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病毒所在SARS冠状病毒起源与进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2-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与崔杰课题组在SARS冠状病毒起源与进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在我国云南省发现了一处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的天然基因库,揭示了SARS冠状病毒可能的重组起源。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病原学权威期刊《PLoS Pathogens》,原文题为“Discovery of A Rich Gene Pool of Bat SARS-related Coronaviruses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Origin of SARS Coronavirus”。

    蝙蝠是SARS样冠状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自2005年以来,多个研究团队在我国、欧洲不同地区的多种菊头蝠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SARS样冠状病毒。然而,大部分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的刺突蛋白基因(S基因)和部分附属基因(如ORF3、ORF8等)与SARS冠状病毒差异明显。所有目前已报道的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至少在两个基因上与SARS冠状病毒存在较大分化。因此,它们都不是造成2002-2003年疫情的SARS冠状病毒的直接祖先。虽然目前已有充分证据表明蝙蝠是SARS病毒的源头,但有关SARS如何在蝙蝠中进化产生、从哪里的蝙蝠种群中出现等问题还未得到解答。

    石正丽研究团队自2011年起对云南省一处洞穴的菊头蝠种群开展了为期五年的SARS样冠状病毒的长期监测,共进行了10次样品采集,在64份蝙蝠粪便粒和肛拭子样品中检测到了SARS样冠状病毒RNA。对这些SARS样冠状病毒S基因受体结合区(Receptor-binding domain, RBD)的扩增与分析结果显示,流行于这一洞穴的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高度多样,可分为两大簇,其中一簇在RBD区更接近SARS病毒,不存在大部分SARS样冠状病毒所出现的缺失。作者对11株新发现的SARS样冠状病毒进行了全长基因组扩增,并对15株在该洞穴发现的毒株(含4株前期已报道的毒株)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流行于该洞穴的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在非结构蛋白基因ORF1ab上彼此相近,然而它们的S基因和ORF8基因却呈现极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重要的是,在S基因的N 端区域(N-terminal domain,NTD)、RBD区、ORF3、ORF8这几个基因组高变区上分别与SARS病毒高度同源的SARS样冠状病毒均存在于该洞穴的蝙蝠中。换言之,SARS冠状病毒的全部基因组组分都可以在这个SARS样冠状病毒的天然基因库中找到。通过进一步的重组分析,作者在这些SARS样冠状病毒S基因内部和ORF8附近等多个位点发现了频繁重组的证据,并推测SARS冠状病毒的直接祖先可能通过这些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的祖先株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重组事件而产生。

    此外,该研究通过反向遗传学方法,将新发现毒株的S基因替换到已构建的WIV1株SARS样冠状病毒全长感染性克隆上,并对三株新发现的S基因不同的SARS样冠状病毒的跨种传播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S基因不存在缺失的多株SARS样冠状病毒均可在Vero E6细胞中有效复制,并可使用与SARS病毒相同的受体——人ACE2入侵HeLa细胞。除S基因以外,作者对新发现的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中遗传多样的ORF8也进行了初步的功能研究。发现不同基因型的ORF8均具有和SARS病毒ORF8相类似的活化转录激活因子6(ATF6)的功能;而首次发现的具有和晚期SARS冠状病毒类似的ORF8a/8b的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Rs4084株,其ORF8a也表现出诱导细胞凋亡的功能。综上,该研究为认识SARS冠状病毒的起源与进化提供了新的见解,研究揭示了我国蝙蝠携带有不同株具有跨种传播至人群可能性的SARS样冠状病毒,表明我国仍存在类似SARS的新发冠状病毒病暴发风险,为相关疾病的预防提供了重要依据。

    文章在线发表后,被PLoS Pathogens杂志列为本周推荐文章。12月1日,Nature news对新发表的论文进行了报道,指出该发现回答了关于SARS病毒起源遗留的问题。报道援引香港大学知名微生物学家袁国勇教授的评论:“这项发现告诫我们需减少对蝙蝠等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侵扰、杜绝野生动物市场交易,这对于防止新发传染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90341, 31621061)、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2014ZX10004001-003)、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3FY113500)、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XDPB030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AID R01AI110964)、美国国际开发署PREDICT项目、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武汉病毒所“一三五”项目等项目资助。胡犇助理研究员、曾磊平博士、杨兴娄副研究员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石正丽研究员和崔杰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 原文来源:http://journals.plos.org/plospathogens/article?id=10.1371/journal.ppat.1006698
相关报告
  • 《武汉病毒所/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等在新冠病毒空气传播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0-16
    •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暴发,引发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为评估新冠病毒的空气传播途径,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及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合作研究气溶胶样本和武汉市卫生设施等来源的样品,相关成果“Distribution of Airborne SARS-CoV-2 and possible aerosol transmission in Wuhan hospitals, China”(武汉医院环境中的新冠病毒分布与可能的气溶胶传播途径)于9月28日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上在线发表。 从2020年2月16日至3月14日,团队研究人员收集了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方舱医院等共计123份室内和室外空气样本。研究人员使用qRT-PCR检测SARS-CoV-2的基因组拷贝数,发现ICU气溶胶样本(21.1%)、CT室气溶胶样本(16.7%)、门诊大楼(10%)和住院部门口(20%)样本呈阳性,而医务人员休息区和走廊气溶胶样本为阴性。此外,未从新冠病毒PCR阳性样品中培养出活病毒。 为确定口罩在防止新冠病毒传播中的作用,研究人员收集了不同症型患者使用的外科口罩、P3实验室工作人员呼吸面罩的过滤器及口罩,并检测病毒RNA含量。结果显示患者口罩呈阳性;三种症型患者的新冠病毒RNA阳性检出率为30% -50%;表明患者呼出的气体可能是SARS-CoV-2的一个重要来源。其中一个危重病人的口罩样品经过传代培养后核酸检测为阳性,提示口罩可阻止患者呼出活病毒。实验室呼吸器过滤样本核酸为SARS CoV-2阳性而呼吸器内的口罩均为阴性,提示呼吸面罩的过滤器可有效阻挡新冠病毒通过空气传播。 综上,本研究结果表明,从病人口罩、环境空气以及健康研究人员的呼吸面罩过滤器检测到SARS-CoV-2的存在构成了病毒从呼出、传播到呼入的完整链条,提供了SARS-CoV-2可在空气中传播的实测证据。此外,口罩可阻止患者将呼出的病毒颗粒传入环境并防止健康人群吸入,阻止新冠病毒的空气传播,在预防新冠病毒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人员还建议采取其他措施,如改善通风、采取环境空气消毒、采用封闭式和半封闭式空间等,来阻断新冠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 武汉病毒所胡葭副研究员、类承凤实验师、陈珍实验师,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刘卫华主任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关武祥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所曹军骥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资助。
  •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基于基因组分析的进化观点和最新进展》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0-02-24
    • 冠状病毒是导致包括人类,哺乳动物,鱼类和禽类在内的许多宿主严重呼吸,肠道和全身感染的众所周知的原因。在2002-2003年出现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SARS-CoV)暴发之后,爆发了中东呼吸系统综合症(MERS-CoV),人们对冠状病毒的科学兴趣增强。这是十年来的第一个CoV,名为2019-nCoV,来自中国武汉,并于2020年1月30日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截至2020年2月4日,仅在中国报告了425例死亡,而在中国境外报告了1例死亡(菲律宾)。在短时间内,该病毒已在24个国家/地区传播。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从动物到人)被怀疑是疾病的起源途径。遗传分析预测蝙蝠是2019-nCoV的最可能来源,尽管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确认新病毒的来源。持续的nCoV爆发凸显了致命病毒的隐藏野生动物资源库,以及存在人畜共患病的潜在威胁。成功的病毒隔离尝试为开发更好的诊断方法和有效的疫苗打开了大门,有助于预防病毒向新区域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