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合成人造石油有望取得新进展,东京大学发现无需使用重金属的FT型反应》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 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1
  • 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系研究科的野崎京子教授与Pal特任教授等人发现,利用硼作为催化剂,便能在室温下进行连接一氧化碳形成烃链(石油成分)的反应。也就是说,通过使具备氢-硼键的物质共存,一氧化碳会连续插入碳-硼键中,形成烃链(石油成分)。该反应是FT法的关键步骤。FT法(费托合成法)是通过合成气(一氧化碳与氢的混合物)形成烃链的反应,用于合成人造石油。目前以铁和钴等重金属为催化剂,在高温高压的反应条件下进行合成。
    合成气现在主要利用煤炭或天然气来生产,也可以利用二氧化碳和氢制造,利用此次的研究成果开发的高效FT法有望应用于利用二氧化碳制造石油的工艺。

    FT法利用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的混合物)制造代替石油的合成油,最初是1920年代在德国开发出来的。合成气一般以煤炭、天然气和水为原料制造(图1)。这样获得的人造石油不含天然石油含有的硫等杂质,因此不会引起酸雨等问题。最近,随着2000年代开始的页岩气革命,美国能够获得大量的天然气,FT法作为其利用方法被重新审视。另外,如果能利用可再生能源轻松获得氢,那么使用二氧化碳和氢也能制备合成气,因此FT法作为利用二氧化碳制造人造石油的关键技术备受关注。

    目前FT法的催化剂一般使用铁和钴等重金属,而且还还需要高温高压等反应条件(最低也要达到200℃以上),因此能源消耗量较大,需要进一步提高效率。此次,东京大学野崎研究室(Phanopoulos博士、Pal特任助教、川上博士、野崎教授)发现,不使用任何重金属就能实现FT法的关键反应,使用硼(石头成分)代替重金属,可在室温下实现碳链伸长(图1)。由于还原剂使用氢化硼而不是氢,因此目前还无法完全取代FT法的催化剂(图2),但此次的发现为设计全新的催化剂指明了方向,今后有望加速推进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工艺的研究。

    【论文信息】
    题目:Heavy Metal-Free Fischer-Tropsch Type Reaction: SequentialHomologation of Alkylborane Using a Combination of CO and Hydrides as Methylene Source
    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URL: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6580

相关报告
  • 《端炔与二氧化碳羧化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0-21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唐智勇研究员课题组在温和条件下催化制备不饱和羧酸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通过构筑酰胺键功能化的氧化石墨烯/银复合催化剂实现了端炔类化合物与二氧化碳反应高效生成羧酸,设计的催化剂表现出了优越的循环稳定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Matter上,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90238520303805。    端炔与CO2的羧基化反应不仅可以解决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合成高附加值的重要化学原料不饱和羧酸。对于羧酸类化合物的合成,其中一种典型的方法是使用CO2作为亲电试剂与碳亲核试剂反应。然而,该方法需要高度敏感的有机金属试剂,例如强亲核试剂有机锂和格氏试剂,这给大规模生产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另一种策略是直接活化C-H键,使末端炔烃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羧酸。近年来报道基于含铜配位聚合物、银纳米粒子复合催化剂展现出了较好的催化活性。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催化位点利用不够充分、苛刻的反应条件、底物普适性差等。   基于二维材料的复合催化剂近来受到极大关注。这些催化剂的优点包括充分暴露的活性位点,增强的物质传递速率,更重要的是具有清晰的表界面。然而,特别是对于廉价易得的氧化石墨粉末,难以制备具有均一形貌可控的二维材料复合催化剂。因此,唐智勇课题组通过在超声过程中加入叔丁基对苯胺分子与氧化石墨(GO)粉末中的羧基反应,成功开发出空间位阻,能够有效剥离以及大量生产超薄ter-GO氧化石墨烯纳米片(见图1)。更重要的是,形成的酰胺键有利于捕捉二氧化碳,氧化石墨烯表面丰富的羟基和环氧基则起到了稳定保护银纳米粒子作用。结果,在40 ℃和常压条件下,合成的Ag/ ter-GO在24小时内有效地催化了苯乙炔转化为苯丙酸,转化率达到97.2%,催化剂的转化频率高达3.12 h -1。   该方法具有简单,绿色和高效的特点。可成功制备厚度为4 nm的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同时通过改变叔丁基对苯胺的添加量,能够实现对氧化石墨烯层间距的可控调节。因此为大规模生产高质量GO纳米片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并且为开发新一代二维材料复合催化剂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该成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B)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项目的支持,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唐智勇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特别研究助理张小飞博士为第一作者。      图1:Ag/tert-GO复合催化剂的合成示意图以及端炔二氧化碳羧化路径图
  • 《宁波材料所在二氧化碳电还原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10
    • 二氧化碳(CO 2 )电还原技术可以在温和条件下,使用清洁电能将CO 2 转化为碳氢燃料,在解决由于间歇性问题造成的新能源弃电浪费的同时,还可以缓解温室气体CO 2 造成的环境问题并获得高附加值的碳氢化合物。CO 2 电还原技术的核心是在阴极进行的CO 2 还原反应(CO 2 RR),即以水和CO 2 为原料,在还原电位下转化并获得一氧化碳、甲烷、甲酸、甲醇、乙烯、乙醇、乙酸等产物。然而,CO 2 拥有一个高度稳定的化学结构,不易发生化学反应,需要开发高性能的CO 2 RR电催化剂来加速该反应的进行。在实际应用中,CO 2 RR电催化剂需兼顾催化剂成本、产品选择性、生成速率和长期耐用性等多方面的要求。    相较于金属基电催化剂,碳材料拥有众多优异的特性,如储量丰富、多孔结构、结构稳定以及环境友好。然而,完整的碳芳香环化学活性比较惰性,难以用作催化材料。缺陷工程可以有针对性地将缺陷引入到碳材料中,打破芳香环中的电子对称性并调整碳原子的电荷密度和自旋密度,从而产生催化活性中心。拓扑缺陷具有局部非对称的电子结构,可以调节碳材料的本征催化活性。然而,由于较高的缺陷形成能量,在碳材料中引入高浓度的拓扑缺陷还是一个难点。    最近,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属新能源所陈亮研究员团队提出了一种新颖且有效的氨(NH 3 )热处理策略来获得富含拓扑缺陷的三维多孔碳材料(见图1)。在较低处理温度下(<750℃),氨气热处理通常用于对碳材料进行氮掺杂,来获得氮掺杂的碳材料。陈亮团队发现,提升氨热处理的温度,可以诱导NH 3 去除N掺杂三维多孔碳材料中的吡咯-N和吡啶-N掺杂原子,从而可以产生高浓度的拓扑缺陷。通过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并结合近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表征(NEXAFS)和投影态密度分析(LDOS),研究人员发现碳结构中的N原子被诱导去除后会产生活化的低配位碳原子,然后通过局部的结构重排产生五元环、585等拓扑缺陷。如图2所示,富含拓扑缺陷的三维多孔碳材料在0.1M KHCO 3 溶液中CO 2 RR反应电位位于-0.6和-0.7 V vs. 可逆氢电极(RHE)时,其反应电流密度分别达到2.84 mA cm -2 和4.29 mA cm -2 ,对CO反应物的法拉第效率分别高达95.2%和91.9%,表现出优异的CO 2 RR电催化活性。此外,在反应电位为-0.6 vs. RHE时,经过24个小时的连续反应测试,发现一氧化碳的法拉第效率维持在90%以上,且反应电流密度无明显的下降。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进一步证实了在五元环边缘位点上进行CO 2 RR的自由能能垒最低,是促进CO 2 RR进行的主要活性中心。该研究不仅为碳材料的缺陷工程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加深了对碳缺陷进行CO 2 RR电催化机制的深入认识。    以上工作近期以“Ammonia Thermal Treatment toward Topological Defects in Porous Carbon for Enhanced Carbon Dioxide Electroreduction”为题发表在 Advanced Materials 期刊上( Adv. Mater . 2020, 2001300.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001300 )。博士研究生董岩为第一作者,张秋菊研究员与田子奇研究员完成文中的计算工作,陈亮研究员与苏建伟博士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该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ZDBSLY-JSC0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872306)、宁波市创新团队项目(2015B11002、2016B10005)、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LQ19B030002)以及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2019B10046)的大力支持,其中同步辐射实验得到了中科大合肥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闫文胜研究员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