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百年时间尺度上南大洋深处的二氧化碳储存和释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11-08
  • 目前,在最近的冰河时代中,大气二氧化碳(CO2)含量变化的原因还没有完全被解释清楚。冰期-间冰期CO2含量变化的机制都以深海的碳交换为中心,因为深海的含碳量体积庞大,与大气的交换相对较快。南大洋被认为在这种循环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在南大洋大部分的深海都与大气相连通。然而,由于南大洋深处的碳储量变化很难重建,因此对这一假设的直接检验很少。

    这项研究展示了深海珊瑚硼同位素数据,追踪了在过去四万年中,南大洋深处的pH值和CO2含量的变化。研究发现,在最靠近南极大陆边缘的地方,最受南部深海海水影响的地方,海洋pH值与大气CO2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低含量CO2的间隔期间,海洋pH值较低,反映了海洋碳储量的增加;在CO2含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海洋的pH值会上升,这反映了海洋和大气中碳的损失。相应地,深度较浅的地点上,在CO2含量突然增加的过程中pH值迅速下降(从千年到百年的尺度),这反映了CO2从深海迅速转移到上层海洋和大气。研究结果证实了南大洋在冰河时代CO2含量变化的重要性,并表明深海CO2的释放可作为一百年尺度上气候快速变化的动态反馈。

    (刘思青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614-0?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相关报告
  • 《风影响南大洋的水循环和二氧化碳浓度》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0-01-20
    • 南大洋是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地方之一,连接着世界上所有的海洋。在南大洋海区,水可以从很深的地方通过上涌到达海表,同时表层水也可以通过下沉运动到达大洋深处。南大洋对全球大洋环流输送带至关重要,它将热量、营养盐和二氧化碳输送到很远的地方,因此南大洋是全球海洋环流系统中水团混合的关键区域。由于南半球海洋动力过程受到南半球西风的影响,西风强迫会显著影响这个区域的环流以及水团混合。在目前的间冰期中发现,围绕南极洲吹来的强烈西风发生了几次转变。这些西风驱动了南极绕极流,南极绕极流是一种从海表延伸到海底的冷环流,连接了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并且南极西风带也会驱动底层海水上涌到海表面。 为了研究南大洋环流是如何响应大气风场的,研究人员对冷水珊瑚化石的钕(Nd)同位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约7000年前,全新世南大洋水柱的化学成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海水成分的突变持续了大约1000年,另外,南半球西风带的向北移动会增加来自太平洋富含二氧化碳的深层水向德雷克海峡的输送。这项研究还揭示了在这一时间内一系列其他气候变化也伴随着发生,特别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过去的2000年里略有下降,但现在又开始上升。这种现象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南大洋富含二氧化碳的太平洋深水的数量增加。当深层水上升到南大洋海表面时,一些储存在海洋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逃逸到大气中,然后随着风向再次南移,同时上升流增加,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尽管目前尚不清楚全球温度上升将如何影响南极绕极流,但目前的气候情况表明,南半球西风将进一步向南移动到南极洲。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南大洋水团更强烈的混合以及更多的上升流,这很有可能反过来导致更多的二氧化碳从深海中被释放出来。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9/12/24/1908138117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岩石中的古老碳释放的二氧化碳与世界上的火山一样多》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10-07
    •    岩石在数百万年前的古代动植物遗骸中含有大量的碳储存。这意味着“地质碳循环”充当恒温器,有助于调节地球温度。例如,在化学风化过程中,岩石可以吸收一氧化碳当某些矿物质受到雨水中发现的弱酸的侵蚀时。此过程有助于抵消连续的一氧化碳由世界各地的火山释放,并构成地球自然碳循环的一部分,有助于使地表适合生命居住十亿年或更长时间。    然而,这项新研究首次测量了一氧化碳的额外自然过程。从岩石释放到大气中,发现它与CO2一样重要从世界各地的火山释放。目前,这一过程不包括在大多数自然碳循环模型中。    当在古代海底(植物和动物被埋在沉积物中)形成的岩石被推回地球表面时,例如当喜马拉雅山或安第斯山脉等山脉形成时,就会发生这一过程。这使岩石中的有机碳暴露在空气和水中的氧气中,氧气可以反应并释放出一氧化碳.这意味着风化岩石可能是一氧化碳的来源,而不是通常假设的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