应用始终不温不火。而氢燃料电池重卡在1月的表现虽不亮眼,但其受关注程度及产业热度正在不断升温,随着国家氢能示范城市群的落地,以及地方政府给予政策倾斜的背景下,预计2022年氢燃料电池重卡发展潜力巨大。另外,不容忽视的是,刚刚结束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实现了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助推了氢燃料电池在重卡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此外,从终端上牌数据中不难发现,新能源重卡市场由环卫类专用车向新能源牵引车和自卸车转化的趋势尤为明显。未来,随着新能源重卡逐步在港口、钢厂、城市渣土等短途运输场景中批量应用,新能源牵引车销量将会大幅提升,预计占比超过50%,而新能源自卸车的增幅也会超过专用车。 市场迎来新转折点 2022年,新能源重卡市场将实现高速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该行业仍存在“虚火”,且市场已经到了由单纯补贴推动向商业化转变的重要节点。 “目前的新能源重卡销量激增现象,是政策‘急忙鼓励和极度鼓励’的结果。客观来看,新能源重卡目前主要应用在短距离运输和特殊场景中,距离在市场中‘全面开花’仍有很长路要走。”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者曹广平看来,推动新能源重卡发展,仅靠政策支持远远不够,还需要让技术路线对准真正的市场需求。 钟渭平认为,2021年,大量的新能源重卡订单无法完成终端交付,反映出车企存在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另外,芯片、电池供应受限,以及限电等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新能源重卡市场的推广应用。今年主流重卡企业想要完成制定的新能源重卡销量目标,关键要看产业链的供给能力。此外,新能源重卡尤其是换电重卡涉及充电站、换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同时对于用户而言,车辆购置成本也相对较高,因此在金融解决方案方面也面临一定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