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炔与二氧化碳羧化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0-21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唐智勇研究员课题组在温和条件下催化制备不饱和羧酸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通过构筑酰胺键功能化的氧化石墨烯/银复合催化剂实现了端炔类化合物与二氧化碳反应高效生成羧酸,设计的催化剂表现出了优越的循环稳定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Matter上,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90238520303805。 

      端炔与CO2的羧基化反应不仅可以解决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合成高附加值的重要化学原料不饱和羧酸。对于羧酸类化合物的合成,其中一种典型的方法是使用CO2作为亲电试剂与碳亲核试剂反应。然而,该方法需要高度敏感的有机金属试剂,例如强亲核试剂有机锂和格氏试剂,这给大规模生产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另一种策略是直接活化C-H键,使末端炔烃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羧酸。近年来报道基于含铜配位聚合物、银纳米粒子复合催化剂展现出了较好的催化活性。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催化位点利用不够充分、苛刻的反应条件、底物普适性差等。

      基于二维材料的复合催化剂近来受到极大关注。这些催化剂的优点包括充分暴露的活性位点,增强的物质传递速率,更重要的是具有清晰的表界面。然而,特别是对于廉价易得的氧化石墨粉末,难以制备具有均一形貌可控的二维材料复合催化剂。因此,唐智勇课题组通过在超声过程中加入叔丁基对苯胺分子与氧化石墨(GO)粉末中的羧基反应,成功开发出空间位阻,能够有效剥离以及大量生产超薄ter-GO氧化石墨烯纳米片(见图1)。更重要的是,形成的酰胺键有利于捕捉二氧化碳,氧化石墨烯表面丰富的羟基和环氧基则起到了稳定保护银纳米粒子作用。结果,在40 ℃和常压条件下,合成的Ag/ ter-GO在24小时内有效地催化了苯乙炔转化为苯丙酸,转化率达到97.2%,催化剂的转化频率高达3.12 h -1。

      该方法具有简单,绿色和高效的特点。可成功制备厚度为4 nm的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同时通过改变叔丁基对苯胺的添加量,能够实现对氧化石墨烯层间距的可控调节。因此为大规模生产高质量GO纳米片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并且为开发新一代二维材料复合催化剂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该成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B)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项目的支持,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唐智勇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特别研究助理张小飞博士为第一作者。

      

      图1:Ag/tert-GO复合催化剂的合成示意图以及端炔二氧化碳羧化路径图

  • 原文来源:http://www.nanoctr.cas.cn/zytp2017/202008/t20200811_5652521.html
相关报告
  • 《大连化物所单原子催化剂用于二氧化碳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2-19
    • 大连化物所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黄延强研究员、杨小峰副研究员团队在单原子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催化应用策略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采用含氮有机聚合物材料为载体,制备出类均相铱活性中心的单原子催化剂,该催化剂在二氧化碳加氢反应中表现出优异催化性能。相关研究成果以全文的形式于Cell旗下的Chem杂志上发表。   “单原子催化”概念由张涛团队、清华大学李隽教授及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刘景月教授于2011年共同提出,迅速成为多相催化领域的研究前沿,并有望成为关联多相与均相催化的桥梁。然而,催化剂载体表面的不均匀性对单原子催化剂的形成、稳定性能、催化性能都有极大的限制。为此,黄延强团队提出借鉴均相催化模型,从分子水平构建载体负载单原子活性中心,从而不仅可获得稳定的单原子活性中心,而且可以实现单原子催化剂的“准均相”应用。     CO2催化加氢合成甲酸是一个原子经济性的反应,生成的甲酸不仅是重要化工原料,还可作为一种理想的液态储氢材料。在前期探索CO2催化活化转化的研究认识基础上(Nat. Commun., ACS Catal., ChemSusChem),该团队利用酰胺化反应简捷、高效地制备出含有吡啶-酰胺基团的多孔有机聚合物,并将其作为载体负载单原子铱催化剂以实现活性中心的稳定性,该催化剂在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酸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解决了多相催化在该反应中一直面临的活性不高的难点。同时,科研人员通过球差电镜、XPS、XAS等表征实验,结合理论计算催化活性中心结构及光谱模拟,对Ir单原子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精确解析,确认该单原子催化剂具有类均相活性中心,且具有与均相催化过程相同的催化反应机理。该研究为二氧化碳的高值化利用、设计新型单原子催化剂及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以上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等资助。同时,这也是献礼大连化物所七十周年所庆文章之一。 
  • 《长庆油田二氧化碳增能压裂技术取得重要成果》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09
    • 4月5日,长庆油田老井侧钻水平井液态二氧化碳前置增能压裂及碳埋存试验,在苏里格气田中区首获成功。各项技术数据显示,入井液态二氧化碳累计达100立方米,压后一次性放喷点火后火焰高达6至7米,监测二氧化碳埋存率超过80%,实现了压裂提产和环保减排的双重目标。 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研究压裂技术的专家介绍,二氧化碳前置增能技术以其独特的工艺优势应用于气田致密气藏和老区改造,对于低压、致密、强水锁砂岩储层具有明确的技术针对性,不但能达到地层能量补充、降低储层敏感性伤害及提高气藏最终可采储量的目的,还能够实现对二氧化碳的埋存,减少环境污染。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气田老区的采收率、降低钻完井生产成本,长庆油田利用报废老井,在苏里格气田中、东区开展老井侧钻水平井钻完井压裂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老区开采时间较长,侧钻井地层压力普遍较低,对压裂液造缝效率和压后排液造成一定困扰。 对此,长庆油田科研技术攻关团队结合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发展目标,利用液态二氧化碳在老井侧钻水平井开展了气田增能助排压裂和碳埋存试验,现场压后测试无阻流量达37万立方米/天,较区块前期老井侧钻水平井提高3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同时,为进一步掌握气田侧钻水平井碳埋存规律,压后开展了二氧化碳埋存监测试验,试验井排液8天累计返排气态二氧化碳7888立方米,折合液态二氧化碳13立方米左右。专家介绍,根据国外二氧化碳返排经验图版,此项试验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效果方面达到了既定目标。 据了解,二氧化碳压裂已在集团公司个别油田企业进行了规模应用,但长庆油田结合自身低压、低渗、低丰度的“三低”油藏特征,创新性开展了将二氧化碳压裂增能提产与碳埋存中和相结合试验,既破解了低压储层压裂排液提产瓶颈,又解决了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环保问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次试验的成功,为长庆油田掌握二氧化碳增能压裂的碳埋存规律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2022年,长庆油田将在苏东北、靖边上古等低产低效区和老井侧钻水平井全面应用此项技术,为气田低压致密气区的高效发展提供强力技术支撑。