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微粒策略的基础等离子体增强纳米传感器》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6-28
  • 在单分子水平上检测物质是许多学科研究的最终目标。基于等离子体的纳米传感器由于在单分子水平上具有超高的灵敏度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然而,目前等离子体增强纳米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取得优异的性能,在飞秒或attomolar浓度下的检测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这里我们展示了一种等离子体传感策略,称为浮力等离子体微粒基的少到单个粒子纳米传感器。大型漂浮颗粒与光滑表面结合,可防止咖啡环效应,并通过聚集和提升效应增强分析物在等离子体敏感位点的空间富集能力。二聚体和单粒子纳米传感器显示了增强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和高荧光灵敏度,富集因子高达约104级,CV分子的检测极限为femto-或attomolar级。目前的浮力颗粒策略可用于广泛的等离子体增强传感应用,以实现成本效益高、简单、快速、灵活和便携的检测。

相关报告
  • 《将子3 nm等离子体隙集成到固态纳米孔中》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7-12-27
    • 等离子体纳米孔结合了纳米孔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优点,将有限的电磁场引入到固态纳米孔中。金属纳米天线之间的超音波纳米带可以产生极增强的局部电磁场,这是单分子光学传感和操作所必需的。然而,制造方面的挑战阻碍了这种纳米技术集成到纳米孔中。本文报道了一种将等离子体天线与超音波纳米粒子结合成固态纳米孔的自顶向下的方法。采用两步电子束光刻技术,证明了纳米级纳米级的可再生制备技术。随后,纳米孔在纳米孔中心的20nm处被钻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聚焦电子束的雕刻,以最小的缺口为代价进行微小的缝隙扩张。利用这种方法,在固态纳米孔上可以很容易地制备出3nm纳米颗粒。通过对DNA易位进行单分子检测,可以发现这些等离子体纳米孔的功能。这些集成的设备可以在纳米孔的入口处产生密集的电磁场,并有望在纳米孔的单分子捕获和光学传感中找到应用。 ——文章发布于2017年12月18日
  • 《基于碳纳米管的微分电阻脉冲传感器检测单个分子和离子。》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03-06
    •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碳纳米管(CNT)的微分电阻脉冲传感技术在奈米射流芯片上检测单分子和碳原子的新方法。建立了多通道RPS系统的数学模型,对基于网络的RPS信号进行了评价。通过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可以成功地检测到单个阳离子、罗丹明B染料分子和ssDNAs。用15和30个核苷酸对ssDNAs进行区分。实验结果还表明,通过CNT对带负电荷的ssDNAs进行移位,降低了CNT通道的电阻,而带正电的阳离子和罗丹明B分子的易位增加了CNT的电阻。本研究开发的基于碳纳米管的纳米流体装置为单分子/离子检测提供了新的途径,并为DNA测序提供了一种潜在的策略。 ——文章发布于2018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