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润秋在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上提出 推进环保科技创新强化绿色发展》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17-11-10
  • 中国环境报记者刘蔚厦门报道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科学与技术年会近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环境保护部副部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黄润秋参加了会议并讲话。黄润秋强调,广大环保科技工作者应当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推进环保科技创新,强化绿色发展。

      黄润秋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顺应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

      黄润秋强调,环保科技创新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解决污染治理难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环保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形成的环保产业,为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重要动能。下一步,环境科技创新不仅要适应我国环境问题的特点,也要顺应世界趋势的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弯道超车;不仅要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还要服务于管理决策,支撑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促进生态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强化基础和应用研究。按照水、气、土污染防治三大战役要求,重点解决污染成因与作用机理等基础科学问题,为科学决策和精细治理攻关提供科学指导。二是抓好重点环保科研项目,强化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和集成示范。推进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和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重大科技工程。组织好一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抓好标志性成果产出。三是服务环境管理决策,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立国家环境基准体系,围绕生态保护红线、排污许可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做好科技支撑。四是多措并举,提升环保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成果转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机制,打通创新链条,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政策、技术和市场。

      据介绍,本届年会主题为“创新驱动助推绿色发展”,组织开展了近30场环境学术交流、科技论坛以及“2017年度环保科学与技术创新应用示范项目权威发布”“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创新成果展”等多项技术推介活动。年会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一些创新探索,如突出科学家在学术交流中的主体地位,由科学家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设置选题,自发组织同行进行学术研讨;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开设青年科学家交流专场,给年轻学者提供更多展示机会;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成果发布、洽谈对接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等。来自全国各地200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事业代表参加了此次年会。

      在会议期间,黄润秋还出席了厦门市绿色物流城市启动仪式,以及环境管理创新与绿色发展分论坛等活动。

相关报告
  • 《创新驱动助推绿色发展 中科宇图成功举办“环境监测与预警研讨会”》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发布时间:2017-10-27
    • 以“创新驱动助推绿色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科学与技术年会在厦门市杏林湾大酒店成功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王志华主持,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黄润秋,中国科学院院士倪晋仁,中国科学院院士武维华等领导与嘉宾出席开幕式并作主旨报告。中科宇图作为中国领先的地理信息与环保科技服务商受邀出席本次大会,并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共同主办“环境监测与预警”专题研讨会。期间,中科宇图的环保项目还荣获了“2017年度环保科学与技术创新应用示范项目”。   在本届年会的展会中,中科宇图围绕“大数据”与“大环保”两大产业生态圈,重点展示了环保无人机监测、精准治霾、系统治水、生态环境大数据、环境遥感大数据云服务平台等创新型产品体系及综合解决方案,受到了各级领导和与会者的高度关注。   中科宇图本次展示了空气质量微型监测站与空气质量数据监测屏,二者共同实现对环境空气质量精准的网格化实时监控。微型监测站布设的多个点位会按照大气污染源的重点分布进行精细分配,可实时反映辖区内的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按照污染物浓度的不同,这些点位的数据会在数据监测屏幕上以不同的颜色呈现出来,为政府部门精准执法、合理化控霾提供决策依据。   围绕本次年会主题,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与中科宇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中国环境监测》杂志协办的“环境监测与预警”分会场于20日下午、21日上午顺利举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刘廷良副站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科技处处长付强主持本次专题研讨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中科宇图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刘锐、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陈传忠主任、中科宇图副总裁侯立涛、中科宇图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伟伟等与会嘉宾分别就“大气环境立体监测技术与应用”、“大数据在环境监测的应用与创新”、 “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发展状况”、“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设思考”、“大数据背景下的环境网格化管理实践与探讨”、“多源遥感监测技术及其在大气监测中的应用”等议题作了主题报告。   刘文清院士表示,环境监测的最终目的是为建设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建设美的中国提供环境技术和基础。   刘锐院长表示,对控制雾霾,提高环境监管能力是首要任务。但是环境监测数据的应用手段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大数据为环境监测应用和实施过程中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工具。中科宇图在大数据在环境监测领域做了一些工作,相信更多的大数据分析,建设项目我们还会继续开展。   侯总在“大数据背景下的环境网格化管理实践与探索”的报告中表示,中科宇图在16年的发展期间一直致力于大数据、大环保的企业,因此在相关技术方面优势明显。未来,通过大数据技术,我们将聚焦三个领域,一个是环保云的建设方面,二是大数据应用,三是环境大数据产业。相信通过我们的工作,会使大数据与大环保的产业方面得以有效提升。   顾伟伟副院长在主题为“多元遥感监测技术及其在大气监测中的应用”的报告中从三个方面对于多元遥感的内容进行了介绍:第一方面大气环境遥感监测的知识,第二方面中科宇图在多源大气环境遥感监测,第三个方面遥感技术在大气监测中的应用案例。   中科宇图16年来坚持“集信息技术改善环境,用空间信息改变生活”的使命,依托大数据理念与技术,围绕大气、水、土壤、生态等资源环境业务,积极构建大环保生态圈,实现对资源环境领域的智能综合分析、评价、监测与预警,有力地推动了环保产业的发展与环保事业的进步。
  • 《推进绿色发展铜业大有可为 "城市矿产, 创新发展" 论坛举行》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29
    • 2017-11-24 作者: 赵京燕 来源: 中国矿业报 .   在11月20日至22日举行的2017年中国国际循环经济展览会及论坛期间,由国际铜业协会协办的“城市矿产,创新发展”论坛同期举办。国际铜业协会中国区总裁周胜在致辞中表示:铜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当前的金属乃至所有固废料的回收都面临着挑战,如何既满足我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又促进经济的绿色发展,需要所有人的智慧和努力。期待大家共同推进有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探讨科学的衡量和评价方法,推广更先进的技术,为行业和国家的绿色发展献计献策。   周胜介绍,1990年以来,全世界生产的5.5亿吨铜,有2/3还在使用。因此,铜金属和其他金属相比最大的一个亮点是,它是少数可以100%重复循环利用的金属。而且,再次加工生产之后的铜在质量和性能表现上没有任何损失和影响。在铜的回收加工过程中,其能源效率也非常高,比原始开采加工的能耗低了80%~90%。这些数量庞大的含铜产品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终端用途中,相当于20年的铜矿产量。当前我们所面临的能源转型,既从传统的以化石燃料为主导的能源结构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转型过渡,以及对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铜的需求量和使用量。据有关方面估计,到2050年,中国的人均累计用铜量将达到历史高峰,循环利用生产的铜将满足全部需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教授认为,我们国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但是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发展机遇。我们要以需求为导向,着力行业附加值的下游。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建设过程中,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力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吴玉锋教授对我国再生铜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分析。他提出,全球铜资源相对丰富,但是分布不均,我国铜资源人均量不足,仅为21.9千克/人,远低于世界平均量97.1千克/人。因此,利用铜再生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再生金属产业的节能环保效应明显,与原生铜相比,科学回收一吨再生铜相当于节能1054千克标准煤,节水395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硫排放0.137吨。铜工业是一个非常关注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行业,一直以来,铜工业企业积极投资先进工艺和技术,用来回收开采和冶炼过程产生的大量废热、废水、废料,这些资源的回收既有助于行业的绿色发展,也带来了经济价值。   据介绍,国际铜业协会于1989年成立于美国纽约,是一家非营利性国际组织,致力于研究并推广铜的社会价值和有效使用,使其为国家经济及行业的绿色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品质作出贡献。国际铜业协会于1995年进入中国后,协助中国政府规划和实施可持续性经济发展。在过去的20多年中,国际铜业协会在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推广节能变压器、高效电机、高效空调、节能热水器;促进可再生能源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利用的应用;开发和推广新技术,降低产业链成本,促进资源减量化应用,包括铸铜转子电动机,小管径空调换热器等;研究和推广健康、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应用科学及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