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油气田聚力打造净化技术高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27
  • 1月中旬笔者获悉,为全力支撑天然气清洁生产,西南油气田公司围绕原料气中酸性组分的深度脱除、尾气二氧化硫减排、净化厂平稳运行以及单井脱硫新技术等关键领域,全力推进天然气净化技术攻坚创效工作,形成了多项技术成果,聚力打造净化技术高地。

    有机硫深度脱除技术支撑天然气气质升级。针对含硫天然气清洁生产中有机硫深度脱除的难题,公司开创性提出从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同步提高有机硫脱除率的思路,开发出有机硫深度脱除技术,有机硫脱除率达98%以上,并创新关键组分的合成路线,解决了核心组分原料稀缺的问题,助力公司含硫天然气气质升级。与此同时,公司建成了国内首套6000立方米/天(标准状态)羰基硫水解技术试验装置,已平稳运行18个月,平均水解率为99.2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力支撑了公司高含硫气田开发。

    二氧化硫催化吸附技术支撑尾气达标。针对传统尾气处理过程中易产生废水等二次污染物、工艺流程复杂的问题,公司天研院依托6项课题支撑,聚集设计院、应用单位等多方力量,历时10年持续攻关,建成国内首套二氧化硫催化吸附技术现场试验装置,并连续稳定运行3000余小时,实现超低排放。这项技术能实现装置开停工及异常工况下的尾气达标排放,对油气加工领域的清洁生产有重要意义。

    胺液复活技术支撑净化厂平稳运行。脱硫溶液的清洁程度是装置平稳运行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公司天研院自主研发的胺液深度复活技术,可有效脱除胺液中致泡性及腐蚀性变质产物,脱除率达90%以上,整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更好地实现胺液深度复活技术工程化,公司将技术全面升级,形成了在线化、自动化、模块化的在线胺液深度复活技术,开发了工艺包,同时研究形成污水减排技术,污水排放量较原技术减少了20%。这项技术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保障了脱硫装置的长周期平稳运行。

    新型络合铁脱硫技术支撑单井试采。为解决中等含硫气井快速试采的问题,西南油气田充分利用络合铁液相氧化还原脱硫技术,攻关络合铁硫容量低、副盐生成率高和硫黄堵塞管道3项技术难题,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络合铁脱硫溶液,形成了配方专利和配套分析方案完备的新型络合铁脱硫技术,形成工艺包并实现应用,为公司单井快速试采提供有力支撑。

    西南油气田将持续致力于天然气净化核心产品研发、关键技术攻关,以技术硬实力助力公司绿色、健康、高效发展,为天然气清洁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 原文来源:https://gas.in-en.com/html/gas-3653100.shtml
相关报告
  • 《西南油气田公司填补我国高含硫气体净化领域技术空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01
    • 6月27日,从西南油气田公司获悉,公司科研团队历经十余年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攻克石油与天然气工业硫化物深度脱除及高效转化关键瓶颈,形成《油气化工行业含硫气净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解决了高含硫气体净化效率低、尾气排放不达标等难题,填补了我国高含硫气体净化领域技术空白。 该套技术实现了净化厂及炼厂脱硫、硫黄回收及尾气处理全工艺流程的高效清洁处理,市场占有率高,引领支撑我国含硫气体净化技术发展。今年6月,成功入选中国科协企业科技工作者评价案例库,并荣登成果转化百强榜单。 该套技术产生了—— 210余项技术产品与装备。脱硫溶剂、硫黄回收和尾气处理催化剂、胺液深度复活装置等产品装备50余种;天然气净化实验设备130余台(套);实验与评价方法30项。 139项知识产权成果。发明专利51项;软件著作权5项;国家标准4项;出版专著4部;论文75篇。 9项高级别奖励。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石油集团公司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胺液深度复活技术获2023年中石油集团“十大科技进展”。 同时,该套技术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硫黄回收及尾气处理催化剂在国内大型装置市场占有率超过70%,中石油内部市场占有率超过95%;系列技术在120余家单位工业应用,并出口至俄罗斯、印度等9个国家,经济效益大于10亿元/年;年助力国内超200亿立方米天然气清洁生产,年减排二氧化硫60万吨。 下一步,西南油气田公司将聚焦主营业务,围绕含硫气田开发需求,加快技术升级迭代,重点研发高效环保的净化技术。通过构建“技术+产品+服务”的全链条模式,完善产业推广体系,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支撑保障公司天然气高质量上产稳产,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市场应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西南油气田利用科技赋能推进“数字化”转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27
    • 当钻井铁塔、油气管道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完美结合,呈现的是石油工业和大自然生态的“和谐之美”;当前者与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大数据、机器人等前沿科技巧妙结合,将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和范儿? 在2020年,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简称“西南油气田”)建成300亿战略大气区,川油人近半个世纪的梦想终于成真;与此同时,一项在未来革新油气行业发展理念和方向的“秘密武器”——数字化也迎来了主战场,西南油气田宣布全面建成数字化油气田,同步实现历史性跨越。 如今,西南油气田操作层面实现“岗位标准化、属地规范化、管理数字化”,管理层面实现“自动化生产、数字化办公、智能化管理”,一个奔跑于现代化前沿、科技赋能的数字油气田在巴蜀大地上磅礴亮相。 数字化之路 “跟其它行业相比,石油工业更需要与时俱进、变革创新,我们数字化建设其实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西南油气田信息管理部相关负责人透露,早在“十二五”期间,公司就开始力求变革传统生产组织和营运方式,积极探索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新途径,以“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构建“互联网+油气开采”的全新模式应运而生。 该负责人介绍说,西南油气田当时以龙王庙组气藏先试先行,在规划初期就按照“一个气田、一个调控中心”进行设计和建设,同步完善物联网基础设施打造,“以龙王庙组气藏为代表,西南油气田正式拉开了数字化建设大幕。” 据了解,在当时,龙王庙组气藏调控中心就可实时掌握从气藏、井筒、地面管网到净化厂的全气田、全天候、全时段的生产状态,并对整个气田的生产进行科学组织和调配,同步实现远程控制与指挥。 时至今日,再观龙王庙:以智能营运新模式为依托,先进的工业控制系统+超级物联网+数字化全方位构建起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增强现实(AR)、专家系统、智能工作流等高科技一一上阵,支撑起核心用工;生产组织实现大数据分析、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应用。据相关统计,龙王庙气田如今的用工总量仅为传统模式下的30%,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 跨入“十三五”,西南油气田全力推进业务流程、组织结构、数据、技术四要素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逐步形成平台筑底、技术发力、数据驱动、试点引领、协同助推的数字化转型实践;而依托统建系统等,为勘探生产、开发生产、工程技术、生产运行、管道运营、设备管理、科研协同、经营管理等8大业务领域提供全程应用支撑。 在开发生产方面,西南油气田以完善的工业控制系统、超级物联网和作业区数字化平台,推进生产组织架构扁平化,构建新型作业区“管理+技术+核心操作”能力,全面实现“单井无人值守+气田分区连锁控制+远程支撑协作”和“电子巡井+定期巡检+周期维护+检维修作业”的生产管控新模式。 在工程技术方面,西南油气田围绕“数字化设计、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依托数字化移交平台覆盖公司所有站场建设工程,形成地面工程全业务线上管控新模式。 在协同管理方面,西南油气田基于“梦想云”上线应用勘探、开发、管道、科研、安全环保等核心业务平台,两级机关实现网上数字化协同办公,极大优化工作流程,实现管理全面提能提效…… 到如今,西南油气田更加突出提质增效指引,坚持数字化转型方向,同步着力全面数字化气田布局,形成叠加于传统的油气开采设施(油气井、管道、站场、设备)之上,连接于关键生产要素(人、资本、油气资源)之间的“云、网、端”智能系统,营建与之匹配的1级决策、2级管理,2级技术支撑的总体组织架构,全面建成了现代前沿的数字化油气田。 数字化之光 据介绍,西南油气田目前建成了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云、网、端”基础设施,包括承载着中国石油西南地区油气业务信息平台共享集成的云计算中心。该云平台总计算能力达992CPU核心,高性能计算服务节点计算能力高达75万亿次/秒。 同时,西南油气田建成川渝两地石油光通信线路共计达8039.68公里,覆盖旗下所有二级单位、作业区(分厂)以及龙王庙、长宁等重要气田,形成稳定的信息高速公路。 “我们还建成了完整的工业控制系统,生产井站数据自动采集率达到92%,一线生产井站无人值守率达到70%。”西南油气田信息管理部综合科科长许建伟说,气田开发整体实现了“自动化生产”,走在了全国前列。 据许建伟介绍,在数据集成方面,西南油气田利用SOA基础工作平台,集成勘探开发成果等各类数据,实现了数据整合及自动交换、服务发布与系统集成、流程配置与运行控制。以油气生产数据为核心,满足中石油集团总部、西南油气田、油气矿、作业区四个层面的生产数据管理与应用决策需求;完成了现场生产实时数据、工程作业动态数据、勘探开发成果数据等近20万数据点汇交,实现数据应用从基础查询向定制服务拓展。 另外,公司通过对空间数据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形成了完备可靠的空间数据库,提供基础类、专题数据类等GIS服务用于外部系统集成,实现了空间信息资源的整合及共享。 “我们通过ERP集成、营销管理系统、FMIS及资产平台、物资采购和设备管理系统,完成了人财物数据、油气化工销售数据、财务及概预算数据、物资及仓储数据、设备动静态数据的汇交与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运营效能!”许建伟表示。 据了解,西南油气田目前在旗下蜀南气矿、川中气矿、川西北气矿、川东北气矿、重庆气矿、输气管理处、储气库管理处7大区域开展油气生产物联网完善工程和作业区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38个作业区全部建成了数字化平台系统和“互联网+油气开采”新模式,生产操作实现了单井无人值守、气田分区连锁控制和远程支撑协作。 目前,西南油气田一线员工日常操作流程电子化覆盖率达100%,先后优减了14个作业区,光老区优化用工就达4292人。 数字化之谋 驭风望远,拾级登高。跨入“十四五”,西南油气田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开启了“上产500、奋斗800亿”新征程:到2025年,天然气年产量达到500亿方,成为国内最大的天然气生产企业;到2030年,天然气年产量达到800亿方,成为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天然气工业基地。 新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新的梦想亟需科技赋能。“十四五”伊始,以数字化、智能化和纳米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五次油气生产技术革命已经悄然拉开大幕。 “我们以建成300亿大气区的豪情迈入2021,以全面建成数字化油气田的底气迎接‘十四五’。而如今,公司以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助力未来10年推进上产500亿、奋斗800亿,我们已经加速起航。”西南油气田相关负责人表示。 井工程智能调度,资源配置全数字化移交,搭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统一AI平台,最大程度降低了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值得一提的是,西南油气田目前已初步建成了龙王庙、页岩气两个智能气田示范工程,在全国油气工业领域无疑具有标本意义。 据透露,西南油气田未来将以“全面感知、自动操控、智能预测、持续优化”的智能油气田为目标,打造勘探开发协同研究、生产运营自动管控、市场销售全局优化的智能油气田,从全局定义天然气产业链数字化新业态,实现全气田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一体化的智能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形成勘探开发工程技术、生产过程管控、天然气产运储销三大领域“一体化协同”的全新局面。 聚焦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试点。西南油气田信息管理部主任刘晓天表示,未来将以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来全面提升公司天然气产业价值链竞争能力,西南油气田有信心将在“十四五”初步建成智能油气田,“十五五”全面建成智能油气田,从而助力建成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天然气工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